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考研:生理知识点整理(十二)

 壹亩莳 2022-01-29

学弟学妹们,寒假已经开始了,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从生理开始准备啦~生理这门科目不同于其他基础科目,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理解,然后记忆,所以一章的内容从梳理到整理、到记忆做题还是需要花费挺长时间的,这就要求大家在假期期间复习提高效率~来,快和学姐一起接着复习吧~

中枢兴奋的传递特点
Image

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与反馈、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易疲劳 

突触后抑制
Image

突触后抑制有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

1.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

a.生理过程: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

b.抑制机理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超极化电位,超极化抑制)

c.举例:伸肌肌梭的传人冲动进人脊髓后,直接兴奋支配该肌的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与该肌相拮抗的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

d.生理意义: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得以协同

2.回返性抑制

a.生理过程: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 ,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b.抑制机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超极化电位 ,超极化抑制)

c.举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支配骨骼肌,同时通过其轴突侧支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构成突触联系;闰绍细胞再通过其短轴突(递质为甘氨酸)回返性抑制该运动神经元和同类的其他运动神经元。

d.生理意义:及时终止神经元的活动,并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两种“突触前”
Image

1.突触前抑制

a.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b.发生机制:轴突-轴突式突触作用---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幅度变小、时程缩短---进入突触前末梢的Ca2+ 量减少---末梢释放递质减少---突触后膜EPSP减小

c.存在部位:广泛存在于中枢,尤其在感觉传入通路中

d.生理意义: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突触前易化:

a.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b.发生机制:轴突-轴突式突触作用—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幅度增大、时程延长---进人突触前末梢的Ca2+ 量增多---末梢释放递质增多---突触后膜EPSP增大

c.存在部位:突触的敏感化(突触可塑性的一种形式)

d.生理意义:使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发生

快适应感受器 一 皮肤环层小体、麦斯纳小体(均为皮肤触觉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梅克尔盘 、鲁菲尼小体、肌梭、关节囊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具有局部电位特征的电信号一 终板电位、发生器电 位、感受器电位、EPSP、IPSP

总结:神经系统部分知识真的特别多,也很细碎,有很多同学第一轮没有好好下功夫,导致二轮很慌,按部就班的学习,完成一轮的记忆任务,加油,你们没问题的!

编辑:医考帮乔学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