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在《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曾经写过这样的词句:“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用汉代赵飞燕残害皇裔的典故来斥责武则天杀害唐朝李姓皇室,导致唐室倾危的状态。 赵飞燕是汉成帝时候的妃子。所谓“环肥燕瘦”,飞燕本是中国历史上与唐代杨玉环并称的绝世美女。但飞燕虽美,却没有为汉成帝诞下皇嗣;在这种情况下,她为了确保自己的太后地位,努力残害汉成帝的其他皇子——这种“后宫争斗”的脚本看起来很眼熟,跟《甄嬛传》一脉相承。 “环肥燕瘦”虽然表达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但相同的是,无论是杨玉环还是赵飞燕,都在历史上被人公认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似乎,这天底下所有男人的事业都是毁在背后那个女人手里的。 这话不公平。朝堂上男人争权、宫中女人争宠,说到头,最终为的都是政治利益,所以二者应一视同仁的被看作是“政治斗争”。看看历史上多少男性帝王大臣,都是在肃清政治威胁后,才得以大权独揽,成就一番事业,最终流芳百世;而同样的事情放在女人身上却往往要让她们背负骂名 ,遗臭万年。同样是玩阴谋诡计,历史评价却非要厚此薄彼,实在有失公允。 闲话少叙,赶紧进入今天的正题,来说一说吕太后那朝的“政治斗争”。 分封诸吕 上次末尾说了,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在陈平的“建议”下,把自己老吕家的成员都安插到朝廷的重要岗位上,增添己方势力。但太后是个有追求的人,她对此仍然不满意,还想更进一步。 她要给吕家封王。 这是件很忌讳的事情。汉初之时曾以军功分封了很多异姓王;但到刘邦驾崩的时候,这些异姓王基本上都落得个身死国除的结果——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一种威胁。刘邦铲除这些异姓势力之后,还跟王公大臣会盟宣誓,假如有刘姓皇族以外的人称王,天下应共同诛灭他。 想要给吕家人封王,就得践踏刘邦定下的这条原则;而这条原则的背后,则是政治斗争的最敏感红线——皇权归属。 天下走到了十字路口:继续姓刘,还是改姓吕? 于是,吕太后趁着一次朝议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征求群臣的意见。 一听是这件事,群臣知道其中的厉害,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把眼睛投向了文武百官的领袖:两位丞相和太尉。 右丞相王陵在此三人中排位最高。他责无旁贷,站起身来,表示分封诸吕的想法违背了太祖高皇帝所立下的“异姓不王”的政治原则,恳请太后打消这个念头。 王陵憨直,认为自己效忠的是刘氏天下,虽然刘邦已死,但也要忠于刘氏,而非改换门庭投奔吕氏,因此明知会让太后不高兴,仍然挺身而出,以求保住刘氏的皇权。 太后当下就很不高兴,朝堂上顿时陷入了僵局。 左丞相陈平一看太后不高兴了,也赶紧站起身来,说,太祖高皇帝(刘邦)统一了天下,自然有资格为刘氏子孙封王,而如今是太后临朝称制,分封吕姓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陈平这番话看起来轻巧,但实质上却是彻底突破了古代封建政治的底限。王陵所坚持的,是天下无论由谁掌权,始终姓刘;而陈平却说太后封吕姓王“无所不可”,就是在变相承认如今天下已经姓了吕了 ! 陈平一边说着,一边还给旁边的太尉周勃使眼色。周勃会意,立刻上前附和陈平。 太后满意了。对她来说,今天朝堂上讨论出来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不管臣子们同意不同意,她都要封吕氏做王。她要大臣们站队,是不是支持她独揽皇权。 下得朝来,王陵抓住陈平、周勃,当面叱责此二人不忠不义,抛弃了当初和刘邦的盟誓,曲意逢迎吕雉,以后死了,有什么面目去见刘邦? 二人知道理亏,也不争锋。陈平只是解释,在朝廷上争道理,我俩确实不如丞相你,但今日之事,不退一步不行,以后保全刘氏血脉,还要靠我俩呢! 王陵认为这是狡辩,拂袖而去。没几天,王陵就因为这件事被吕雉架空,封了个太傅的虚名,却剥夺了丞相的实权;王陵自己也觉得没意思,无意为吕氏走狗,便称病回家养老去了。陈平由此升任文官领袖右丞相;而太后的患难之交审食其也就此获得左丞相的岗位。在外人看来,从此之后,丞相之位尽为“吕氏走狗”。 