分享

发展山羊规模养殖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四六分馆 2016-09-19
按:注:本文原载于我公司内部刊物——《点石科普资讯》2011年第1期。可能有些内容已是明月黄花。
山羊的规模化养殖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低迷后,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得到恢复、发展。这一轮的发展与上一轮相比,除了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外,最突出变化就是在规划建筑、设施设备方面的高投入和广泛采用全混合饲料。先发展起来的场(户)大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和其他的投资者进入,不少的地方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扶持措施,积极推进。可以说,山羊养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充分认识到目前山羊业表面繁荣的背后,阻碍行业发展的许多重要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切实加以解决,山羊养殖必然会在大起后迅速大落。
一、 品种选育
1995年开始,我国20多个省区陆续引入波尔山羊进行纯繁或杂交改良。纯繁投入大,进展慢,很难全面推开,而且波尔山羊肉质也不符合不少地区人群的消费习惯,因此,引进纯繁只能是为杂交改良提供亲本(父本)。我国山羊地方品种资源丰富,而肉用培育品种却很少(可能只有1995年通过品种审定的南江黄羊),引进体型大、生长快的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是顺理成章的事。引进杂交确实使地方品种的生长速度大为提高,这也是这一轮发展山羊规模化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这项重大的杂交改良工作却缺乏科学、系统、完善的计划和组织,各地争先恐后,而且多由企业和养殖户自发进行,急功近利严重,忙于引种、贩种、炒种,而忽视了引入杂交后的品种培育,到头来充其量只是杂交利用而已。这样大规模的盲目、无序的导入杂交,其负面影响是严重的。目前,在不少地方已很难找到原有的地方品种了,目前饲养的有不少是杂交后代的自交后代,性状分离严重,外形、生长速度参差不齐(原来的杂交优势已不那么显著),繁殖性能下降,屠宰率提高但肉质、风味变差。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其说是杂交改良倒不如说是人为的基因污染,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品种选育乃当务之急。
品种选育的第一步就是拯救地方品种。也许有人会问:在“七五”计划后国家和各省都组织过大规模地方品种保护,各个地方品种都相继建成了保种场,怎么还要提拯救地方品种呢?事实上,保种场饲养量有限,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品种结构,仅仅依靠它是不可能保护好地方品种的,特别是上述大规模导入杂交使得地方品种岌
岌可危。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主要分布于崇海地区,故又称海门山羊,江、浙、沪其它地区亦有分布。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的选育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了以海门种羊场为中心的“育种场+扩繁场+广大农户”较为完善的品种保护与繁育利用的动态体系。但是,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大规模波尔山羊导入杂交(在此前小范围导入萨能羊和黄淮山羊,未能严重冲击海门山羊的繁育体系)使这一体系被打乱,野外纯正海门羊急剧减少,保种场(原来的育种场)犹如海上孤岛,难以为继。近几年,不少消费者注重山羊肉的口味,拒绝“波杂”,怀念“本羊”,海门山羊又再一次引起重视,南通市提出了促进包括海门山羊在内的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产业化的“通农三宝”计划,并紧锣密鼓地予以实施。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出,地方品种保护不仅为育种工作提供素材,同时地方品种也有其重要的商业价值;被动保护越保越难,应该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利用中保护。
山羊品种(品系)选育的方向值得探讨。现今山羊饲养均以肉用为主要目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屠宰率固然重要,但肉质和风味切不可忽视,“波杂”让人吃羊却吃不到“羊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应该在地方品种选育提高,商业化纯繁的基础上,再通过地方品种间杂交或者导入外来品种培育出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人群和不同饮食习惯的优良品种,也可以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品系形成商品配套系。总之,应该形成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商品配套系并存的多元格局,以致产品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二、繁育体系
目前规模化饲养主要限于育肥阶段,自繁自养的规模化羊场和专业生产商品羔羊(苗羊)的规模化繁殖场很少。多由农户分散饲养种羊,由商贩收购苗羊,贩运给规模化育肥场集中育肥。这一模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苗羊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市场的苗羊多为“波杂”后代,杂交的另一亲本、杂交模式和杂交代次各不相同,更谈不上选种选配,以致苗羊体型、外貌、生长速度参差不齐;二、疫病严重,把成百上千农户的苗羊集中到一起饲养,势必会引起严重的交叉感染,所谓的隔离观察根本无法进行,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有甚者,目前多为异地育肥,集中到一起的羊苗又分散全国不同的地区,这种大流动必然会造成疫病的大范围传播。
