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成语的变脸

 圆角望 2016-09-23
“明目张胆”这个成语,多用于贬义,如形容某人公开大胆地做坏事。其实这个成语原为褒义。它最早出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是赞扬陈胜的。张耳、陈馀见陈胜举义旗便投奔了他。他们在列数了秦王灭人国家、绝人后世、罢(疲)百姓之力等罪孽后,盛赞“陈胜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害)也”。“瞋目”是睁大眼睛,“张胆”则指放大胆量。后来在《唐书·韦思谦传》中才第一次将“瞋”字改成“明”字,出现了赞扬眼睛明亮、胆大气壮的“明目张胆”这个成语。

  韦思谦是唐高宗时的监察御史,为人刚正,直言无忌。他坦诚宣示:“身为监察官员,如果害怕得罪权贵,不敢揭发黑暗,那就是失职,没有尽责。”当他发现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褚遂良有低价强买别人土地的不法行为时,并不惧他官高势重,直言上书弹劾。因为证据确凿,朝廷不敢公开庇护褚遂良,只好把这位爱臣调出京城,降职为同州刺史。但没多久,有人保举褚,他又回到京城,官复原职。褚遂良对韦思谦怀恨在心,不断地找他的岔子,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贬到外省,让他做了名小县官。有人为此愤愤不平,到他家慰问,替他抱怨。他毫不后悔地说:“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遇见不公道的事情,绝放不过,没有想过个人会怎么样。大丈夫必须‘明目张胆’,报效国家,岂能庸庸碌碌,只图保住自己和自家的安全!”

  《宋史·刘安世传》说,刘安世是宋哲宗时的谏议大夫。他一上任就公开表态:“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宋史》记载他在任期间,果然清正不阿,铁面无私,多次直谏皇帝,弹劾大臣,朝中文武百官,一时都很敬畏他,称他为“殿上虎”。

  有史以来,不乏与贪官污吏抗衡斗争的仁人志士,可是像韦思谦、刘安世那样“明目张胆”地不惧对方官高势重,不怕上司打击报复,却属凤毛麟角。当今纪检监察战线涌现了一批与贪官势不两立的有勇有谋的人民的保护神。他们被赞为“黑老包”或“铁娘子”,事迹感人至深。他们“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确实“明目张胆”。正像陈毅元帅在《读时下杂文》一诗中忠告自己的那样:“一生无媚骨,至死不饶罪。”这些保护神,手中擎举的是党纪、国法两柄利剑,维护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声誉、威望和尊严,是为了千千万万老百姓“开心颜”。

  说实话,我们并不缺少条文严谨、维护正义的法律与纪律;但在某些地方缺少的就是严格而又公正的执法者。韩非子说:“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汉代学者桓宽在《盐铁论·申韩》中也说:“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我们需要更多当代的韦思谦、刘安世,真正做到“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让贪官污吏无处藏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