有人说,陈平是阿谀之徒,借此机会成功上位,放弃了为臣的原则,实现了个人野心。这样的评论其实不甚公道。 世人褒王陵而贬陈平,全在一个“理”上,为的是廷争“天下姓刘”这个道理。但天下归属是靠讲道理来决定的吗?这只是道学之徒一厢情愿的空想罢了。 天下归属不是靠道理来确定的,而是凭实力来确定的。 这就跟美国喜欢派兵海外管闲事一样,每次我们国家都提出各种严正抗议、强烈谴责,认为美国蛮不讲“理”,但有用吗?没用,人家有实力。 吕太后临朝称制,虽然不在理,却手握天下实权。她要做什么事,别说封王了,即便是要公然称帝,都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同样也是因为她有实力。 因此,她提出要分封诸吕,只是个姿态,若是臣下一味不从,那势必会闹得不可收拾,等到吕太后要依靠自己的实力强推此事的时候,极有可能会将朝堂上的斗智斗勇激变为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局面。这会是刘邦在九泉之下愿意看到的局面吗? 既然如此,不如就做一回“走狗”吧!至少还可以伺机而动、暗中营救。 坚贞憨直的王陵值得尊敬,委曲求全的陈平同样值得尊敬。 此事之后,在太后的一系列政治安排下,吕氏风风光光的在大臣的奏请下顺利封王。 皇族凋零 权力这个东西是有魔力的,跟指环王中的魔戒一样,一旦戴上了就会被其操纵、改变心智。吕雉对权力的态度也在慢慢改变了。如果说她最初争权是为了自保活命,那么在当上太后之后,至尊皇权的种种魅力让她彻底上了瘾,完全变了一个人。 既然天下能姓刘,为何不能姓吕? 在成功迈出第一步——分封吕王——之后,外戚吕家几乎已经到了跟皇族刘家平起平坐的地位了;于是,她开始筹划第二步动作:打压刘氏。 打压的原则很简单:听话的,就留下;不听话的,就干掉。 首先成为目标的,是太后亲手扶植的傀儡皇帝刘恭。他当上皇帝的时候,还是少不更事的年纪,长大了几岁之后,听说了自己童年的悲惨身世,就公然放话说要给自己亲妈报仇,剑锋直指太后。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一点也没心软,立刻将他幽闭在永巷中,随后编了个理由将其废掉杀害,找了当时的恒山王刘义接替帝位,并给他改了名,叫刘弘。 其实改不改名都无所谓了,不管是刘恭还是刘义还是刘弘,都是个前台的牵线木偶而已,是政治舞台上的一具华丽丽的摆设。 不过,另有一件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倒是值得大家注意。新皇登基,天下改元,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次刘弘小盆友登基,却没有改元。理由是,当时是太后称制的时期,虽然换了皇帝,但事实上的最高权力人却没有变化,因此不用改元。 这是赤裸裸的昭示,天下姓吕不姓刘呀! 虽说如此,吕家要全面控制天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当时老刘家还是家大业大的状态,子孙众多,有待一个个铲除。于是,在干掉不听话的皇帝之后,太后就开始找赵王的麻烦了——吕雉好像天生跟赵王犯冲,从刘如意开始,随后接掌赵王位子的刘姓子弟似乎都得不到好下场。 刘如意之后,第二位倒霉的刘姓赵王叫刘友。刘友在当时的刘姓子孙中,是比较受吕雉喜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友的正室妻子是吕太后的侄女儿。因此,吕雉才会在刘如意死后,将刘友转封到赵国。 不过,刘友的不幸正是源自这个吕氏王后。 前面讲过,吕雉长相一般。由此推及,吕家的女子估计在姿色上都比较平庸,刘友的这位王后估计也不例外。刘友是刘盈的弟弟,生于天下承平的时代,是不折不扣的纨绔皇二代,所以,他喜好美色、三妻四妾也就不难理解。结果就是,赵王刘友纳了很多年轻漂亮的姬妾,冷落了姿色平庸的吕王后。 于是,吕王后醋劲大发,跑到长安城,找到了太后。吃醋的女人是最恐怖的女人,比喝醉酒还恐怖,真的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吕王后也是如此。她估计是恨刘友恨到了骨子里,一心要刘友死,就向太后诬告说,刘友对吕氏封王颇有微词,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说,等太后百年,自己一定带兵入京,剿平吕氏。 这可触犯了太后的底限了。吕雉二话不说,找了个理由把刘友召到长安城,将其关在官邸之中,派兵包围,不提供饮食,将之饿死——跟战国时期那位不可一世的赵武灵王的死法是一样的。 刘友死后,吕雉又改封刘邦的另一位皇子刘恢为赵王。估计是吕雉对前次吕王后及时告密、大义灭亲的举动很满意,这次也让刘恢迎立吕家女子为王后,一方面为联姻,一方面为监视。 