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最终版)

 隐逸百合 2016-09-20

★3. 简述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的调节机制。

突触前抑制调节机制: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效应。

神经元B与神经元A构成轴突—轴突型突触;神经元A与神经元C构成轴突—胞体型 突触。神经元B对神经元C没有直接产生作用,但可通过对神经元A的作用来影响神经元C的递质释放。同时刺激神经元A与神经元B,神经元B轴突末端会释放递质,使神经元A的较长时间除极化,尽管这种除极化能够达到阈电位水平,但此时进入神经元A的CA将低于正常的水平,因此由神经元A释放的递质减少,继而使神经元C突触后膜不易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兴奋,故出现抑制效应。

突触后抑制的调节机制

突触后抑制:是由于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所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又称交互抑制,指传入神经的传入冲动在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时,通过其侧支同时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

生理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一个中枢兴奋,另一中枢抑制),以完成某一生理效应。

2)返回性抑制:某一中枢N元兴奋时,其冲动沿轴突向外传抪,同时通过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N元,再通过抑制性中间N元的活动,返回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N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N元,抑制其活动。

生理意义:使运动N元的活动及时终止,并使同一中枢的许多N元的活动同步化。

相同点:在神经元内合成;贮存在神经元并能释放一定浓度的量;外源性分子能模拟内源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能够消除或失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