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文雯 文/图 梳理玉溪近十年来的农村民居建设轨迹,凸显的是政府倡导的城乡统筹发展从规划走向实现,百姓安居梦从图景走入生活的历程。 “十一五”以来,玉溪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新农村建设、财政“一事一议”、抗震安居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垃圾整治、“美丽家园”、“传统村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工程等多个阶段。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探索和尝试,政府和民众已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达成共识,一场高位规划、示范引领、人文生态和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滇中大地如火如荼开展。 1 百年老村新图景 2015年推行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项目让红塔区高仓街道梁王坝社区上牟溪冲以宗祠、族群文化引以自傲之外,又以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在历经一年的欣喜、期望、忙碌之后,退休教师姜云禄正张罗着搬新家,在其身后,一幢三层半的滇中民居风格小楼拔地而起。在上牟溪冲,以“灰瓦白墙青石板、斜纱花窗马头墙”为主基调的新房一共有135套,这些小楼让这个古老村落的格局和风貌焕然一新。 除乔迁新居的喜悦之外,作为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姜云禄更关注这个有600余年历史的村庄的文化传承。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此次村庄建设中,融入了文化乡村的建设理念,不但重新修缮了有200多年历史的姜氏宗祠和文明寺,还修建了浮雕墙,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上牟溪冲的百年姜氏族史,在百年老树公园内打造的教子园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姜氏的族训家风得以代代相传。 每天晚饭后,汪会英都有两节“必修课”:像城里人一样在风景如画的村子里散步和跳广场舞。据她所言,正是文体活动广场的建成,让村里的三支文艺队都有了好去处。 全程参与上牟溪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项目建设的梁王坝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绍武更多地则把上牟溪冲定位为花园式村庄。“项目完成后,上牟溪冲将从一个规划凌乱、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村庄蜕变成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美丽乡村。”陈绍武说。 让百姓幸福满满的百年老村的蝶变,对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高仓街道提供的文本材料与红塔区新农办负责人郭沛的感受极其一致。首先,高位规划,将村庄的环境、文化与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海绵城市等前沿的建设理念相融合。同时,在规划中,注重后续发展,注重与未来产业对接。其次,整合各方资源,投入渠道多元。“整合各级补助资金1130万元,直接撬动农户建房资金4521万元。正是得益于资金的整合效应,才让上牟溪冲焕发勃勃生机,形成了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陈绍武表示。 2 从自主建房到统规联建 “尽管美丽乡村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止,但由于资金补助量少且分散、政策不统一、规划滞后等原因,2013年前成效不太明显。2013年,美丽家园建设为玉溪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探索出整合资金、集中建设的新路子;2015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则掀起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高潮。”玉溪市住建局村镇科科长张帮能表示。据他介绍,从2015年起,玉溪市计划实施100个示范村、1000个重点整治村建设,实际启动了省、市级共1115个示范村、整治村。目前示范村开工36个,竣工1个;整治村开工266个,竣工2个;补助资金已全部下达。2016年启动60个示范村、605个整治村、46个省级示范村的建设(其中2016年完成440个、2017年完成225个村组建设),目前已下达了13.3亿元市级补助的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下达2015年、2016年农危改中央、省、市级补助8.1亿元,另外中央、省级1.86亿元已到市财政,市级配套4.06亿元贷款已到位,也将视工程进度下达5.92亿元到各县区。 也就是从2015年起,一种新的建房模式——统规联建开始在通海县六街村试水,开启了农民自主建房到统规联建的转变。 看着已经封顶的三层半小楼,李琼英难掩喜悦。她家建于80年代的老房子已是摇摇欲坠的危房,存在安全隐患不说,门前的道路还很狭窄,连手推车都难以进出。她告诉记者:“现在的新房不但外观漂亮,还配套有6米宽的房前道路,同时还有广场和小花园。”对此,房屋未在改造范围内的钟存才除了羡慕还有遗憾,还住在80平方米老房子里的他多希望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 据六街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存富介绍,此次六街村共有麦地和老村两个片区的147户村民参与统规联建。所谓统规联建,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户型、统一程序、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思路,推进整村民房建设。在他看来,统规联建有两大好处,一是民房建设在充分考虑百姓需求和生活愿望的基础上,配套设施与城市接轨,每家都设有化粪池及相应的配套管网;二是可以节约一定的建房费用。 通海县住建局城乡规划建设股副股长郭阳阳则站在规范建盖的角度给出了更为专业的评价:楼梯间是地震紧急避难地,按照严格的施工标准,应该设有6根柱子,而以往的自建民房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取消了楼梯间的梯柱、提梁。此外,有些民房甚至还取消了构造柱和承重墙,由此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实施统规联建,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防震标准施工,不但能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可及时进行追溯。”郭阳阳表示。 “统规联建”缘何率先在通海落地,并得以迅速推广?盘点下来,除去强烈的建房愿望,“民富”和规划科学是重要的因素。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通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35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29007元。