刘恢的老婆成为新的赵王后之后,明白现在是吕家得势、刘家失势的状态,就在赵国为所欲为,不仅十分称职的完成了吕雉布置的任务,对刘恢密切监视、随时汇报,而且对刘恢加以各种私事、公事方面的限制,还把刘恢一个非常恩爱的爱姬给毒杀了,手段之狠毒,与吕雉当年无异。 刘恢一看这个架势,想想自己虽然贵为皇二代,但现在却连一个普通男子的欢愉都无法享有,心灰意冷,不胜悲愤,便走上了绝路,自杀了。 这刘恢虽然孬了点,但也确实可怜。但最可怕的还是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政治意图。明眼人都看得出吕太后这是在铲除异己,逐步翦除刘家的势力,而且这一切只是刚开了个头,后面的日子怕是会越来越难过——这使得整个刘姓皇族人人自危、忧虑万分。 不知道刘邦大叔若是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子孙是这么个下场,会作什么感想? 刘氏的反击 当然,刘邦子孙中也并非都是刘恢这样被老婆逼死的孬种。本文起首提到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还有“朱虚侯之已亡”这样的话,里头提到的朱虚侯就是向吕氏奋力反击的刘氏子孙。 朱虚侯刘章,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在吕太后掌权称制的年代,他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拳脚,处处为吕氏所压制,这让他极其忿恨。 我是太祖高皇帝的孙子,齐王的儿子,是大汉光明正大的皇族后裔,为什么要害怕吕家的那些小人? 年轻的刘章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吕太后一直很喜欢刘章,视如己出,经常召刘章入宫去陪吃饭,同席的大多是吕氏之人。一次,太后又召刘章陪伺,并让他做监酒官。刘章想了想,说,我是将门之后,所以如果太后要让我监酒,就得让我用军法才行。太后答应了。 几杯黄汤下肚,刘章有点醉意,胆子也大了,主动要求去唱首耕田的歌谣。吕太后听了,想起刘章的父亲刘肥当年跟着自己在田里干活的样子,便高兴的同意了。 于是,刘章就开唱了: 深耕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深耕之后播种,插苗要疏朗,对于那些不是同类的,就要坚决铲除!) 吕太后一边听,一边脸色就变差了,但也不好发作,只得沉默不语。 刚好这时,一个吕家的人喝醉了,起身要离席,刘章眼疾手快,冲过去就是一剑,将其斩于堂上。杀完人后,刘章面不改色,对吕太后回报,说自己执行了监酒官的职责,以军法处置了在酒席上失礼的人。 包括吕太后在内的众多吕氏族人都大惊失色,但由于有言在先,因此也无法治刘章的罪,只得悻悻作罢。史载,自此之后,吕家族人都非常害怕朱虚侯,而大臣们也开始依凭他,刘氏的势力稍稍复振。 不过,仅凭朱虚侯酒后杀个人,就能真正复振刘家的声势吗?怕这也是虚妄之言吧! 刘氏之所以没有遭受灭顶之灾,不是因为朱虚侯,关键还在于吕太后。 吕雉毕竟是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狠毒,但却深谙政治利害之道。她害怕的并非是区区一个刘章,而是天下大势。 当时刘吕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并非是一方完全压倒另一方,而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博弈关系之下。刘家,是占着道理,没有实力;吕家则是反之,有实力,却无理。这种情况下,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群雄竞起、天下大乱的局面。陈平愿意委曲求全,就是不想造成刘吕决裂、战乱重开的局面,这是成熟政治家的表现;而同样作为成熟政治家的吕雉,也会做相同的考虑。两边都知道,若是天下大乱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刘吕两家,都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 所以,虽然很想把吕氏进一步扶上位,吕雉也不敢做得太绝、太快——她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她采取的策略其实更高明:逐步的将实权转化为大势,从而打破这种博弈平衡,彻底压制住刘氏。当然,这个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非常的耗费时间;但这完全值得,因为这个方法毫无疑问是最稳妥、最保险的做法。 