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名将必定是卓越的后勤行家、精于计算的学霸?

 廿氏春秋 2016-09-23

  ▲那句关于对后勤认识的名言的正版出处

  “战略之于战争,犹如情节之于戏剧;战术可比之为演员扮演的角色;后勤则相当于舞台管理、置办道具及担当演出的种种维持工作。”战争舞台上,后勤以及后勤人员正是发挥这样一种不可或缺却又默默无闻的作用。


  ▲开篇的引言出自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乔治·C·索普

  所著的《理论后勤学》。该书是第一本后勤理论专著,它

  在国内出版的故事也比较有趣

  尽管“打仗就是打后勤”这句话人人都会讲,但当老百姓(还包括部分军人)在津津乐道某种先进武器装备,或是某位将领的得意之战时,或多或少地都忘记了支撑和限制这些武器装备发挥效能,以及这位将领运筹帷幄的一项关键因素:后勤。那么,本文就来和大家聊聊战争最熟悉的陌生人——后勤。

  话题一:什么是后勤?

  要谈什么是后勤,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后勤”这个词的来源。

  一般,人们将军队中关于经费收支、食物和服装筹措与制作、伤病医疗、物资和人员运输、修筑营垒等等与作战活动不是直接相关的活动统称为“后勤”。但是“后勤”这个词,却不是从古代就有的。

  就中国而言,近代以前的中国军队还没有一个泛指上述后勤活动的专用词语,大多使用粮秣、辎重、委积、仓禀、金疮等词来指代各类具体后勤活动。


  直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成立的国民革命军时,“后方勤务”一词才出现在了中国军人的文书之中。解放军在红军时期开始提出“后勤”的概念,最早于1930年在《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就提到了“后方勤务”,要求在军队各级参谋部(处)中都要编设“后方勤务科”。1940年,彭德怀提出“后勤工作是我军建军的三大任务之一”。1941年,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提出,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军队一切物质需要,以物质保证,巩固军队,提高战斗力,战胜敌人”,具体工作包括供给(粮秣、被服、武器、弹药、器材、财政)、卫生、兵站和军工四大任务。从这一时期起,“后勤”作为一个专用词语开始被中国正式接纳采用。到现在,解放军的《军语》中仍将负责这类工作统称为“后勤”。


  谈完东方,再讲西方。客观讲,西方对后勤的认识应该先于中国。西方国家,一般用“logistics”一词表示后勤。Logistics,源于希腊语,指“精于计算”,大抵是由于后勤工作涉及大量的计算工作,比如发薪水、算粮草消耗、算路程等,所以军事家们才会用这个词来指代后勤。可不能小看这个原因,在文盲遍地的古代,绝对只有学霸才能胜任包含大量计算和运筹的后勤工作。以至于拿破仑在18世纪初建立军事史上最早(应该也是最原始的)的司令部时,里面的参谋军官都是选用军需官担任,皇帝陛下可能也知道繁重精细的司令部工作只有那些“精于计算”的人才能完成。


  ▲后勤人员除了大厨,还有学霸。右边是拿破仑

  时期的法军大管家:法军第一任参谋长,贝尔蒂埃

  1837年,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军事家约米尼(此公对西方军事学术影响不亚于克劳塞维茨,包括美国在内都受其影响相当大,海权论之父马汉也是其拥趸)在《战争艺术概论》中正式提出后勤(logistics)指“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是战争准备的科学,是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不过约米尼提出的“后勤”,除了包含后勤工作以外,还包含我们现在的司令部工作。


  ▲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


  ▲要是觉得上面那本原著看着费劲,这本由

  解放军权威学者刘聪写的解读版可以看看。

  1917年,美国军人索普在其所著的,也是军事史上第一本后勤专著《理论后勤学》中提出后勤是为战争提供的手段的工作。直到二战晚期,索普的理论最终被军事界认同,“后勤”一词才被赋予了现代后勤的内涵。需要注意的是,logistics在英语中还指代“物流”,我们看原版书时可别把后勤和物流搞混了。


