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临终前的“秘密谈话”,是被谁泄露出去的?

 木头1018 2016-09-21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蜀汉章武二年(222)冬天,62岁的刘备突然病倒在白帝城。

就在这一年,一生戎马、几起几伏的刘备遭受到一生中最大的挫折,他亲率大军攻吴,却兵败夷陵,损失惨重。

随着病情的加重,刘备有了不好的预感。次年2月,刘备派人去成都,请蜀汉丞相诸葛亮来白帝城一趟。接到命令后诸葛亮即刻动身,来到白帝城,见到刘备后发现他确实病得很重,刘备开始得了痢疾,后来越来越严重,“转杂他病”。

刘备向诸葛亮安排后事,在此期间有过两段著名的谈话。

一段是关于“交接班”的,这段话已众所周知,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根据这段话的语境,它可能是君臣二人的单独谈话,但更可能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说的。

所以,下面要说的“秘密谈话”指的是后一段,是关于马谡的。据《三国志》记载,马谡的哥哥侍中马良,刚刚在夷陵之战中殉国,刘备知道诸葛亮与他们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但对马谡不放心,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为什么说后面这段谈话是“秘密谈话”呢?因为这是议论人事的,议论的对象马谡曾任成都县令,现任越嶲郡太守,是蜀汉高级官员,刘备不可能当着众人的面去说。

马谡后来果然被刘备言中,大家都认为刘备看人,眼光很毒。

《三国志》说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刘备、诸葛亮君臣间的这次谈话又类似“闲聊”,即使有史官也未必特意去记录,那么就让人好奇了:这次“秘密谈话”又是如何流传出去的呢?

一种可能是诸葛亮说出去的。街亭失败后诸葛亮追究责任,挥泪斩了马谡,并自降三级。诸葛亮一向严于律已,对自己的错误从不掩饰,在反思用人失误的时候,也许给大家说了先主刘备临终前的那次谈话。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比较小,既然先主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还要执意重用,诸葛亮虽然不看重“面子”,但这个“面子”丢得也有些太大,诸葛亮如何向大家解释呢?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斩马谡发布了军令,里面主要强调了军纪的重要性,没有提到刘备对马谡的评价。

另一种可能是李严说出去的,这种可能性看起来比前一种大些。

刘备临终前突然提拔李严为尚书令,相当于蜀汉朝廷的秘书长,并指定他“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形成“一正一副”的辅政班底,所以刘备如果交待一些重要的事,李严也许会在场。

史书上说李严为人“性自矜高”,蜀汉重臣陈震评论他“腹中有鳞甲”,他与诸葛亮有一定矛盾,所以私下里透露出一些不利于诸葛亮的事,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与以上两种推测比起来,下面这种可能性也许更大。

这次“秘密谈话”记录在《三国志》中,其它史料均未提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迄今能看到的这次“秘密谈话”的首次发布者,那么他的史料来源是哪里呢?

《三国志》是一部私史,在它之前已经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有关三国历史的史籍出现,这些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这些书重点写魏、吴,蜀史资料来源较贫乏,幸亏陈寿曾任蜀汉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史料和典籍。

除书面材料外,陈寿在蜀汉的所见、所闻也应当是《三国志》中《蜀志》的重要资料来源,考虑到陈寿的父亲曾在马谡手下任参军,有关马谡的一些事自然陈寿知道得多一些,刘备的“秘密谈话”也许是陈寿从他父亲那里听来的。

陈寿的父亲受街亭之败的连累,事后被诸葛亮处以髡刑,《晋书》曾因此推断陈寿对诸葛亮心怀不满。

如果把上面这些信息串连起来,线索就逐渐清晰了:刘备与诸葛亮的那次“秘密谈话”,虽然可能是诸葛亮本人公诸于众的,但这种可能性较小;也有可能是李严公布的,但可能性也不大;最有可能的是陈寿从他父亲那里得到的信息,之后写进了《三国志》里。

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那就有可能属于“小道消息”了,刘备临终前并未说过这样的话,是一些与马谡有关联的人私下里传出来的,目的不是攻击马谡,而是攻击诸葛亮。

有人甚至认为所谓“秘密谈话”其实是陈寿编造的,学者朱璘认为刘备托孤时“不闻品评一人,何于马谡谆谆邪”,认为“是可疑也”,他判断这是《三国志》“事后之附会”。

另一位学者朱邦衡认为,白帝城托孤时“宿将如子龙,时望如陈震、董和,不闻一及”,刘备单单评论了马谡,这有些奇怪,而马谡在当时“亦未显有过失”,刘备如何判断他有问题呢?

应该说这些质疑都是有道理的,关于刘备临终前与诸葛亮的这次“秘密谈话”,尽管写在了《三国志》里,尽管在后世影响很大,但其真实性却经不起多少推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