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学》第十七章 补虚药

 老玉米棒 2016-09-19
  凡具有补虚扶弱作用,功能治疗人体虚损不足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可叫做补益药。

  补虚药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配合袪袪邪的药物,用于邪盛正虚的病人,以达到扶正袪邪的目的,从而战胜疾病;另一个方面是用于人病体虚的病人,能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的症状,辅助机体的康复能力,使之能早日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劳动。因此,补虚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决不是消极地用于“延年益寿”,对于在身体健康、机体活动能力正常的情况之下,就不须服用这类药物。

  补虚药主要用于虚症。所谓虚症,一般说来,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等不同类型。补虚药根据它的效髓及应用范围,一般也分为补气药、助阳药、养血药、滋阴药等。

  在临床上用药,主要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而予以不同的补虚药,如气虚补气,阳虚助阳,血虚养血,阴虚滋阴。但阳虚的,每多包括气虚;而气虚的,常易导致阳虚。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阴虚的每兼血虚;而血虚的,常易导致阴虚。血虚和阴虚是表示体内津液的损耗。这说明人体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益气和助阳,养血和滋阴,又往往相须为用

  。并且某些补气药兼有温补助阳的作用,而补血药大多也有滋阴的功能,所以在临床上遇到阳虚的病症时,往往用助阳药兼用补气药;遇见阴虚的病症,也常常滋阴药与养血药同用。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则补虚药的使用,更须兼筹并顾,灵活掌握,用气血并补或阴阳两补的方法。

  此外,补虚药对实邪未尽的病人,应予慎用,以免病邪留滞。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就是能治疗气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虚则神疲倦怠,大便泄泻,食欲不振,脘腹虚胀,甚至浮肿、脱肛等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则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凡呈现以上症候,都可用补气药来治疗。

  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速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

  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必须注意。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临床应用】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细等症。

  功能大补元气,所以常用以挽救气虚欲脱之症。临床上如遇气息短促、汗出肢冷、脉微细,或大量失血引起的虚脱等危急的症候,可单用一味煎服,以补气固脱;如阳气衰微,又可与附子等同用,以益气回阳。

  2.用于肺虚气喘。

  肺气虚则呼吸短促、行动乏力、动辄气喘。本品能补肺气,可用于肺虚气喘,常与蛤蚧、胡桃肉等同用。

  3.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胸腹胀满,以及久泻脱肛等症。

  能麸舞脾胃的元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也用为要药。用于倦怠乏力,气虚脱肛等症,常与黄耆、白朮等配伍;用于纳呆、腹胀、泄泻等症属于脾虚的,可与白朮、、、莲肉、等配伍同用。

  4.用于消渴,热病耗伤津液等症。

  能生津止渴,故可与生地、天花粉配伍,用于消渴;如高热大汗后,气伤液耗而见身热口渴者,还可与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等同用,这是取它的益气生津作用;如属热伤气阴,口渴汗多,气虚脉弱者,又可用本品与、五味子相配伍,以达益气养阴而敛汗之功。

  5.用于神志不安、心悸怔仲、失眠等症。

  功能益心气、安心神,凡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等属于气血两亏、心神不安之症,往往用为要药,常与养血安神药如酸枣仁、桂圆肉、等同用。

  此外,与袪邪之药同用,可用于邪未清而正气已虚的病症,以起到扶正怯邪的功效。

  【处方用名】1.野山、野山参、吉林参(系野生者,生长时期甚长,功效较佳。然产量较少,价格甚昂,非症情严重者一般少用。)

  2.移山参(即栽培者,用冰糖汁灌制而成,色白。功同野山参而作用较弱,适用于气阴两亏的病症)。本品的断枝、小枝及须根,通称“糖参”,功同移移山参而作用较弱,价也较廉。

  3.生晒参(即移山参不用冰糖汁灌制而晒干,功用与移山参相似。幼小者晒干,叫“皮尾参”,功能益气养阴,现常用代西洋参)。

  4.、石柱参(即栽培者,经蒸制而成,色呈暗红。药性偏温。功同移山参而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及阳虚体弱者。本品的小枝及须根,叫“须”;功同而作用稍弱,价较低。)

