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保险,选公司还是选产品?

 昵称30970841 2016-09-19

一个常见的问题

很多人在咨询我的时候,会提出一个问题:买保险,是否应当选择大公司的呢?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今天在此,我将做一个详细的解答。

中国的保险市场,主要分为财险和寿险公司。而财险公司,一般人接触最多的就是车险,基本被人保财、平安财、太保财等瓜分,比较同质化,所以不存在太多选择问题。

今天我们主要谈针对个人的寿险公司。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健康险、养老险公司涉足个人保障业务,我们也必须将这些公司一起考察。

我先一句话总结:个人买保险,如果是保障类的寿险、重疾险等,先看产品,再看公司。如果是医疗险、投资型保险等,既看产品,也看公司。

接下来,我仔细阐述一下。

首先说一下中国的保险公司的发展变化:

最早的保险机构雏形,早在民国就有了,AIG就在上海成立的,但新中国因为搞社会主义,都政府保了,就不需要保险了,于是只有一家人保,搞搞对外业务。

后来改革开放了,中国又需要保险了, 于是人保又重新供出来,加上蛇口的平安,海外回归的太平,这就是最早的几家保险公司,都是有政府背景的,毕竟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险公司越来越多,92年友邦进入中国,96年新华泰康成立,再加上产寿分离,加上越来越多的专业健康险、养老险公司成立。

现在中国的保险公司实在是不少,并且会越来越多,毕竟要赶上人家发达国家。

但是一般人对保险公司“大不大”的印象,其实是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往往是依据广告和网点来衡量。

基本上知道的就是一些历史较长,广告较多(一方面也是钱多)的保险公司了,比如人保(picc)、国寿、平安、太保、太平等。这些公司也是业内老牌的保险公司。 

但实际上大的保险公司都是集团化的,比如人保,人保财业内第一,但是人保寿比较新,份额就比较低,那你说人保寿险公司是不是大公司呢?

国寿也是如此,中国人寿寿险规模第一,但是财险就差点。平安人寿和平安财险都是二三名的水平,但是健康险和养老险你可能就没怎么听过(其实这块儿产品反而很好)

群众在意保险公司的大小,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保险公司的大小。

是保费收入?(什么保费?规模保费/原保费)是市场占有率?是注册资本金?是管理资产规模?是亿元保费投诉率?是理赔金额?是分公司多少?是产品体系的全面与否?

实际上,如果把这些动态的指标做个加权,是可能得出个中国寿险TOP10的,但是具体在某年,可能有30个TOP10,跟中国TOP3大学有5所一样。 

Ps:现在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寿险的国寿和财险的人保还是稳居第一。

中国保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有特殊国情的, 一方面,是央企和国资背景的险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一方面,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具有很大的潜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成立保险公司。

如果说以前人保一枝独秀是1.0时代,人太平新泰是2.0时代,那么现在已经是3.0时代了。

从寿险来说,友邦之后,越来越多的险企进入中国,和中国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上头规定的),经过一番摸索,现在的合资寿险公司越来越成熟:

中意人寿(外方股东意大利忠利保险集团)

工银安盛(外方股东安盛集团)

同方全球(外方股东荷兰全球人寿)

中德安联(外方股东安联集团)

中英人寿(外方股东英杰华集团)

招商信诺(外方股东信诺集团)

等等。

更不用还有早就进入中国的友邦,和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但是由中国的保险公司承保的BUPA、MSH等

那么该如何定义这些服务和产品可能更有经验,但是由于历史和管控的原因,保费规模和知名度不如平安国寿的合资公司呢? 

还有一些最近几年,由于独到优势,飞速发展的中资公司,和谐健康、华夏、天安、弘康、众安、复星等,或者几年后市场规模就上升成为“大公司”了。 

Ps:外资财险公司我就不说了,实际上苏黎世、安联、美亚等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服务、产品、声誉,可能是胜于国内的财险公司的。

再说中国独特的保险监管制度:一个字:稳。

综合了《保险法》,保险保障基金,“偿二代”,中国的保险可以说几乎是全球最安全的,人寿保单更是非常的安全。

简单来说,保险公司如果经营不善,国家会及时警告,要求增资,或者保险保障基金托管等,实在倒了,就指定别的公司接收保单和责任准备金等,保单仍然有效。

可以说,在中国买保险,安全层面基本是最放心的,尤其是寿险。当然,投资型保险的收益可不能保证。

想具体了解中国的保险监管体系的,可以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挺多的,关键词我也说了。