山羊繁殖率低,种羊生产周期长,需要较大的饲养面积和丰富的饲草资源,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自繁自养,可以进行适当的社会分工,某些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建一些规模化的扩繁场或发展农户分散饲养种羊,苗羊转由异地进行育肥。发展农户分散饲养种羊但必须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同时还要考虑到相关利益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现在的异地育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掠夺式经营。可以采用“公司+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把广大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供种、规范饲喂、统一供精、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如果是配套品系或者二元杂交,可以由育种场或者中心繁育场(祖代场)繁殖原种或饲养祖代羊,然后把杂交母系分放给广大的农户饲养。
繁育体系的建立,是山羊规模化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要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扶持。一些先发展起来的育肥场可以把产业链延长,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办场和组织当地农户发展种羊生产。不要以为投资种羊经济效益就低,今年苗羊价格可以看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产地农民的利益诉求也在提高,投资种羊大有可为。
三、饲料资源
这一轮规模养羊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广泛采用全混合饲料进行育肥,一能提高饲料特别是草料的利用率,利于离地高架条板饲养,改善卫生条件;二能更精确地配制日粮,保证营养的均衡供应。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粗饲料特别是草料比例过小,过分依赖玉米、豆粕,为便于混合而将草料粉碎过短过细。这样一方面容易引起山羊消化功能紊乱,另一方面饲料成本高。
反刍动物瘤胃是一个大发酵罐,能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生成挥发性脂肪酸而利用。因此,饲草、农作物副产品和粮油加工副产品等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其能量的利用率远高于单胃动物。小麦麸反刍动物代谢能为2370Mcal/kg,为玉米2770Mcal/kg的86%;而鸡的代谢能只有1570 Mcal/kg,为玉米3220Mcal/kg的49%。反刍动物对粗蛋白的利用也有别于猪、鸡,进入瘤胃的非蛋白氮可以被瘤胃微生物用于合成菌体蛋白,进入瘤胃的一大部分蛋白被瘤胃微生物所分解,也用于合成菌体蛋白,其中一部分微生物被瘤胃纤毛虫吞食转化为虫体蛋白,最后,微生物、纤毛虫和未被消化的蛋白一起进入真胃,再进行类似于单胃动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所以,反刍动物对品质较差、含较多非蛋白氮的蛋白饲料的利用率也高于单胃动物,如DDGS、棉籽粕、豆腐渣等,而优质蛋白饲料的利用率却低于单胃动物,故常需进行过瘤胃处理以提高利用率。
发展养羊必须充分发挥其消化生理特点,尽可能多采用草料和副产品,少与单胃动物争粮。山羊规模化育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苏中地区发展较快,而这一地区饲草和副产品资源相对匮乏,我们应在积极调入各类副产品的同时,努力开发饲草资源。
提到开发饲草资源,可能马上会想到种牧草。苏中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粮食单产高,改粮为草不太现实。福建省的有关试验表明,“在集约化种植优质牧草的情况下,每公顷人工草场山羊的载畜量可以达到60-75只(即每667m24-5只)”。海安县大公镇目前山羊存栏量就有5万左右,照此估算至少需要草地1万亩,动用这么多土地显然是不可能的。当地粮食单产大致为小麦450kg/亩、水稻650kg/亩,两熟相加每亩产值2000元左右,如果改种牧草,1.5头母羊自繁自养,年出栏4-5头肉羊就要承担2000元的饲草成本,经济上也未必划得来。可以考虑利用田边地头等零碎土地种植少量牧草,以供产后母羊和幼龄羊饲用。为保护路基,不少公路边包括一些乡村公路都种植了三叶草或者黑麦草,可以通过公路养护人员适时刈割,集中凉晒。另外,在田间、岸边和一些一些空地也有少量杂草,也应该加以利用。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杂草,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在农田(包括水田和旱田)、空地、鱼塘、沟渠、河道等环境中生长为害,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变害为宝。养殖场特别是猪场的污水排放是个大问题,现有的处理方法投资大,一般饲养户(场)难以承受,即便是那些各级政府资助的或直接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也有不少是流于形式。笔者从一些城郊的沟渠得到启示,如果把养殖场排出的废水或者沼液经沉淀池沉淀后,再流经一定长度和一定面积长有水花生的水泥渠沟时,其中的养分被水花生所利用,最后排出的水生物耗氧量必然很低,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青绿饲料资源。
在农区开发饲草资源更重要的是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焚烧秸秆屡禁不止,每到收获季节,“狼烟四起”,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哲学家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焚烧秸秆是农户的无奈之举。我们与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宣传、去查、去罚,倒不如把这些钱拿来研究小麦、水稻秸秆保存与饲草化技术,并研制生产出与收割机相配套的实用机械,在田对秸秆进行收集、铡碎、压捆、密封。大禹治水何以成功,因势利导也。农户得实惠,牛羊业有草,环境得到治理,过腹还田增加土壤肥力,一举数利。以利导之,工作就主动、省力!