这便是太后的如意算盘。虽然短期内对刘家不会有大祸害,但若持久下去,怕这天下最后还是要归了姓吕的人的! 刘氏这边也不是没有出谋划策的人。当年在王陵面前信誓旦旦承诺要一心挽救刘氏天下的丞相陈平,知道局势不利,异常焦急,闭门不出,苦思对策。 恰好此时,大汉王朝的首席外交官——之前曾经成功劝降南越王赵佗的陆贾来拜访陈平。陆贾给陈平提了个建议,他说,虽然现在吕氏掌控着实权,但军权还在太尉周勃的手里。周勃毕竟还是刘氏的老臣,只要我们这方能控制军权,就算吕氏势力再大,也终究不过昙花一现。如果丞相你能跟太尉多加沟通、两雄联手,自然能保住刘氏天下。 这番话很中肯,陈平立刻安排去结交周勃。周勃也不是笨蛋,知道陈平背后的意图——为自保,也为尽忠。同样岌岌可危、焦虑万分的周勃也没有什么拒绝的道理,便就坡下驴,跟陈平一来二去,打得火热。 丞相和太尉关系好,对于皇权是很忌讳的事情,但吕太后觉得陈平、周勃这两人平时对自己言听计从,从未有半分忤逆,就没太注意他俩,仍然把关注重点放在逐渐扶持吕家和压制刘家上。 在封了几个吕姓王之后,她又将几处原本属于刘家的封国改封给了吕家人。 第一个是赵国。赵国是膏腴之地,是天下封国中力量数一数二的地方。按照吕太后的计划,她原本不打算在此时搞那么大动静,声势浩大的将赵国划归吕氏,引得天下侧目;她还是想再找一个刘姓王来赵地的。挑来挑去,她觉得一向低调的代王刘恒(后来的汉文帝)很合适,于是她便派人去代地,通知刘恒做好接任赵国的准备。但刘恒不是傻子,三位赵王的前车之鉴,让他望而却步,纵使赵国再好,刘恒也不敢再去轻易重蹈三位兄弟的覆辙。因此,刘恒向太后的使者谢绝了这个好意,并明确表示更愿意在代地为国守卫边疆、看守北大门。 看到刘恒如此识趣,太后心想,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趁机机会将赵王封号划到吕家名下——封了吕禄为新任赵王。 另一处是燕国。封了吕禄为赵王之后几个月,燕王刘建也死了。刘建也是刘邦的儿子,在原来的燕王卢绾叛国投敌去了匈奴之后,被刘邦封在了燕地。不过这哥们可能身体不太好,加之燕国地处北方边境,气候也不行,刘建在那里支撑了十五年之后,死了。 死便死呗,诸侯王这种岗位,向来都是父死子替,一代传一代的。刘建虽然早死,但仍然育有一子,燕王的位子按道理就应传给他儿子。 可是吕太后不同意。她派人把燕王刘建唯一的儿子杀死,以燕王绝嗣的名义,将燕国也划归到吕家的名下,封吕通为燕王。 如果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即便陈平跟周勃两人关系再亲密,恐怕最后也无力回天了。但可能是真的有“天意”吧,在这个关头,吕雉计划的核心问题暴露出来了:她的时间不够了。 在她六十二岁的春天,刚刚参加完辟邪活动回宫的吕太后,在路上看到一只类似苍犬的奇怪生物,这头苍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扑太后腋窝,折腾几下之后,又忽然消失不见了。 太后害怕了,找了占卜官来算卦。占卜官算了以后,说,这是赵王刘如意在作祟。 若是咱们现代人,多半不会信这占卜官的胡说,大多会一笑置之。但放在吕太后那会儿,这句话的影响却非常明显:从那天开始,太后便生病了,病因就在那头苍犬撞击的腋窝,疼痛不止,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治愈,而且病势还有一天天加重的趋势。 为什么这样一件蹊跷至极的事情会对堂堂太后造成如此之大的打击呢?我觉得,这里头多半还是吕雉自己的心理问题。 吕雉执政十五年,加上刘邦时期跟戚夫人的明争暗斗,她在政治斗争中生活了二十余年。为了生存,为了握权,她不得不做很多心狠手辣的事情,当时虽然得了一时之快,事后却也都在她心里的深处留下了愧疚感和忧虑——害怕有朝一日遭到报复;同时,古代科学不发达,鬼神信仰很普遍,吕雉也不会免俗,多少有点迷信——比如她特别讨厌日蚀这样的天象,认为是上天在找她麻烦——而这次“刘如意作祟”的卜词更是戳中了她心中的弱点;再加上她当时年纪也大了,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不如年轻时那么坚强不摧了。这些因素一叠加,便从心理上击垮了吕雉,反映在身体上,就成了无法治愈的重疾。 “如意作祟”事件发生四个月后,吕雉吕太后这位不可一世、掌控中国十五年的女人,因病逝沉重而去世。 对于皇族刘氏,吕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梦魇;如今,吕雉死了,刘氏的噩梦总算是做到了尽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