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虚实即是阴阳,虚为阴,实为阳。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就是用一种适当的运动方式(简称势),配以阳刚或阴柔之力(简称劲),把身体的某个部位运转到适当位置(简称位)。
劲上的坚刚有力为实为阳,松柔为虚为阴。 势的发放为实为阳,收敛为虚为阴。 位的在外为实为阳,在内为虚为阴。 势上实则劲上虚,劲上实则位上虚。 同一部位走阳势则用阴劲,走阴势则用阳劲。
还有同一节上的根走阳梢走阴,梢走阳根走阴。这就是常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掤捋挤按就是走势,肘、膝、肩、胯各关的上下左右对比就是显位,刚柔轻重之力即所含之劲,这才是太极拳遵循的虚实阴阳规律。 阴阳虚实是分明的,“实非全实、虚非全虚”的说法是不明确也不准确的。在技击上,变势既可以被动化解对方来劲力的方向免受正面冲击,也可主动引偏对方的来势使我顺人背。 换位换劲可使与对方力点接触之部位化虚化无,使对方失空、失控,将你自己的力点换在另一个有利部位上顺势进攻,在对方力点的前位可内收顺引打,在对方力点后位可外放随对方走势打。 用位势劲的阴阳虚实变化可使自己在与对方对抗中改变方向变换位置得机得势。
虚实的变化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东西,一定要对太极拳的虚实正确理解,全面掌握。 悦太极转载网络文章 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这是一本太极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 其一,自杨露禅、经杨健侯辈、至杨澄甫辈,祖孙三代练拳、传拳,都是口授身传,不立文字、未留系统拳照。至杨澄甫才首次以亲自示范的成套拳照为基础,撰述成专著。由口授到有书为据,这是一个转折,或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其二,《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作者在《例言》中强调:“太极拳祗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这种情况,是人为地对原传拳架的改变。就拳架传承的一般情况而言,拳架在自然传承中出现变化也是难以避免的。由于传习者各自的武术基础不同、文化素质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性格和体质不同等,对原传拳架的理解不会尽同,采取的修练方法也不会尽同,于是,形成的擅长技法(所谓“绝招”)和练拳风格必然有异,这就难免所习拳架和拳式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杨氏祖孙三代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各自的传人、再传人同样会因为上述原因,引起所习拳架和拳式发生一些相应变化。唯此,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要统一,必须有个标准。“杨澄甫定型架”发挥了这个标准作用。杨式太极拳从不强调统一标准,到强调“无二法门”的统一标准,应该说是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里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