  ▲索普堪称军事理论界的梵高,连张照片都没留下来,生

  前他的学说不为人知,死后其作品大放光彩,对美军、解放军

  等军队的当代后勤理论,特别是联合后勤理论影响比较深远。

  了解“后勤”一词的来源,下面我们再谈谈“后勤”到底指的是什么。它与你所知道的“后勤”一样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类:后勤学者观点与军队的观点。

  首先来看学者们的观点。因为“后勤”一词是对众多军事活动的概括,所以学者们研究后勤,倾向于从事物本质的角度来理解后勤,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从根本上,特别是理论研究上,区分后勤活动与作战活动。同时,本质上界定后勤,还可以避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国军队体制编制的不同,具体后勤活动的变化而带来的对后勤定义混乱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后勤的本质定义基本一致,他们认为后勤,是从物质方面维持武装力量存在并保障战争进行的活动。这项活动与作战活动的区别在于:第一,不直接参与作战,这也是“后勤”为什么称之为“后”的原因;第二,后勤活动的目的是要满足武装力量的物质需要,包括武装力量维持和作战所需的经费、物资、设施和技术服务等。像情报、通信这些也不直接参与作战的活动自然就不属于后勤活动,而是属于作战保障活动。

  但是这种对后勤的本质定义也有自身的问题,那就是它是一种抽象定义,没有指出具体的后勤活动有哪些,这给后勤活动的实践者——武装力量,特别是各国军队在实践中会造成军队职能和业务范围划分不清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军队基本上都根据自己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编制的特点,对“后勤”做出了自己的界定。这就涉及到关于“后勤”的第二种定义方式:按具体职能定义后勤。

  各国军队按具体职能定义后勤,可谓是多种多样:现在的军事学术研究言必称美军,我们也不免俗,先谈美军。


  ▲关于美军后勤的权威出版物:参联会出版物JP4-0(最新的

  JP4-0发布于2013年,标题是《联合后勤(Joint Logistics)》)。

  美军认为,后勤是计划与实施部队的输送和保障,具体包括人员和物资装备的部署与配送、补给、维修、后勤勤务(Logistic Services)、作战合同保障、工程、卫生勤务等7项。有的人说美军的后勤还包括人事活动,这其实混淆了美军所谓的保障(sustainment)与后勤(logistics)两个概念,“保障”指“后勤”与“人事勤务(PersonnelServices)”,其中人事勤务包括“人力资源、宗教事务、财务管理与法律支援”。可见,美军的后勤是不包括人事活动的,也不包括财务活动。而解放军则将后勤的范围界定为财务、军需(也就是吃和穿)、物资、油料、卫生、交通运输和营房建设等。德国国防军更奇怪,将医疗卫生剔除了后勤的范围,认为医疗不属于后勤工作,属于一项独立于后勤的工作。

  下面就是对几个国家对后勤范围界定的比较:



  上面我们聊完了“什么是后勤”,我们可以看到后勤是军队的存在物质基础,那么它对于战争又有哪些特别的意义呢?

  话题二:后勤在战争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美军战史专家詹姆斯·H·休斯敦在其1966年出版的《美国陆军后勤史》中说道:“战略、战术和后勤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更确切些说,是一个圆周上的三段弧线,没有起点和终点,每一段弧线既对其他两段弧线产生影响,也受它们的影响。”


  ▲这又是一本好书,可读性很强

  笔者(其实也包括很多军事人员和学者)也赞同这个观点,即:在战争中,后勤与战略战术同等重要,它不仅是军队和战争的物质基础,支撑战略战术的制定,还限定了战略战术的发挥。

  学过作战标图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觉,即拿着红蓝铅笔在军用地图上涂涂画画特别过瘾,特别看着自己标注的充斥着红蓝箭头和军用标号的作战态势图时,一股运筹帷幄的感觉油然而生。


  但是学习标图是一回事,拿着地图打仗又是另外一回事:要让地图上的军队真正行动起来,首先得准备充分的食物、油料、交通工具机器零部件,打起仗来还得准备好补充药品、弹药等等。真正的行家在决定是否进行一次作战时,必然首先要考虑并计算部队的补给是否能够支持这次行动、可能出现多大的伤亡以及救治能力是否能满足需求、运输能力和战场交通条件是否能够满足部队机动和运输的需要等等问题。