  5.别直参、朝鲜参(产于朝鲜,形似而枝大。性味、功用与相似而作用较强,价较贵。)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脱,大剂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汁分数次灌服。如研粉或制成片剂,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或三片至正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附药】1.叶:一称参叶,即的叶片,性味甘苦寒。功能生津袪暑,降虚火。适用于热病伤津,暑热口渴,胃阴不足,虚火牙痛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的叶、或以竹节的叶应用,须进一步研究。

  2.芦:一般称参芦,即根部顶端的根茎部分,经蒸煮或用糖汁浸泡后应用。性味苦微温。功能涌吐,升提。过去主要用于体虚的痰饮病症,近又用于治疗泄泻日久、阳气下陷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能大补元气、生津、安神,既能用于久病气虚,又可用于急救虚脱,故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如妇女崩漏失血过多,头晕腰瘦,消瘦虚弱,用之能补气益血,易于康复;又如年老体衰,在劳累过度之后,即感不思饮食,睡眠不安,心悸乏力,似患重病,用之能益气补脾,宁心安神,增进饮食,恢复体力。根据实践体会,功用确属显著。在临床上如遇气虚而兼有津液不足现象者,可用移山参;如属气虚而兼有肢冷畏寒、阳虚症状者,可用。至于参的小枝及参须,虽作用较弱而价较廉,功效也颇可靠。

  2.本品补气作用较强,一般不用于实症,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补药,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

  【方剂举例】参附汤(《世医得效力》):、附子。治大出血或大吐泻引起的虚脱,上气喘急,冷汗淋漓,手足厥逆等症。

  【文献摘录】《本经》:「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

  《别录》:「调中,止消渴。」

  《药性本草》:「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治肺痿....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囊》:「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止渴生津液。」

  《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科植物或川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

  【临床应用】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脾虚食少,面目浮肿,久泻脱肛等症。

  本品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的病症,在临床上常与黄耆、白朮、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本品又可配补血药如熟地、等同用。

  【处方用名】、潞、台(洗净,晒干,切片用。)、炒(麸皮拌炒至微黄色,药性和润,健脾力佳。)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焙干,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附药】明:一名粉沙参。为伞形科植物明的根。性味微苦微寒。功能润肺化痰,和中养胃。适用于病后虚弱、食少口干,肺热咳嗽、咯痰不爽等症。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既可补脾胃而益肺气,又能益气以补血,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两亏等症。又可用于虚实相兼之症,如虚火外感,可与解表药同用;体虚里实,可与攻下药配伍,都是用以扶正怯邪。

  2.的补气作用,与相似,但功力较弱;不过本品产量较为多,价亦较廉,故在一般补益剂中多用;但是如遇虚脱危重之症,急需补气固脱,因力薄,当用为宜。

  【方剂举例】代参膏(验方):、炙黄耆、白朮、桂圆肉。治气血两虚。

  【文献摘录】《本草从新》:「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安。」

  《本草正义》:「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并血而不偏滋腻,麸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平。入脾、肺经。

  【功效】补气养胃。

  【临床应用】用于病后虚弱,倦怠乏力,饮食减少,心悸,自汗,津少口渴及小儿消瘦等症。

  本品功似而力薄,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用于病后气阴两亏等症,可配合沙参、等同用。在邪未去尽,而见气虚不足、津少口渴等症,也可应用。

  【处方用名】孩儿参、太子参(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孩儿参是一味益气清补的药品,功近而为较薄弱,在痰热郁肺、咳嗽痰多,日久不愈而见气阴不足、口干乏力等症时,可用本品与清热化痰的药品如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前胡、瓜萎皮等配伍同用,其疗效较单用清热化痰药为好。

  2.近代临床上所用的孩儿参,是石竹科植物,而古代所用的“太子参”,与本品不是同一植物。如清代《本草从新》说:「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又如《本草纲目拾遗》说:「味甚苦,功同辽参」据上所述,都是指五加科植物的幼根而说的。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耆、膜荚黄耆或其它同属相近种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临床应用】1.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黄耆健脾益气,且具升阳举陷的功效,故可用于气虚乏力及中气下陷等症。在临床上用于补气健脾,常与、白朮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炙等合用。

  2.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症。

  黄耆功能固护卫阳、实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白朮同用。

  3.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黄耆能温养脾胃而生肌,补益元气而托疮,故一般称为疮痈要药,临床上多用于气血不足、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等症。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银花、、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等症。

  黄耆能益气而健脾,运阳而利水,故可用于水肿而兼有气虚症状者,多配合白朮、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与活血袪瘀通络药如、川芍、、、等配伍,用于中风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气活血、通络利痹的功效。对于消渴病症,也可应用,常与生地、、天花粉、等配伍.

