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在赵州

 宛平2008 2017-04-25

吃在赵州---

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当秋风一阵阵吹过田野的时候,枝枝蔓蔓的红薯叶子,开始由绿变红,有经验的老农看到这微微的紫红色,就知道,红薯成熟了,村里的粉坊马上就要开张了。每到这个季节,村子里有粉坊的人家就会购进大量的红薯,用来它作原料加工粉条、粉皮。各子三村就有几家加工粉条的粉坊,由于这里加工的粉条选材精、加工细、无公害等特点,广为周边村和县域老百姓所熟知。接下来,就请朋友们随我到村里感受一下,传统的手工粉条是怎样加工出来的。

   52岁的李广民是地地道道的赵州各子村人,是村里最有名的漏粉把式。他精通从磨粉到漏粉的所有工序,说起粉条加工,他如数家珍。平日除了种地,老李一家每年的秋冬两季全家上阵加工红薯粉条。

   开粉坊很辛苦,早晨一睁眼就没有消停的时候。我们早晨驱车来到村子,几经周折找到李广民的家。见到老李时,一家人早已在粉坊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他们一家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了。

   低矮的粉坊里,一口直径1.8米的大铁锅注满了清水,助燃的鼓风机欢快地鸣唱着,锅里升腾起的热汽在粉坊里缭绕着,阳光从旋转的排气扇口照射进来,光与影的交织让劳动场面显得鲜活生动。老李说,干粉坊不需要多大的场地,用四五个人就够了,除了他们老两口,他们还雇佣着本村两名妇女打下手。在热气腾腾的粉坊我们看到,烧火的、打糊的、加矾和面的、沸水漏粉的、冷浴晾条的,大家各有分工,有条不紊,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粉坊原本就是秋冬季北方农村上演的一台好戏,红红火火,热闹好看。

   李广民的爱人叫李翠珍,是粉条加工世家,好几辈儿人都干这行,翠珍的爷爷叫李俊明,本是村里做粉条的一把好手。老人如果在世,年岁已经过百了,俊明老人去世之前,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了女儿,便是李翠珍。李广民和憨厚的翠珍成家后,夫唱妇随开始打理自家的粉坊,每年都有不菲的收入。他家的粉坊一个秋冬就能消化30万斤红薯,出粉条48000斤,光是加工粉条这一项,每年收入不下20万元,刨去工人的工资,纯收4万元左右。

   前些年,全村几乎家家户户干这一行。春天卖粉皮,秋冬加工粉条,也经销自家作坊生产的干粉芡。石塔村的张果老驴肠、元氏因村的驴肠加工户,都来各子三村采购粉芡。

   中国的红薯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红薯的栽培分布很广,南起南海诸岛,北至内蒙古,西北达陕西、陇南和新疆一带,东北经辽宁、吉林延展到黑龙江南部,西南抵藏南和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淮海、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是我国红薯主产区。

   红薯是加工粉条的原材料,在赵县当地种植量很小,人们往往在边角地块栽种,白露过后,把成熟的山药从山药蔓下刨出来,调剂餐桌上的口味。所以,李广民很难从当地采购到足够的原材料,每年秋冬之交,他都要不辞辛苦地从山东或周边的赞皇县去采购。他认为那里的红皮红薯出粉率高。红薯采购回来,要冲掉泥土,洗涤干净。过去用自制的擦床粉碎,现在用上了粉碎机榨汁,打好的浆液,用泵吸进过箩机过滤、入池,兑入用黄豆汁或绿豆汁培养好的“老浆”酸化,经一天一夜之后,淀粉沉淀并与水分离,撇去浮在淀粉上的一层泔水后,剩下的便是凝脂般的湿淀粉。

   在李广民粉坊宽敞的大院里,有几十个吊在水池上方的吊兜,兜里全是凝脂般的湿粉芡。吊兜是用纱布做的,与豆腐坊的纱布兜如出一辙,又结实又有韧性。纱布兜的四个角用绳子打个坚实的结,就形成一个大吊兜。一兜从100到120斤不等,这样吊上一天一夜沥干水分,再掰成拳头大的块儿摊到一层层架子上晾晒,得到的是雪白的干芡粉。