  往往成功的后勤领导者可能不会是战功累累的名将,但是战功累累的名将必定是精明的后勤专家。因为这些将领知道,后勤不仅维持了他的军队的生存,还决定了他那些精妙的作战计划能否施行。任何忽视后勤对战略战术限制的指挥员必定会在战争实践中碰钉子。日军在印度缅甸交界地区发动的英帕尔战役就是一个绝佳的反面教材。


  1944年,曾直接指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的时任驻缅甸日军15军军长牟田口廉也中将,为切断中印公路,缓和日本在缅甸的防守压力,计划夺占英军的补给基地——位于印度缅甸边境的英帕尔。牟田计划,以日第15军3个师加印度伪军1个师共10万人的兵力,分三个方向攻击英帕尔。


  ▲牟田口廉也

  那么日军有能力发动这样一次战役吗?答案是根本没有能力,原因很简单——日军后勤准备严重不足。

  首先,日军运力严重缺乏,这是日军最大的短板,当时第15军只有12个汽车连,总运载量为540吨(同期对面的英军一天就可以空运373吨物资),第15军申请了150个汽车连、60个驮马连。由于日军大本营苦于军力分布过大,只分别批准了18个汽车连和12个驮马连。

  其次,给养和卫生力量不足,15军筹备的给养大约只够20天的消耗;缅北热带丛林卫生条件极差,牟田向上申请了10个医院和4支卫生队,由于大本营也是揭不开锅,结果大本营一个都没有批准。


  ▲求当时牟田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这种后勤实力,根本不能支撑日军发动一次丛林进攻战役。但是牟田决心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脑洞大开,用了两招来削足适履:


  第一,粮食、药品和弹药储备少,那就缩短作战时间。牟田认为,既然全军只有20天的粮,弹药和药材也储备较少,那就打30天的仗,储备的物资消耗完了,剩下10天应该靠缴获英军在科希马的物资就可以解决。

  第二,运力不足,那就学习成吉思汗。牟田认真地给部队配备了4万头牛、3.1万匹马、数千只羊,还有几百头大象(有部分是去拉75毫米山炮去了)。他的如意算盘是,可以先利用牛、马来运物资,羊自己会走,可以节约运力,是移动肉罐头,日军先吃携带的粮食,再吃羊,再吃运物资的牛和马(因为物资逐渐消耗,有的牛马不用拉东西)。这样运输和给养问题都解决了。至于大象,文献中还真没有说它们的下场。同时,由于靠牲口在丛林运物资能力有限,像火炮等重武器就不要了,山炮和重机枪只带编制数的50%,师属榴弹炮全部取消。


  按照这个计划,牟田先生高兴地于3月8日发起进攻,但结果呢?

  首先,作战不到20天,日军的牛、马、羊就差不多死绝了,不仅没有吃上羊肉,大量驮运物资也被丢弃;

  其次,想抢英国人的存粮,结果丘吉尔下令将储备在科希马的粮食、弹药和油料炸了;


  第三,运力、火力不足,导致日军计划的一个月作战时间延长到4个多月。


  最后的作战结果也可想而知,由于后勤的彻底失败,日军在6月份时基本就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其中第31师因得不到给养公然抗命,擅自撤出战斗,日军于7月13日全线溃退。整次战役,日军死亡4万余人,伤病5万人。战后,日本自卫队的教材上称这次战役是“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牟田口廉也在战役结束后就被撤职,1944年被编到预备役。心高气傲的牟田还气不过,要自杀,结果和东条英机一样自杀未遂。战后,这个家伙可能是还在为他在英帕尔战役中设计的成吉思汗式的作战方式感到自豪,竟在东京开了一家名叫“成吉思汗”的饭馆,也不知枉死在缅北丛林的日军鬼魂作何感想。


  从这个战例可见,无论是玩票的军迷,还是打仗的军人,决不能忽视后勤——这个战争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主要参考书:

  索普.理论后勤学.解放军出版社.

  詹姆斯·休斯敦.美国陆军后勤史(上、下).解放军出版社.

  外军后勤战例选编

  JP4-0 Joint Logistics

  搜狗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