  【处方用名】生黄耆、绵黄耆、北口耆(生用,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利痹等。)、炙黄耆(蜜炙用,用于补气健脾。)、清炙黄耆(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用于补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黄耆一药,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临床常用药物。黄耆具有下列的特点,它不仅常与补养药同用以益气补虚;且常与袪邪药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气补虚方面,如配,则大补元气;配附子,则补气助阳;配白朮,则益气补脾;配,则补气生血;配参、朮、升、柴,则补气升阳。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风散中配白朮、,则补散兼施、固表止汗,治卫虚自汗,易感风寒;在四妙汤中配、银花、,则内补托毒,治体虚痈疮疖肿难愈者;在汤中配、、、,则益气运阳而利水,治皮水肢肿;在补阳还五汤中配归、芎、、、、,则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治半身不遂。诸如此类,可见它临床应用的范围至为广泛。

  2.本品与、相比较,的补气作用较强,且能生津、安神;功专补肺脾而益气;黄耆的补气作用不及,但益气升阳,固表内托,且能利水退肿的作用则为、所不具。黄耆为补气扶阳的药物,故凡气滞湿阻、食滞胸闷、热毒疮疡、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等症,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耆、、白朮、、、、、。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子宫下垂、脱肛,以及肢倦气短、气虚发热等。

  【文献搞录】《大明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

  《囊》:「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益胃气。」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排脓内托。」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燥湿,利水,止汗。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等症。

  白朮有补脾燥湿的作用,故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及脾虚湿困、腹胀泄泻等症。补脾胃可与、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等同用。

  2.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等症。

  白朮既能燥湿,又能利水,故可用于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湿外溢之水肿。治寒饮可与、等配伍;治水肿常与皮、大腹皮等同用。

  3.用于表虚自汗。

  本品与黄耆、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白朮(生用,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朮、焦白朮(用麸皮炒黄用,减少燥性,功偏补脾。)、制白朮(蒸熟用,燥性减弱,用于补脾益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白朮是一味培补脾胃的药物,它补气的作用较弱,但苦温燥湿,能补脾阳。因脾司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至于胃阴不足,舌苔光剥,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就不宜用性偏温燥的白朮了。

  2.过去上海有于于朮、冬朮、白朮三种,一般认为于于朮和冬朮作用较好,但现在上海地区已经简化,不再区分。

  【方剂举例】参朮散(验方):、白朮、白、、、薏苡仁、白莲肉、六曲、肉、肉、、、木香。治脾虚泄泻。

  【文献摘录】《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别录》:「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

  《大明本草》:「利小便。」

  《囊》:「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得消痞满气分,佐安胎清热。」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肺、脾经。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及妇女白带等症。

  性平不燥,作用和缓,为一味平补脾胃的药品,故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应用。临床上用治食少倦怠或脾虚泄泻,常与、白朮、扁豆等补脾胃之品配伍;治妇女白带,常与、白朮、等同用。

  2.用于肺虚久咳,肾虚梦遗精滑,小便频数等症。

  益肺气,养肺阴,故可用于肺虚痰嗽久咳之症,如有肺阴不足症状者,可与沙参、等同用;本品又能益肾涩精,如肾亏遗精,则可与熟地、山萸肉、龙骨等配伍应用;如小便频数,则可配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适用于消渴,可与生地、黄耆等同用。

  【处方用名】、怀、淮(除去外皮,洗净,晒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原名为薯蓣,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故为培补脾胃性质平和的药物。至于它补肺益肾的作用则较弱,一般只能作为辅助之品。

  【方剂举例】玉液汤《衷中参西录》:、黄耆、、生鸡内金、、五味子、天花粉。治消渴。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大明本草》:「主泄精,健忘。」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稨豆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

  【临床应用】1.用于脾虚泄泻,妇女白带等症。

  扁豆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因其健脾化湿,故可用于脾虚泄泻及妇女白带,常与白朮、等配合应用。

