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国略谈| 前燕篇(一)慕容氏的起源

 大夫山炼气士 2016-09-20

鲜卑慕容氏,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雄踞北方。慕容氏多雄杰,慕容皝诸子如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皆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慕容一族堪称英杰的家族。

 

在谈慕容家之前,我们先来说说鲜卑这个名族。鲜卑的由来,《晋书》上说其是有熊氏的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其后与匈奴并盛,控弦之士达二十余万,其风俗及官号与匈奴略同。秦汉之际为匈奴所破,部众分保鲜卑山,因以山为号,称为“鲜卑”(《晋书·慕容廆载记》)。




 

关于东胡被匈奴击破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后汉书》中找到线索。《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数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后汉书·鲜卑传》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东胡被匈奴冒顿击破后,一支保于乌桓山,称为乌桓;一支保于鲜卑山,称为鲜卑。

 

而《魏书·序纪》则有这样的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的记载虽然不同于前两者,然鲜卑族以山为名的记录却是一致的。



 

慕容氏即为鲜卑族的部落之一。关于“慕容”这个姓氏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称:当曹魏之际,鲜卑的首领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从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有功,被拜为率义王,建国于棘城之北。当时燕代之地的人流行戴一种名为步摇冠的帽子,莫护跋见了后心生效仿之情,于是也开始戴起步摇冠来。其他部落的人见他整日戴着步摇冠,就干脆直接称他为“步摇”。后来,“步摇”这一称呼的读音叫着叫着发生了变化,最后被叫成了“慕容”,于是莫护跋这一族就以慕容为姓氏了。

 

另一种说法是:“慕容”二字取自于“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二仪”者,即“天地”也;“三光”者,即“日、月、星”也)。

 

关于十六国时期慕容氏的历史,还得从莫护跋的曾孙——慕容廆(“廆”读作“伟”)说起。




慕容廆字弈洛瓌(“瓌”通“瑰”),是昌黎棘城的鲜卑人。其祖父·木延及父亲·涉归皆是当地部落的头目。史称慕容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晋廷的安北将军·张华见而叹曰:“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晋书·慕容廆载记》)

 

涉归去世后,其弟慕容耐篡位(《资治通鉴·晋纪三》中记载为慕容删),并欲杀掉慕容廆。结果未能成功,慕容廆只得逃亡在外,以避祸患(《通鉴》称当时慕容廆藏匿在辽东人徐郁的家中)。之后,部落中人杀了慕容耐,把慕容廆迎了回来,并奉之为主。

 

慕容廆有一位哥哥,名叫吐谷浑(这里的“谷”读作“玉”)。其父涉归在世时,曾从部落中分出一千七百户交由吐谷浑统领。涉归死后,慕容廆被立为主,兄弟二人所统辖的人马依然按照涉归生前规划的那样。有一回,两个部落之间的马相互争斗起来,慕容廆对此非常生气,就找到吐谷浑理论道:“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晋书·吐谷浑传》。《魏书·吐谷浑传》载慕容廆的原话为:“先公处分,与兄异部,何不相远,而马斗相伤!”)慕容廆的言语似乎是在说两部之间的骏马相斗,原因是吐谷浑的部落与自己的部落靠的太近,所以他责怪吐谷浑“奈何不相远离”(为什么不把你的部众迁到离我更远的地方去)!



 

吐谷浑闻言自然也很生气,他回说道:“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晋书·吐谷浑传》。《魏书·吐谷浑传》载吐谷浑的原话为:“马是畜耳,食草饮水,春气发动,所以斗。斗在马而怒及人,乖别甚易,今当去汝万里之外。”)

 

吐谷浑对此事的解释是比较理性的,不似慕容廆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色彩。他说“马是动物,动物之间相互争斗乃是其本性,为何要将这件事情怪罪到人的头上呢?”对于慕容廆不合情理的指责,他毅然做出决断:“今当去汝万里之外”(那么我现在就离开这里,带着我的人,去离此万里之外的地方定居)。

 

于是,吐谷浑帅众向西面迁徙。慕容廆见兄长离去,心生悔意,立即派长史·史那楼冯去追回吐谷浑(这位被派去追回吐谷浑的长史,《晋书》记载其名叫“史那楼冯”,《魏书》记载为“七那楼”,《通鉴》记载为“乙郍娄冯”)。

 

史那楼冯追到吐谷浑,向他表达了慕容廆的歉意,希望吐谷浑可以回去。可吐谷浑去意已决,他当着史那楼冯的面做了一个实验,他说:“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吐谷浑的意思是说:“你们试着让马向东奔去,马如果都愿意东去,那我就跟着它们一起回去。”于是史那楼冯让从者二千骑驾马向东而去,才走了数百步,其中有一部分马悲鸣西走,不再向东。史那楼冯眼见如此情景,深感天意难违,便跪下道:“此非人事也。”(《魏书》记载七那楼当时的话是:“可汗,此非复人事。”意思是说群马先向东而终向西者,乃是天意,绝非人的意志所能扭转)

 

时值永嘉之乱,吐谷浑帅众度陇而西,其后,他的子孙据有西零以西甘松(在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枹罕以南)之界,直至白兰(白兰为羌族别种,分布于青海南部、四川西部地域),地方数千里。吐谷浑有六十个儿子,长子吐延即其位。



吐谷浑

 

之后,吐谷浑的子孙就以“吐谷浑”之名作为自己政权的称号。吐谷浑政权从公元四世纪之初开始,直至唐朝才走向灭亡。

 

吐谷浑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卑庶”),同时,他也非常明白一个道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草原上不能同时飞翔着两只雄鹰。所以,他选择西去是非常明哲的。正因为他的这份明哲,让他的子孙雄踞西北数个世纪之久。

 

吐谷浑离去后,慕容廆相当思念这位哥哥。鲜卑人称哥哥为“阿干”,慕容廆作了一首“阿干之歌”,在想念吐谷浑的时候,就唱一唱这首歌。

 

命运的安排让这对兄弟相隔万里,自此再未相逢。正如《资治通鉴》中吐谷浑在决定离开时说的那样:“欲远别甚易,恐后会为难耳!”这一场兄弟离别的辛酸,怕也只能从慕容廆的一曲“阿干之歌”中窥到端倪吧。

作者:南霁云。业余历史爱好者。公众号《史部略谈》的运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