综上,可以解决:“大公司是不是比小公司安全”“小公司是不是容易倒闭”这类问题。因为首先你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大公司什么是小公司,其次是公司的规模大小和安全性基本没关系。

再说公司和产品的关系。

如果你把平安、国寿等定义为大公司,那么你会发现,从产品的角度上来讲,大公司的产品通常是不如所谓的“小公司”的,原因有几点:

一、中国的保险业还很落后,经过了两次费改,新兴公司的产品往往更能适应这个潮流,所以在产品上更能创新,更有费率优势。费率,是保险的核心要素。

二、大公司运营成本、广告成本、销售成本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在8线城市都能看到中国人寿,而你在北上广和他们以一样的费率买一样的产品,实际上你是亏的。

三、大公司调头难,尤其上市公司,有利润方面的考虑,有人问我,某些公司为什么定价比市场高一些?那是因为这样它的利润最大,不多谈。

新兴公司的创新不多谈,

第一个有轻症的是谁?(信诚)

第一个有轻症豁免的是谁?(海康)

第一个有多次重疾赔付的是谁?(华夏)

第一个有轻症多次赔付的是谁?(中英)

最早出现3.5%预定利率的是谁?(中英)

最早有独立主险的是谁?(弘康)

最早出现附加豁免的是谁?(恒安标准)

不多谈。 

再说一点,终身寿险,比如约定一个固定保额,30岁男性,20年缴费,一旦身故,给付50万,最便宜的公司保费可能比最贵的低30%。你会选哪一个?

实际上,中国的保险营销模式,主要还是人海战术,代理人模式,大部分人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就会支付更多的保费,这很正常。有些公司自然会说理赔服务好,拿出一大把例子等等。

理赔服务自然很重要,但是对于长期寿险、重疾险来说,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要多付出30%的保费,来买一个空口无凭的服务,我恐怕是不会去做的。

这就是我说的,长期寿险和重疾险,先看产品,公司不是很重要

而有的产品,服务就很重要了。

比如境外旅行险,比如高端医疗,比如一些财险,很容易理解,不多谈。

说一个业内的常识,寿险公司的附加险,比如附加意外,附加医疗等,基本是不选的,性价比很低,保障不全面。

意外险,通常会选择财险公司的一年期意外险。

医疗险,通常会选择财险公司或者健康险公司的医疗险。

带有投资性质的寿险,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就不仅要看产品本身,还要看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收益数据等。

比如几乎每家公司都有年金险+附加万能账户,有的“大公司”的万能账户保底利率是1.75%,结算5%不到,有的公司万能账户保底利率是3.5%,结算7.2%,你会选择哪个呢?

保险产品细节太多,参数太多,公司当然要选择,但是不是指简单地看所谓的规模。举个例子。

投保健康险,需要做健康告知,假设客户有乙肝小三阳,应该投保哪家公司呢?不同公司在这种病史的核保,可能就有差异了。

又比如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贫血等。对于许多有病史的人群,已经不是你选择保险公司了。

并且和地区也有关系,有些保险公司的发展有地区差异,比如在湖南,国寿卡单的理赔可能就慢一些,河北地区很多医疗险直接拒保,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时候,已经不是什么简单考虑大小公司的事儿了。

至于对“大公司理赔方便,小公司可能拒赔”这种话还有疑惑的,我再解释一下:

比如某大公司的重疾险,轻症最多赔一次,某中等公司的重疾险,轻症最多赔5次,一旦被保人不幸得了两次轻症,这时候大公司是否会跟你讲理赔方便呢?

当然,如果在保障责任几乎相同,保费也差不多的情况下,那选择曝光度高,历史悠久的公司,很合理。

实际上,确实要考虑理赔的问题,但是对于长期寿险重疾险而言,没有统计数据显示,市场份额超过多少的公司,是会比以下的公司理赔更“方便”的。

综上,买保险,首先看产品,然后看公司,看公司的参数太多,就不详细展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