   粉坊里的工序一环套一环,漏粉很关键。粉坊的伙计们使擀面杖将粉坨擀细,倒入瓮缸里打糊,这个环节是漏粉的核心技术,相当关键。将一定数量的淀粉,按比例配入祖传配料搅拌均匀,冲入沸水快速搅动,芡糊越搅拌越粘稠,没有一把子笨力气,很难胜任,再精壮的劳力也怵头。好在如今有了老李自制的简单搅拌机械,打糊的把式只须凭经验判定芡糊的稀稠,不必像过去一样挥汗如雨了。老李双手挖出一块搅拌的恰到好处的芡糊,抟成团,投入沸水锅口上高架的漏粉机上,随着漏粉机内“搅笼”有节奏的旋转,细细的粉条犹如风摆杨柳,一丝丝从漏粉机底端三个小方孔中飘到锅里。灰白的粉条落入开水锅,迅疾变得润泽透明,团团游丝在锅里翻几个滚,即被锅台旁手持长筷的拨锅人轻轻划拨到冷水浴盆里。浴盆里早有一双修长的手,将粉条梳理到木棍上,在粉坊一角晾起,次日再挂到太阳下晒干,有经验的粉坊把式都知道,经过一宿的阴晾,粉条晒干时便不会裂碎了。

   做粉条需要好天气的配合,经过一宿阴晾的粉条在挂到架子上晒干后才是成品。成品的品相为呈浅灰色或黄褐色,晶莹剔透。熬制大锅菜时,煮到锅里柔润嫩滑,透明劲道,不烂不碎,有嚼劲,不牙碜,口感没得说。

    老李说,市场上售卖的粉条使用色素和山药干粉依然普遍,虽然这样的粉条颜色鲜亮受欢迎,但是吃起来口感差,添加剂也对身体健康不利。现在,他的作坊年加工红薯30万斤,通过榨汁、合芡、打芡、挤压、漏粉、捞粉、冷浴、晾晒等七、八道工序, 6天后成品粉条才能出售。

   尽管开粉坊是个起早贪黑的苦累活儿,村里多数人家已经收摊不干了,但仍有三两家粉坊硕果仅存。村民云风果一家和老李一样开着一家粉坊,他们加工粉条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过去,他们一家主要从事粉芡贩运和经销,后来开始加工粉条。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家里盖起两层小楼房,日子一天天红火。 

   在各子三村,热情的村民还向我们介绍了加工粉皮的李树全老两口,这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粉皮和粉条同样是咱们当地的传统食品,由于属于纯手工加工,劳动强度大、出活儿慢,如今在市场上已经不多见了。

   这是个晴好的天气,阳光暖暖地洒在这个静静的农家院里。当院盘着一个锅台,灶口吐着红色的火苗,一口铁锅里烧着热水。李树全老两口,正在忙着撇粉皮、晾粉皮。

   李树全的老伴用两个铜旋子交替操作,旋子的形状似笼屉上的笼帽。她先往一只旋子里舀进一勺粥状的湿淀粉,之后把盛着湿淀粉的旋子漂在热水锅的水面上快速旋转。湿淀粉在旋转的力量下均匀地摊开,形成薄厚一致的圆饼,眼见着白白的圆饼被滚开的水迅速烫熟,接着老人麻利地把铜旋子浸泡到凉水瓮里,用一只浮在水面上的竹签,在粉皮边缘上轻轻一划,一张完整的透明粉皮被揭下来,颤巍巍的粉皮在太阳下泛着光泽,帘子是晾晒粉皮的专用工具,一张帘子上可以晾晒七张粉皮。李树全与老伴默契配合,不失时机地把贴了粉皮的帘子晒到阳光下。老两口,不紧不慢地干着,每天能加工150斤这样的粉皮。粉皮被送往县城的市场,每年换来万元以上的收入。粉皮是做粉皮肉的主要食材,滑爽劲道的粉皮和鲜香的猪肉炖在一起,是我们当地餐桌上一道十分受青睐的美食,口感与东北人喜欢的猪肉炖粉条比较相似。河北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或是过红白喜事招待亲朋好友,离不开熬制一锅热腾腾冒着香气的大锅菜。粉条,是熬制大锅菜的主要食材,有着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它与猪肉、海带、豆腐、肉丸及时令蔬菜如白菜、冬瓜等配伍炖制,风味极其独特。

   据说,村里人当年漏粉条可不像现在这么半机械化,完全靠的是手工。人们将调好的湿粉芡放进半个葫芦瓢里,瓢底部钻若有干小孔,小孔的大小决定粉条的粗细。漏粉条需要一只手端着大瓢,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力拍打自己的手腕,震动大瓢,粉条就会不停地漏下来了,这样的场景早已经看不到了。传统的粉条加工技艺正随着时光一同渐渐老去,急需我们的传承和保护。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吃在赵州---各子粉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