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和歌词创作的区别
作者:征帆
前几天,有一位诗友问我,怎样来区分歌词和诗歌?衡量一首好诗是以语言为标准,还是以感情为标准?创作诗歌难在何处,易在何处?我感到这些问题提得好,对初学写诗的网友来说,很需要了解这些既简单又复杂诗歌理论上的问题,借此,我简要谈一下这三个问题,不一定成熟,谨供大家参考。
第一,诗与歌不分家,它们是孪生姐妹,两者都已“情”为核心,即诗歌的灵魂,歌词和诗歌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以听觉产生艺术效果,能朗朗上口,语言不要太欧化,词意最好能直奔主题,做到明朗富有节奏,带有抒情色彩,在创作上需要有语言音节的流动。如,来自扬州的御春的《听雨》一歌词,不妨一读:
“残秋的夜飘着雨/ 残缺的心淋着雨/ 残伤的梦听着雨/ 雨,淅淅沥沥,沥沥淅淅/寂静、无奈的声音/ 寥落、虚渺的回响/ 一次次荡在耳边/ 不曾想多少个梦中有你/ 不敢望几步外随着是/ 你/ 不愿说日夜相思全为你/我,只怕/ 炽热的感情被雨水浇冷/ 美丽的梦境被无情撕碎/ 噢,听雨/ 听雨诉说衷情/ 听雨告别回忆/ 听雨,等你/ 等你,听雨/ 听雨,听雨”。
这首诗歌如以诗来定位,无法达到它的审美效果,如以歌词来定位,反而更能体现它的艺术价值,明朗清丽,直抒胸臆。而诗是以视觉产生艺术效果,它是以形象艺术为基因,在创作上需要动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比喻占主导地位,捕捉诗眼(意境),从诗的意境中产生美感,这里面还有许多理论,一两句话很难说清,只有待今后有机会另撰文稿。
第二,写诗也罢,写歌也罢,都需要以语言为基础,以感情为主体,没有感情的诗歌,即便语言再华美,也无法让人动魂,故衡量一首好诗,从目前传统的审美观来看,还是以语言和感情综合参照。如来自浙江的江楠的《莫高窟随想》一诗,他写到:
“你是精卫鸟不经意/ 遗落在大漠的/ 一粒明珠/ 你是历史老人唇边/ 一个疲倦的微笑/ 驼铃和着蔡文姬的笳声/ 穿过北魏的烽火士大夫的泪/ 在广袤的月光下汹涌着/ 天空板着青铜般泛着冷光的面容/ 将伊热切的心/ 刺穿,他猛地/ 从深埋的地层中撕裂而出/ 狂卷起多少先朝流离的血泪/ 喑哑的歌声飘落成雪花片片/ 受惊般/ 呼啸地冲出金戈的包围/ 孕在飞天的舞姿中/ 广带飘飘/ 摇醒了大漠上冷月/ 玉手纤纤/ 抚慰着边地的寒星/ 旋转,旋转,旋转/ 裙裾带动的风/ 吹黑了燕然山的将军白发/ 吹去了西风中羁旅的落漠/ 也吹暖了边疆将士的心/ 你这瀚海的骄女,东方的阿芙罗蒂德/ 托起了一轮轮古代诗篇中璀璨的日月/ 深味着一个苦难民族艰辛而又强劲的搏动/ 飞歌呀 飞歌/ 激情在血管中萌动发芽/ 追求美的灵魂永远年轻/ 于是你抬起哲学家般深邃的目光/ 透过几个世纪的恋恋风尘/ 笑看大汗的铁蹄 列强的火炮/ 回眸间/ 千百个陌生的面容俱已隐去/ 远方有雁影掠起/ 扑入你灵动的气韵中……”
这首诗综合了语言、情感及厚实的知识面,以它深厚的古文化历史底韵展开“飞歌”想象,让人走进寂寥苍茫的大漠,鸟瞰旷古恋恋风尘,回眸世纪,一切过眼云烟,此诗在遣词造句上没有特意去追求前卫,只是靠语言和感情来取胜,给人回肠荡气,追古幽思之情,尤其是给人留下了美的诗韵和意境,气韵不凡,更多的是哲学和历史的思考。
第三,现代诗创作难在语境变化和意象图解;易在文字挥洒自如,不讲究押韵和句式长短,比较自由,故现代诗也叫做自由诗。这就不再举例了。
总之,把握好诗歌和歌词的创作方法,有利于我们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个性去写出更美、更富有艺术价值的“诗路花语”和“心韵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