  2.用于暑湿内蕴、腹泻、呕吐等症。

  本品能健脾和中而化湿,凡暑湿内蕴、脾胃运化失常而致呕吐腹泻者,临床往往取以配解暑之品如鲜荷叶、等同用。

  【处方用名】扁豆、白扁豆、生扁豆(生用,多用于暑湿病症。)、炒扁豆(炒微焦用,多用于健脾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扁豆衣:即扁豆的种皮。功效虽逊于扁豆,惟无壅滞之弊。常与健脾胃药同用,治疗脾虚泄泻、浮肿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2.扁豆花:即白扁豆之花。功能解暑化湿,适用于感受暑湿、发热、泄泻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文献摘录】《别录》:「和中,下气。」

  《图经本草》:「治女子带下。」

  《本草纲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经。

  【功效】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倦怠乏力等症。

  本品功能补中益气,用治脾胃虚弱等症,每与、白朮等配伍,可加强补中益气的功效。

  2.用于脏躁症。

  又能养营安神,临床上常与、小麦等同用,以治脏躁症。

  此外,本品与甘遂、大载、芜花等峻泻药配伍,既能缓和药性,又能补脾和胃。如与同用,既能协调营卫,又可和理脾胃。

  【处方用名】、红枣、大红枣(劈开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枚至十枚,煎服。

  【按语】1.即平日供食用的红枣,性质平和,能培补脾胃,为调补脾胃的常用辅助药。民间常用作为补血的药物,治疗血虚的病症;因此近年来临床上用它补血以止血,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单用或配合其它药物同用。

  2.本品配合、小麦,即为甘麦汤,前人用治脏躁。脏躁的发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其临床表现为无故悲伤、精神失常、坐卧不安、心烦不寐等症。此种症候,类似现代的[病意]病。

  【文献摘录】《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浓,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别录》:「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除肠僻。」

  《大明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澼气。」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的根茎和根。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十二经。

  【功效】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不足等症。

  味甘性平,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常与、白朮、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应用;对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症,可与补血养阴及温通心阳药如阿胶、生地、、、等品配合应用。

  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生用则能泻火解毒,故常用于疮痈肿痛,多与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对咽喉肿痛,可与、牛蒡子于等配合应用,有清热利咽的功效。

  3.用于咳嗽气喘等症。

  本品甘缓润肺,有袪痰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用治咳嗽喘息等症,常与化痰止咳药配伍应用,作为辅助之品。因其性质平和,故不论肺寒咳喘或肺热咳嗽,均可配合应用。

  4.用于腹中挛急作痛。

  本品有缓解挛急之功,常与芍药配伍,治腹中挛急而痛。

  此外,还能缓和药性,有减低或缓和药物烈性的作用,历代本草文献上并载有本品有解药毒作用,可供研究。

  【处方用名】生、生草、粉(生用,多用于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炙草(蜜炙用,多用于补中益气。)、清炙草(炒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是一味常用的药物,一般认为本品在方剂中只是作为辅助、矫味之用;其实根据临床实践的体会,它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功效,如炙汤补心气、振心阳,汤温润肺脾,芍药汤缓急定痛,甘桔汤袪痰利咽,银花汤清热解毒等,都是用它作为主药的。

  2.又能缓和药性,如四逆汤用本品以缓和、附子的温热,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的攻下作用等。

  3.甘缓,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者用之能令人气窒满闷,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方剂举例】炙汤《伤寒论》:炙、、、、,阿胶、,麻仁、、酒治心动悸、脉结代。

  【文献摘录】《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用药法象》:「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汤液本草》:「附子理中汤用……,调胃承气用……,此缓之之意;小有柴、芩之寒,参、半之温,用和之;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

  【药用】本品为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麦芽,搅合均匀,微火煎熬而成的饴。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缓痛,润肺止咳。

  【临床应用】1.用于中气虚乏,腹中急痛等症。

  饴糖甘润,功能补虚乏、建中气,治疗脾胃虚弱,可与、黄耆等药配合应用;本品还有缓急止痛作用,治疗虚寒性腹中急痛可与、芍药、等配合应用。

  2.用于肺虚咳嗽等症。

  本品甘润益肺,治肺虚咳嗽,常与沙参、、杏仁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饴糖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两至二两,冲服。

  【方剂举例】小建中汤《伤寒论》:饴糖,、、、,。治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病,以及心悸、虚烦等症。

