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动地方经济,还有什么比马拉松更简单粗暴有效率

 汇聚0005 2016-09-19

北马、上马、广马、杭马刚刚结束,深马即将上线……等等,这些“马”到底是什么“马”?

 

此马非彼马,这里的马,即马拉松也。

 

以前,马拉松在我们的印象里,是无聊地坐在电视前看一群运动员穿背心短裤绕圈圈,是我们这些四肢简单的普通人想起来就头晕的“不可完成”运动。

 

可是这几年,你身边大概也会出现这样的朋友:

 

隔三岔五就拎上自己那对可能看着很丑但穿着很舒服的战靴,打包点简单的行李就飞到另一座城市,不是去旅游,而是去跑马拉松。

 

或者,以前离你很远的马拉松,现在却跑到你家门口,可能某天就从你家楼下跑过。

 

因为中国的城市,越来越欢迎马拉松比赛。

 

全国4个直辖市、17个省、自治区的34个大中城市,已经举办过马拉松或相关运动赛事。有70%的省市拥有1场或多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而这些数字还都在增长,近三年省市覆盖率每年基本都增长10%左右。

 

这些年加入马拉松生产线的不乏许多二三线城市,而且不少还冠上“国际”二字,眼看也知道狐假虎威,只要参赛选手中有几个黑皮肤的白皮肤的就可以自称“国际赛事”。

 

马拉松比赛本来就门槛低,举办没有难度,参赛也没有难度,收入却是实打实。

 

就以杭马为例,1200万元的成本,2000余万元的收入,而毛利达到67%,杭马起点黄龙体育中心附近的一家酒店,预订率超过90%,而正常时候只有50%左右。这样算平均每场马拉松赛事能有800万收入。

 

2014年,中国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一共有53场,按平均每场800万利润算的话,总共就是4亿。

 

这个数字你可能觉得已经不少了,但相比美国一年1100场马拉松,中国这程度根本还是个吃奶婴儿。这1047场的差距,是将近84亿的商机。

 

GDP增长和经济收入还只是短期效果,更重要的是城市可以借机增加曝光率。

 

每一次赛事下来,除了让当地酒店爆满,餐饮、旅游业打鸡血,还能带起当地居民的一股跑步热,自发培育数个本地跑团,再杀向其他城市参加马拉松刷存在感。

 

借助知名赞助商的光环和媒体广告宣传露脸,也能省时省力地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

 

如果马拉松比赛中再发生点匪夷所思的事情,效果还能更好。比如今年初清远马拉松比赛,2万参赛者有1.2万伤病,赛后赠送的肥皂又被运动员当面包吃的奇葩新闻也让清远过了一把刷屏瘾。

 

可以这么说,马拉松对一座城市的经济拉动是简单粗暴有效率的,也就不用问地方政府为什么热衷举办马拉松比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