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骊山上远望那一抹青青的峰峦,那就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虽然已经出土了兵马俑和铜车马,但秦陵下面以及四周究竟还埋藏着多少国宝,至今还有许多谜底没有揭开。 1974年3月,秦陵附近的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发现了兵马俑,就是现在的兵马俑一号坑 位置。 这位坐在那里签字的老人,据说就是当年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他现在一号坑大厅入口处,签名出售兵马俑画册,旁边有人专门负责收钱。 一号坑东端排列着全身穿战袍的210个战士俑,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组成方阵。一号坑的中间排列着38路战车和步兵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阵容非常壮观,一眼望去,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当初的兵马俑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 这里应该是兵马俑的修复工地。 秦俑的服色种类很多,上衣的颜色有粉绿、朱红、枣红、粉红、粉紫、天蓝、白色、赭石色等,领、袖、襟边等处还镶着彩色边缘。裤子的颜色一般为粉绿色,还有红色、天蓝、粉紫、白色等。可惜,秦俑原来的服色已不可见。 骑兵俑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 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 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 一、二、三号坑出土的陶马,有战车用的车马和骑兵用的鞍马两种。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了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两辆铜车马均用青铜制作的四匹马拉战车。一号车名“立车”,又叫“戎车”、“高车”,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 二号车是四马鞍车,呈凸字形,分前、后二室,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铜车马作为国宝,存放在中国馆内,我在参观中国馆的时候亲眼所见,就是在西安出土的铜车马实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