四、规划建设
养殖业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前仆后继的行业,一批倒下去一批又发展起来了,特别是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很难有长盛不衰的。究其原因,一是疫病,二是饲养管理,很少真正是因为市场行情。疫病和饲养管理的不少问题往往在养殖场规划建设之初就注定了的,没有科学、完善的规划建设就必然会出问题。养殖场的规划建设的目的就是为畜禽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畜牧业的土地规划问题,从养殖业者来讲就是场址选择问题。养殖场址选择不同于工业企业,必须同时考虑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即养殖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环境对养殖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素除包含了工业企业选址的共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生物安全因素。有些地方搞形象工程,违背客观规律和科学原则,在公路边规划什么“养殖小区”,让养殖企业集中到一起,但是没有考虑到疫病威胁和环境压力问题,后患无穷。
畜牧业的土地规划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各级政府真正的重视,直到2007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和《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7]1号)精神”,才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该《通知》规定由县级畜牧主管部门“提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及其用地的数量、布局和规模要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筹安排,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落实养殖用地,满足用地需求”。畜牧用地规划远不是这一《通知》说得那么轻巧,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畜牧、兽医、农学、土肥和环境工程等众多学科。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工业)建设用地还得不到解决,哪里还能解决畜牧用地?畜牧主管部门能说上话吗?国家要保18亿亩的红线,落实到地方必保的耕地指标。地方政府当然会有对策,劳民伤财搞“万顷良田”!(土地集中整理是必走之路,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现在规划,划定红线,严禁继续建筑,坚持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水到渠成)但在“万顷良田”中考虑到畜牧用地吗?《通知》也指出“各地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空间,提供用地条件”。如果没有畜牧业,“万顷良田”将来就会变成“万顷荒田”。
也许你会认为,规模养羊还刚起步,大多规模还不足千头,现在讨论这一问题为时过早。过去,有很多的养殖场开始时规模很小,也就不考虑规划选址,然后在原址不断扩大,等到发生重大疫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就此倒下,有的重整旗鼓继续干。可发生重大疫病,损失惨重,能爬起来实属不易,哪还有资金再去重新选址建设,原来的固定资产也不好作它用,规模越大包袱也就越重,只能将就着在原场饲养。固有的问题不解决,不长时间又是重大疫病,几次折腾还能爬起来的很少,这样的教训太多了也太深刻了。所以,只要你立志投身养殖业,就必须重视选址规划。政府不重视,我们自己不能不重视,要去呼吁,要去争取。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饲养业者资金实力、思想观念和科技文化水平都远远高出二十年前规模化养殖发展之初,有不少人完全有能力高起点,科学选址、合理规划、适度规模、走生态循环和种养结合之路。所谓的生态农业项目值得推广,但必须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又必须走出传统种养模式,按工程学原理去规划建设,切不可变成形象工程和骗钱工程。
五、科技进步
山羊一直被当做畜牧生产的小项,科技投入和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少。二十多年来除了轰轰烈烈的波尔山羊引进和杂交改良外,有关山羊的重要研究成果只有胚胎工程技术,而且除胚胎移植在波尔羊繁殖上有所应用外(文献报道虽多,但还没有成为普遍运用的成熟技术),其它研究多把山羊或作为实验动物进行的前沿研究或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的其它生物工程项目,与生产相距甚远。今后科技工作的重点包括:上述育种工作、繁殖和饲养(工程)技术研究、饲料和营养研究、疾病和防治技术研究、科技普及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这里仅讨论饲料营养和技术服务队伍两方面的工作。
NY/T816-2004《肉羊饲养标准》列出了肉用山羊各个饲养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营养需要表,还列出了羊常用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另外,近年修订的《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也增加了羊消化能数据和以INRA(2004)数据为蓝本的“反刍动物饲料尼龙袋法的瘤胃养分降解动力学参数”。这些无疑对山羊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标准中有关山羊的部分还仅仅是一个雏形,采集的数据偏少,研究的水平和数据的可靠性也不很高,还需要进行大量工作加以提高和完善。一、反刍动物饲料、饲草种类很多,加工副产品的种类也不断增加,而且饲料、饲草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反刍动物饲养量较大的地区都应组织力量,加强成分分析和营养价值评估工作,不断补充和修正数据库,使之更具实用价值;二、研究制订新的能量-蛋白质体系下的肉用山羊营养需要标准。
山羊规模化养殖起步较晚,缺少饲养技术推广、疫病防检和临床诊疗的科技服务体系。笔者认为这一服务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的应用基础、重要技术和重要产品研究与开发;第二层次为推广研究和技术指导,研究将第一层次的理论、技术和产品运用到实际生产之中,对第三层次进行指导,解决基层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或将重大技术问题集中上传到第一层次;第三层次为生产和临床诊疗服务第一线的畜牧兽医工作者。目前的关键是建设第二层次,重点培育第三层次。在山羊养殖集中区要有一个推广服务中心,地级市和一些县级兽医站都有条件成为这样的中心。一方面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投入,另一方面需切实转变机制,少纠缠于各类报表、计划总结,多务实,深入基层,集中钻研业务,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必须改变“以药养医”、以经营代替服务,积极探讨新的服务模式,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以上讨论的是发展山羊规模化养殖几个战略问题。如果我们能尽快、切实予以解决,山羊养殖业就可能健康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