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头村

 旅行者79 2016-09-21

北头村----尘封了的黄金家族

北头村都姓的祖先,源于一个叫必里海的人,他是成吉思汗的国师木华黎帐下的一名探马赤军帅,在蒙古族建立王朝的战争中,立下功劳,被任命为宁海州的都达鲁花赤,具有世袭特权,在元朝其子孙都是宁海州的都达鲁花赤。

翻开今天的烟台地图,你会看到东北角靠近黄海边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北头的村子。这个村与烟台大多数村庄一样,明代建村。时下虽然说全村有2000多人口,但是98%的村民都姓都,而且据说全国有许多姓都的人,都可以寻宗于此村。村中保存完好的“都氏家祠”建修于清代嘉庆年间。近年来,每年都有许多的都姓子弟来这里或认祖归宗,或祭祀祖先,更有一些来自内蒙的蒙族同胞和学者来村考察,探究都姓渊源:他们是蒙古族黄金家的后裔,成吉思汗的子孙。

北头村,尘封了一个民族历史的辉煌,更尘封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艰辛与不凡。展现给我们的是不同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是耀眼的历史灵光。北头村都姓的祖先,源于一个叫必里海的人,他是成吉思汗的国师木华黎帐下的一名探马赤军帅,在蒙古族建立王朝的战争中,立下功劳,被任命为宁海州的都达鲁花赤,具有世袭特权,在元朝其子孙都是宁海州的都达鲁花赤。“都”在这里是总的意思,按照元制为保证对征服地的控制,在当地官员之上设达鲁花赤,监督官员施政并有最终裁定权。必里海是都达鲁花赤,是掌管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并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所以“都氏家祠”大门的对联虽然年年换新,却是同一内容:奥鲁劝农,在元朝总治州事;以官为姓,至昭代世处海滨。召示子孙要记住民族的荣耀,家族的根脉。

春节期间,我与山东工商学院的刘志刚先生专门到北头村考察。都氏家祠管理人都基开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讲述了其先祖的事迹以及都氏家族600年的历史沧桑。我们随着都老先生逐一观看了家祠中的每一件物件,不时提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老先生都尽力予以解答。从都氏家谱知:必里海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皇元宗室,王朝更替,明太祖向其后人赐姓为“都”。他们先是居住在牟平城,到了明景泰年间,其家族中有三兄弟都镇、都亮、都宁离开城里,迁到牟平城东北方向的黄海边居住,建立村庄,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有十七代了。

就在我们要告辞时,老先生又请我们看了一件从不轻易示人的宝贝,都氏家祠正殿曾挂的一幅楹联,上联:系黎阳镇临淄子惠元元众庶尚称扬功德;下联:文司农武副使官箴凛凛后人当则效忠贞。此联成于嘉庆辛未孟秋,即1811年秋天,此时家祠已经建修九年了。从这个楹联中,我似乎相信了关于都姓来历的民间传说:即元末明初,面对着民族的仇恨和杀戮,必里海的子孙也许没有来得及返回大漠,而隐藏在民间,为了避免迫害而以官为姓,与汉人单姓习惯相同,形式上融入汉人族群。恐怕还是有惧汉心里,或有其他原因,明朝建立50多年后,无奈之下迁离牟平城,来到了这荒凉的海滨之地,开始了新生活。他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积极与汉人融合,绝不公开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到了清朝嘉庆七年(即1802年)虽然建修了家祠,九年后撰写家祠楹联,仍然不敢明确宣示自己是蒙古族人的事实。而那幅明示家族根脉的大门楹联却要每年换写一次,显然是有一些说不出的原因的。

都姓,查百家姓,排在第209位,是汉族旧姓,郡望黎阳(今河南省境内)。资料称都姓出处:一是春秋郑国大夫公子阕,字子都,其后世子孙以其字为姓而有都姓;二是春秋时楚国公子田封于都邑,称为公都氏,他的子孙有一支即以都邑之都为姓;三是牟平北头之都姓了。所以都氏家祠的楹联,把自己的族源与黎阳续系,将都姓历代名人事迹写入联中,如汉代学成安国的都国蔚、宋代司农都光远、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右布政使兼副使的都任、明代为官清廉抗倭指挥使的都胜等等,这里的用意也许只有走进那段逝去的历史中,才能让人明白。可是,那是一段苍冷凄凉的、而且已经荒漠的历史。

如今走进北头村,已经不是昔日的模样了。大多数的房子都是当代的建筑,只有家祠----一幢200多年的老建筑,在村子东头显得有些孤寂,而每年的春节期间和七月十五,却是都姓人聚集于此的时刻,高香矗立,烟雾缭绕,向着天空飘去,去追寻先人的荣耀,还是告慰后代的新生?北头村人,或是从北头村走出去的都姓人,这些大漠英雄的后裔,已经改变了他们祖先的生活习俗,与汉人融为一体了。600年的艰辛岁月,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展示了民族融合中的那些血与火的磨砺以及和谐发展进步的喜乐,也为史家留下了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来源:部落可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