  【文献摘录】《别录》:「补虚乏,止渴。」

  《千金要方》:「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消痰润肺止嗽。」

  【药用】本品为人的胎盘。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入心、肺、肾经。

  【功效】益气,补精血。

  【临床应用】用于虚损瘦弱、气血两亏,及肺虚喘咳等症。

  人胞为大补气血的药物,故适用于气虚乏力、劳损瘦弱、精血不足及肺虚喘咳等症,可单独服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合同用。如气虚者,可配伍、黄耆等;脾虚食少者,可配伍白朮、、、等;肺虚喘咳者,可配、、五味子等;肝肾不足、虚火上炎者,宜配龟板、、生地、等药;血虚者,可配熟地、首乌等品。

  【处方用名】紫河车、杜河车、人胞(焙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入丸、散、片剂服用。

  【附药】脐带:又名坎??(坎气)。即胎儿的脐带。功能纳气平喘,敛汗。适用于肾虚喘促、虚劳久咳、盗汗等症。一般用量为一条至二条,煎服。或焙干研粉,分次吞服。

  【按语】人胞一物,现临床上主要用它为强壮药,用于久病体虚或体质衰弱、抵抗力差及某些慢性疾患如哮喘等病症,都是取它大补气血的功效。但本品须较长时期服用,始能见功。如患感冒、腹泻,以及有内热口苦等症者,应暂停服用。

  【方剂举例】河车大造丸《扶寿精方》:人胞、、、社仲,,、、龟板、熟地。治虚损劳瘵,遗精,带下。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治气血羸瘦,妇人劳损,面[黑干]皮黑,腹内诸病渐瘦者。」

  《日用本草》:「治男女一切虚损劳极,安心养血,益气补精。」

  《本经逢原》:「能峻补营血。用以治骨蒸羸瘦,喘嗽虚劳之疾,是补之以味也。」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科植物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效】补脾润肺。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咳嗽,消渴,及病后虚羸等症。

  本品有补中益气、润肺的功效,对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等症,常与、白朮等药配合应用;对肺虚燥咳,常与沙参、、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糖尿病,常配合、黄耆、天花粉、枸杞子等同用。

  【处方用名】、制(蒸熟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文献摘录】《别录》:「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本草纲目》:「补诸虚....填精髓。」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菊科植物大狼把草的全草。

  【性味】苦,平。

  【功效】补气,清热。

  【临床应用】1.用于体虚无力。

  本品有补气作用,主要用于脱力劳伤、倦怠乏力,常配合煎服;对体虚无力、盗汗、咯血等症,又可与仙鹤草、平地木、功劳叶等配伍同用。

  2.用于痢疾。

  狼把草又能清热、消疳,如治疗痢疾,可与马齿苋、地锦草等药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狼把草、大狼把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根。

  【性味】甘,微温。

  【功效】补气、利尿、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体虚乏力、浮肿。

  金雀根有补气作用,配合锗实子、补骨脂等,能治体虚乏力;又能利尿,配合白朮、等药,还可用治体虚浮肿。

  2.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本品又有活血止痛的功效。配合扦扦活、落得打等,治疗跌仆损伤;配合五加皮、木瓜、等药,又可用治风湿痹痛。

  此外,本品还能通下乳汁,用治产后乳汁不下的病症。

  【处方用名】金雀根(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金雀花:即锦鸡儿的花。有活血袪风、止咳、强壮功效。适用于风湿痛、头晕、头痛、肺虚久咳及小儿疳积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助阳药,又名补阳药,就是能治疗阳虚病症的药物。具有助肾阳、益心阳、补脾阳的功能,适用于肾阳不足、心阳不振、脾阳虚弱等症。

  肾阳为一身之元阳,肾阳虚则有畏寒、肢冷、阳痿、遗精、遗尿等症。心主血脉,心阳虚则冷汗淋漓、面色恍白、脉细欲绝或出现结代脉等。脾主运化,脾阳虚则完谷不化,便搪、泄泻、食欲不振等。

  由于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所以助阳药主要用于温补肾阳。对于肾阳衰微不能温运脾阳所引起的泄泻,以及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所引起的喘促,都可选用适当的补肾阳药来治疗。至于心阳虚,可用温里药或补气药治疗。助阳药性多温燥,凡有阴虚火旺的症状,应该慎用,以免发生助火劫阴的弊害。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鹿科动物鹿或马鹿等各种雄鹿尚未骨化的幼角。

  【性味与归经】甘、咸,温。入肝.肾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