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单元 抗微生物药物

 昵称36387094 2016-09-21

教学目标:

1、抗生素、抗菌谱的概念;

2、抗生素的分类;

3、耐药性与交叉耐药性;

4、抗微生物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

1、抗生素、抗菌谱的概念;

2、抗生素的分类;

3、耐药性与交叉耐药性;

4、抗微生物药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

1、抗生素的分类;

2、耐药性与交叉耐药性;

3、抗微生物药的作用机制。

第一分单元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一、概述

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化学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微生物药,其中抗生素是临床主要应用的抗微生物药。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二、抗菌谱

抗菌谱是指抗生素或其它抗微生物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范围。

三、抗微生物药物分类

(一)抗生素根据抗菌谱的分类

1.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包括:

1)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2)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

3)多肽类:如多黏菌素BE

2.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包括:

1)青霉素类:如苄青霉素、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酮、头孢曲松、头孢噻呋等。

前两类合称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阿奇霉素等。

4)截短侧耳素类:如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5)林可胺类:如洁霉素、克林霉素。

3.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包括:

1)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2)酰胺醇类:如氯霉素、氟苯尼考等。

4.抗真菌抗生素:如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

5.另外,还有抗寄生虫抗生素(如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拉霉素、拉沙里霉素、伊维菌素、潮霉素B、越霉素A等);促生长抗生素(如黄霉素、维吉尼霉素);生理调节性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C、正定霉素、博来霉素、光辉霉素)。

(二)化学合成的抗微生物药分类

1.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SD)、磺胺-6-甲氧嘧啶(SMM)、磺胺喹恶啉(SQ)、磺胺咪等。

2.抗菌增效剂:如甲氧苄啶(TMP)和二甲氧苄啶(DVD)等。

3.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等。

4.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地美硝唑等。

5.喹诺酮类:如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6.喹恶啉类:如卡巴氧、痢菌净、喹乙醇、喹烯酮等。

(三)抗微生物药按抗菌特性进行分类

1.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亚胺培南、利福霉素类、喹诺酮类等;

2.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杆菌肽等;

3.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酰胺醇类、林可胺类等;

4.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等。

通常第一类与第二类、第二类与第三类、第三类与第四类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第一类与第四类合用可产生累加作用,而第一类与第三类合用时,由于快速抑菌剂可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有减弱繁殖期杀菌药活性的可能。因此,繁殖期杀菌药与快速抑菌药联合应用是不合理的,但不可一概而论,需结合临床研究结果而定。

四、抗微生物药作用原理

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不同,具有细胞壁,对革兰氏阳性菌来说,细胞壁主要是黏肽,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结构能竞争地与转肽酶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组成中黏肽少,所以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不明显。

2.损害细胞膜的屏障功能:

1)多烯类抗生素:如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具有抗霉菌作用,主要是与霉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结合,而细菌的细胞膜上不含固醇,所以对细菌无效,动物细胞膜也含固醇,所以对动物细胞膜也产生损害,导致溶血性贫血。

2)环状多肽类抗菌素:如多黏菌素等,其阳离子氨基可与细胞膜类脂质中的阴离子磷酸结合,损害细胞膜的正常结构,使其渗透屏障改变,内物质外渗,细菌最后溶解。

3.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有许多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就是干扰菌体蛋白的合成,这些抗生素有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四环素类、林肯霉素类等,其中氨基糖苷类是杀菌药物,其它几种是抑菌药物。

4.抑制核酸的合成:喹诺酮类药物、喹恶啉类药物、灰黄霉素、利福霉素等就是通过抑制DNAR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菌作用的。

5.竞争性抑制菌体叶酸的合成:

1)磺胺药:磺胺药能竞争性的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从而阻断了细菌的正常代谢。

2)抗菌增效剂:如甲氧苄啶,其抑菌体现为与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阻断了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转化为叶酸。

五、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

1.耐药性(抗药性):是指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对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药由敏感变为不敏感,使之失去抗菌作用。

2.交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其他尚未接触过的药物也呈现耐药性。

1)部分交叉耐药性

2)完全交叉耐药性。

3.耐药性产生的原理:由于用药不合理,如剂量小,反复停药、给药等,会导致细菌通过以下途径产生耐药性。

1)细菌基因变异使菌体结构发生改变。通透性降低,如四环素类、磺胺类;改变菌体蛋白结构,如链霉素、红霉素。

2)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可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环开裂,使青霉素、头孢菌素失效。

(3)细菌由活跃到静止。

六、抗生素的有效期

一般为2~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