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流行歌曲,浅谈诗歌的音乐节奏感

 梧桐树边羽 2019-11-20

雨好

今日得暇,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在心里闷了好久。便于深夜写下这个标题。

其实我是不够格谈诗歌的,更不要说“也谈”,好像什么时候谈过一样。何况平日里喜欢胡叨叨一些打油诗一样的句子,其实对格律音韵并没有去做深入的研究。至于诗歌的起源,发展,各种形式和手法,网上书馆介绍的大把可鉴,便也不必在此啰嗦。

写这篇文章的念头,来源于前些日子听了一首歌曲。就是陈XX的“雨好”,大家不妨搜索点开一听。

问题是夫人提出来的,在我车上大概听了二三遍之后,便问道:这是哪国语言的歌曲?我说我也不知道。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既可以听得杰伦的含混不清,又听得琳娜的怪腔怪调,也就兼容并蓄,随他去了。总之听了五六遍下来,我只听懂了“三峡人”一句。也许是歌颂三峡移民的歌曲吧?不懂装懂也糊弄了夫人再说。然后有一天,主持人对我说,现在这歌好棒,都要冲上榜首啦。好多听众来电询问歌词,而且歌词写的极佳,不由得爱上了这古风古韵。Excuse me?古风?便也来了兴趣搜了歌词来看,下面摘抄一段。

雨好

尤其四月浮草间鱼儿跃起墙头破茧

枯木点绿,铁罐叮咚有趣

春雨一把,梳洗

尤其六月碎瓦里觅竹节须香蒲枝下

水波吐气,颈脖上一只蚁

夏雨一场,眠去

伞下人

原来是伞下人,不关三峡的屁事。多好的一首现代小诗,我看到这些文字,耳边自然就想起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朗读儿童诗歌的情境。可是为啥一但唱出来,却如此垃圾?没错,就是垃圾。这就关系到诗歌的本源--节奏。诗歌舞原为一体,起源于劳动号子,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年轻的时候也曾苦研节律,所谓平仄韵脚,后来发现不少大诗人亦尽是错韵,特别是普通话取代方言之后,一首古诗不和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作为诗歌舞的本心--节奏感是一定在的。至于文言文,还是现代诗,抑或方言,这些其实都不是很重要。诗者,明心言志,而作为歌词,是必须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则,也就是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心跳的节律。当节奏快于你的心跳生物钟,它会让你兴奋,反之则让你舒缓。 节奏才是诗歌最重要的东西,至于韵脚,巧思,文心雕龙,那些都不过锦上添花罢了。

悟到这点之后,我便不再去记韵脚,词牌名,赋比兴,写的东西合乎当时心境,同时朗朗上口即可。虽然粗陋,但毕竟只是自娱自乐,无伤大雅。反观这首歌曲,很明显就坏在节奏上了,违反了基本的语言和歌唱的法则,不垃圾才怪了。而且这首歌词的第一句,“尤其四月”朗读出来没有问题,因为首先诵读标题就是“雨好”,那么聆听者自然会理解成“雨好,尤其是四月”,可是突如其来的唱一句,谁都知道“尤其”二字绝对不能成为首字,就都会往其他方向去猜测理解,必然造成晦涩的感觉。

所以我认为这首歌打榜必然是花了钱的。 虽然这歌垃圾,可是我对这首歌的歌者,作者没有任何想法。我同学说过,再差的诗也是诗嘛。可是对这好文字,以及因文字而强迫自己去喜欢这个烂调子的人实在是有失公平。明明难听,却要说好。不是聋了,就是钱塞住了耳朵。两周之后,这歌已经不见踪影,死因不明。所以,听众的耳朵还是好的嘛。

好听就行了,何必写个歌出来装逼装得自己都不相信有什么意思呢?

雨确实是好,可你唱得难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