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回南京探亲,听到王亚伦这个名字。我弟弟说他是宁海中学合唱团的指挥,照片上看过他指挥的背影。后来又听我弟弟说,王亚伦声音很好,专业,但没有进过专业文艺团体。又一次探亲假中,我弟弟又说起王亚伦,说他对几个老三届合唱团声音的分析和性格的分析。这次我听进去了,一个指挥,分析每个学校合唱团歌手的集体性格,各个合唱团音质的差异,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指挥。把性格和声音联系起来,是要懂音乐心理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真的热爱啊。
2014年10月,初次见珍版部分朋友,是在河西大众书局的读书会上。那个读书会留给我的记忆,是青绿山水。 去年夏天,初见无极。八月,或是大版或是无极,约了一些朋友去歌厅唱歌。走进包间,好些人不认识,其中就有王亚伦,但我一眼认出他来,照片上看过他指挥。指挥给人的都是背影,我不知道他正面什么样,可是看到这个人的正面,我立刻知道他就是亚伦。下面我就这样称呼他了,亚伦。亚伦比照片清瘦年轻,不说话,安静坐着,点点头。歌厅人声喧哗,但看亚伦的那种静,喧哗沉淀。大家热情主动起来唱歌,也许都是为了激发我,最后话筒塞到我手上,逃不过去于是站起,先说自己很久没有唱,嗓子锈了,这样如果真唱不好就有借口。亚伦跟我说,没关系,唱唱就唱开了。那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跟唱歌有关。 第一首唱什么记不清了,大家听得很认真,很安静,果然声带紧了,唱得涩。亚伦站起来拿起另一个话筒说,我跟你一道唱,你只管唱,我跟你。 这是他跟我说的第二句话,跟唱歌有关。
亚伦应当是抒情男高音,音色非常美,而且年轻。一般抒情男高音的声音柔和,亚伦的声音却是既柔和又有力度,声音集中,有音柱旋转,穿透力很强。不是每一个抒情男高音的声音都有穿透力的,也不是每一个会唱歌的人的声音都集中,一盘散沙的音质多得很。 无极要我唱《舒伯特小夜曲》。倪康曾写过一篇漂亮文章《幸福爱情》,激起无极的回忆,说以后让W唱给他听。没想到,这首歌派给了我。我以前没有唱过这首歌,但若有伴奏和歌词,大概也能唱,卡拉OK,就是这样OK的。可我真没有把握,亚伦又站起来,说我跟你合唱,不要担心。此时他跟我说了三句话,都跟唱歌有关。
跟亚伦合唱非常自在,你无须看他的口型,无须听他的声音,他能把自己的声音完全融进你的声音,这是要经过严格训练和自我控制的,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合作。但我们合作得几乎像排练过多次。唱歌时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裹挟在歌声中,自由自在的。他朝我做手势,意思是不要停顿不要犹豫,让歌声朝前走。于是我在歌声中朝前走,愉悦的感觉回到我这里,声带完全放松。 亚伦唱歌还有一个好,“规矩”。我说规矩,就是不加上滑音和下滑音,干干净净。我很讨厌唱歌的人水蛇一样加很多滑音,把原来的歌曲油滑掉了。很多有名的歌唱家也是那样,那不是艺术处理,是不懂不敬。 我天生喜欢艺术家,他们是上帝的孩子。但不是每个从事文艺的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只有完全把生命供奉给艺术的人,身上才有光,当他不唱歌不弹奏时,是个俗常的人,甚至比一般人还要俗常。一旦进入艺术,他就真的像个孩子,世界没有了,旁人走光了,只有他和音乐。 唱完,亚伦跟我说只要经常唱,声音会全部回来。 他和无极还说,明年你回来吗?回来去音乐会唱歌。把我吓坏了,我不敢上台。亚伦说,没关系,我跟你二重唱,一切都会好。 至此,他跟我说的话无一不跟歌唱有关。
八月底,离开南京前两天,我和大版联手请朋友们吃饭。我请无极转告亚伦,请他一定到场。他也是静静坐在桌旁,基本不说话。人多,我没有顾上跟他多说话。不久他起身告辞,说:谢舒,谢谢你请我来,我还要去一个合唱团指挥,先告辞。他戴着棒球帽,大步走了。 “谢谢你请我来”,这是一句极为普通的话,可我年来一直记得。
这两次短暂的见面,让我对王亚伦有了深刻的印象。深刻,正因为短暂,是直观直击。我看到了一个专注或说痴迷于一件事的人。成大事的人,每每看似木讷,你不知道他是不是人在心不在,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会以为他对你的谈话没有兴趣。但你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在那种不温不火的表层下,他的灵魂炙热。当他开始做最爱的事时,整个人霍然改变,像火焰烧起来,像大浪涌起来。他们在俗世俗常的人事中,不浪费时光和精力,体力心力都是为了挚爱的事业保存着。
王亚伦话少,都说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和他的指挥中了。我最喜欢看人指挥,超过喜欢演奏本身。在不同的指挥家的指挥下,交响乐和合唱呈现不同的音质和对作品的诠释,我没有去王亚伦作品音乐会,但有个很会欣赏音乐的朋友写信告诉我:音乐非常好听。 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说唱的很好听,而说音乐好听。后来从各路报道中,得知合唱团唱的都是王亚伦的创作作品。 好听的旋律来自宽广的心胸和精粹的情操,还有那根极少数人内心有的艺术弦丝。就是那么一点点,细细的坚韧的弦丝,构成了高下之分。 一个人,带给很多人快乐时光和美妙的艺术享受,这个人是上帝的儿子。王亚伦是。 愿望的实现,如果没有波折,没有不眠之夜,没有四处奔走甚至流泪,这个愿望不够纯粹,不够鼓舞人心。纯粹的追求是折磨人考验人的,只有不畏险途的人,才能抵达。 亚伦和朱虹,抵达成功的彼岸。
2016、9、19 NY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