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薯粉条的手工制作

 昵称36692414 2016-09-20
  红薯粉条的手工制作
独孤求拜
手工制作红薯粉条已有百余年历史了,从清末红薯传入我国不久,这门手艺就在民间流传。我父亲很小就掌握了这门手艺。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红薯粉条有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等特点。绝对不加任何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那时也没有这些东西,父亲做的手工红薯粉条属纯绿色食品,是天然的农家产品。
当初的红薯粉条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肴,深受乡村人的喜爱,最好吃的是没有晒过的、刚做的水粉。
然而,像当初那种真正的纯红薯粉条现在就很少见了,而今的粉条都要加面粉和其它添加剂,一尝就知道,味道一点不纯正。
手工制作红薯粉条工艺比较复杂,特别是像父亲他们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也没有专门的作坊,每年春节期间游乡窜户地小打小捞,平时是随叫随到,特别辛苦。
70年代前,在乡里只有我们家在做手工粉条,当时有我的父亲、伯父、堂哥他们三人组合,到人家里去做粉条,有时也带上我大姐,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做红薯粉条,其它的一律不做,不然会败坏他们的名声。几十年下来,人们都称父亲叫“干粉”(当地人叫粉条叫干粉),很少能叫出他的大号。几人的分工相当明确,换人就不行,没有经验也不行,流水作业,哪一环扣不上就要出乱子。
红薯粉条的手工制作X
主要工艺流程大概分:淀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捶打漏粉成型→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切断上挂→干燥→成品出售。
淀粉一定要好,必须是纯红薯淀粉,质量上乘,特别是勾芡用的粉,一般都要自己带上等粉备用,如果主人没有好淀粉就用自带的,不然芡不好粉条就容易断裂。
制芡糊,取少量精制的红薯淀粉,用温开水调成白色乳液状,然后一边将沸水冲入淀粉乳中,边掺水边搅拌,调成面糊,要求无粉疙瘩、不粘手、能拉丝的软粉团。一边用搅拌工具朝一个方向不停地快速搅拌,使淀粉乳变成透明、粘稠的粉芡,成熟度达八九成即可。
粉芡冷却至4
0~50℃时,加入干淀粉,与粉芡混合,搅拌搓揉,制成粉团,粉团要求同上。
  捶打漏粉成型。漏丝前可先试一下,看粉团是否合适,如漏下的粉丝不粗、不细、不断即为合适。如下条太快,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应掺干淀粉再揉,使面韧性适中;如下条困难或速度太慢,粗细又不匀,表明粉浆太干,应再加些湿淀粉。漏丝前调粉以一次调好为宜。粉团温度在30~42摄氏度为好。备好2口锅,冷水缸2只,漏瓢要中型48孔的。再检查一次粉团,当淀粉团离手时,抓起一团(把),少许自然垂落,如不断落,即可漏丝。在漏丝时,要预备一锅开水,当锅内水沸腾时才漏丝。父亲左手端着漏瓢,三伯父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动作要轻快,不能让漏瓢里缺粉团,但也不能过早添入,不然漏瓢过重父亲受不了。父亲右手背不停地打击瓢里的粉团,不快不慢地让丝条沉入锅底再浮出水面,另一人方可引粉条出锅,动作要娴熟,不能让浮起的粉条去碰着刚漏下的丝条,不然就会弄断或弄乱。经过一次冷水缸降温,切成一定长度,用手理成束穿到专用竹棍上,经过另一次冷水缸降温,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然后放在室内,冷透后拿出室外晒丝。
  晒丝。将粉丝拿到背风向阳处,晒干后包装即成品。
捶打粉丝成型是一种力气活,也是技术活,粉条多的话常常是伯父与父亲轮换着干,不然是吃不消的。这些事都是父亲年轻的时候干的,70岁过后就再也没有干了,体力不支,我们这一代都不会操作,失传了。
家乡红薯特多,父亲就靠磨红薯淀粉和制作红薯粉条出售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从解放前到解放后都干这事,所以前面我讲父亲有一个腰磨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