同时,通海人多耕地少,也倒逼着村庄规划必须更为科学、合理、可行。规划得好,一方面全面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又更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建房热情。 通海“统规联建”的经验能否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的红塔区得以复制、推广?记者从红塔区新农办获取的信息是:红塔区正在289个村(居)民小组启动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房统规联建工作,此举将有力地促进红塔区的美丽乡村建设。 3 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让玉溪乡村“既要建得美,又能有发展”?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者均表示,高位规划是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从事农村基层工作21年、历经8次旧村改造的陈绍武来说,农村建房最令他头痛的问题是,虽有村庄规划图,但在实际建设中,不按规划图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外观难以统一、村庄建筑凌乱、道路宽窄不一、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难以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难以谈起。 近年来,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民意,曾通过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摆上政府的议事案头。在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中,涉及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建设资金、农村“两污”治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诸多内容。如何响应民意,建好美丽乡村也在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强化村庄规划的龙头和指导作用,坚持规划先行,是美丽乡村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重要保证。”张帮能认为。按照市委、市政府2015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意见要求,各县区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村庄应先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市级融资1亿元按危房改造数量比例分年度下达各县区补助村庄规划编制费用,不足部分由县区配套解决;每年下拨各县区10万元的村庄规划编制评审费用,各县区确保实施村庄规划提升完善、科学可行,目前已下达5967万元村庄规划编制费用到各县区。 “从单点民房建设到全域性村庄规划,从传统的“一水两污”到人居环境的综合提升,从单一投入到多项资金整合,从单一标准建设到因地制宜的特色民居,这四大变化正是美丽乡村建设高位规划的具体体现。”据玉溪市规划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建设宜居、宜业、具有浓郁乡土民族文化要素的美丽乡村,规划部门在编制规划时始终遵循“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要求,既充分尊重民意,又注重突出环境特色、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既注重突出村庄风貌控制,又注重突出村庄产业发展,做到产村融合;同时还同步规划建设新村污水及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绿化亮化等村内基础设施和村民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做好市级示范村、“百千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应规划之外,市规划局还编制了《玉溪市美丽宜居乡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审查和技术培训工作。 细数玉溪美丽乡村建设的脉络,不难发现,玉溪的村庄建设规划是一个逐步科学、合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从单纯的要求外观统一到追求居住安全舒适,再到兼顾人文环境,最终对接产业发展的过程。 在记者的实地走访中,民居特色、安全舒适、设施配套、产业对接俨然成为美丽乡村的标准元素。在澄江县龙街街道高西社区朱家山居民小组,一栋栋黛瓦白墙的小楼与周边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华宁县,记者见到了涉及该县611个村庄的《村庄建设规划》,在该规划中,对村庄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配套、民房风貌、产业规划布局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详尽的规划。为了体现民族风情,该县还编制了《华宁县农村特色民居建筑方案设计图集》,其中涉及苗、彝、回、汉等不同风格的民居图纸8套;2016年,红塔区推行的美丽宜居家园统规联建工作让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不稳定斜坡避灾搬迁点的哨河村52户村民得以实现安居梦,新建的新房除解决村民的安全问题外,还将按群众的愿望和需求配套卫生间与车库。 在上牟溪冲,为了做好村庄规划,市规划局面向全国进行招标,选了两家国内较好的编制单位来实施。最终的规划除了对村庄功能、基础设施配套进行合理布局外,还加重了对产业、村落特色和优势资源的挖掘与研究。“按照规划,下一步,上牟溪冲将充分发挥现有花卉、草莓、葡萄种植产业等资源优势,增加特色果品种植,同时还将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家政服务、仓储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将上牟溪冲打造成真正的产业精品之村、休闲旅游魅力之村。”陈绍武表示。 突出科学统筹,注重产村融合,这是此次美丽乡村建设与以往的新农村建设相比,最为特别之处。针对村民收入结构比较单一的实际,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提出了巩固烤烟传统支柱产业,坚持长期发展核桃、以短养长发展紫薯的思路,全乡种植优质烤烟3100亩,新增核桃面积3839亩,累计种植9500亩,核桃林下试验套种紫薯100亩,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扶持发展较大规模生猪、山地鸡养殖户6户。 4 城乡一体化渐行渐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建设美丽乡村,除了着力统筹城乡规划、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外,还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力度,唯有如此,方可防止“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发生。 “原来的新农村建设是‘见子打子’,缺什么补什么,现在则更注重长远规划,既注重农村功能的完善,又注重周边环境的配套,注重城乡的统筹协调。”红塔区新农办负责人郭沛的话一语中的。如果说“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垃圾分类、雨污分流”改善的是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那么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则直接改变了其生活方式,并大大提升了其幸福指数。 由于年久失修,塔冲村仅有的一间土木结构的民事房已经无法使用。为此,党员群众开会议事只能蹲墙根,红白喜事也只能摆街心。为了解决这一窘境,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591万元,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星级管理设立红色驿站、党员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决策议事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一站七中心”,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室、卫生所、居家养老、民事房、便民超市、文化广场、休闲文化长廊等为一体的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卫生所、居家养老、民事房、便民超市的建成,让村级管理更规范、服务更便民。而文化广场及休闲文化长廊的建立则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之时,倡导了健康向上的文明村风。 除了花大力气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还引进了海绵城市及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等极为前沿的建设理念,而这也是乡村与城市直接接轨之处。 海绵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一是渗,二是蓄。记者在上牟溪冲看到,环绕小田坝湿地公园的步行道上铺了大量的透水砖,这些透水砖将减轻村内排水管网压力,但要真正做到“海绵”,还得想办法把水挤出来。为了解决蓄水的问题,上牟溪冲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引用上游田房水库的水,打造了村内水景观,给靠天降雨的小田坝注入了补给水。如今,这个水景观不仅是景观工程,还是村内的一个小型水循环系统,将可为村内灌溉用水、绿化用水提供水源。此外,为了真正与城市接轨,上牟溪冲还对小田坝进行了湿地建设,在坝埂边建起了村内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日均达70立方米。“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上牟溪冲将彻底告别污水横流的历史,有新房,有美景,有休闲娱乐好去处,这样的生活正是我们想要的。”村民姜明祥说。 当乡村越来越美,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就渐行渐近。 短 评 建设美丽乡村,重在规划先行 □ 碧落 毋庸置疑,在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玉溪美丽乡村的图景正日渐明晰,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已渐行渐近。梳理玉溪美丽乡村建设历程,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的玉溪经验可圈可点。正是重高位、重特色、重长远的科学规划才让“既要建得美,又能有发展”的美丽乡村由梦想变为现实。 注重高位规划。美丽乡村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可行,既要符合政府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建设初衷,又要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同时还要能引领百姓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农村更好地与城市接轨。由此,功能配套、安全舒适成了此次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垃圾分类、雨污分流、海绵城市等一系列百姓期待的新元素开始凸显。 注重特色规划。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玉溪还注重与村庄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特色产业对接,规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彰显个性,擦亮美丽乡村“魅力”。为体现民族风情,华宁县编制了涉及苗、彝、回、汉等不同风格的8套民居图纸。为突出地域风貌,上牟溪冲秉承山水优势,保护村内百年古树黄连木,因地制宜地建成公园,在村口建老村记忆园并设浮雕墙,赋予青山绿水以文化内涵。 注重长远规划。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玉溪美丽乡村建设还注重长远规划,注重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产村融合是美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很多村庄在规划伊始就秉承“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在确保传统优势产业之时,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以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与产村融合相比,城乡融合是更为长远的目标,除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对接,还要做到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在这方面,塔冲村“一站七中心”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设美丽乡村,重在规划先行,更重在落实,只有强化村庄建设规划的严肃性,才能避免无序化发展,防止“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发生。 如何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首先,要充分听取民意,调动村民参与村庄编制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只有村民从“要我做规划”到“我要做规划”转变,才能有效破解村庄规划落地难的问题。其次,政府应继续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只有资金到位,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不走样、不变形。第三,要加强指导、协调、服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