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丨如何巧妙地在故事中体现人物的背景故事?

 休火山 2016-09-23
在《超人》中,有一段很长的第一幕,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克拉克·肯特的婴儿、童年、青少年和成人阶段,以及他拥有的超级英雄的第二自我。在第二幕里,当我们看到电影真正的故事时,莱克斯·卢瑟进入故事,此时已经过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然而,由于超人身份的背景故事是如此的吸引人,以至于观众并不会感到无聊并质疑故事何时才会开始。观众喜欢看有关主角身份来历的故事,而且只要故事说得有风格,第一幕身份发展的部分可以相当长。
 1.使用或放弃旁白

很多时候,背景故事相当复杂,以致于若以真实场景呈现,将耗费太长的时间(除非你不介意写一个像《超人》一样,长达150 分钟的电影)。因此,旁白叙述常在第一幕里被使用,以交代背景故事,使观众能赶上故事的进度。有些编剧不喜欢使用旁白,认为那是懒人说故事的方法。这个想法常是对的,因为在一些说明性的画面上使用旁白,几乎已经变成了喜剧第一幕的标准模式,是显得相当公式化的开场。尽管如此,以为这种写法否定了整个剧本的价值也是不对的。当这种做法被正确地使用时,以旁白叙述带出背景故事不但能引导观众,还能以活泼且具风格的方式使观众进入故事之中。



韦斯·安德森的《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2001)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安德森的电影具有一个极为复杂且细致的背景故事,以至于使用旁白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传达所有观众必须知道的关于角色的信息。快速的节奏、有趣的转场、对白与旁白的并列,以及创意十足地使用字幕和道具,能使第一幕旁白的部分,也像电影中任何真实的场景段落一样吸引人和具有娱乐效果。有一种特别有趣的方法,就是让电影中的许多角色成为写书的作者,借着快速显现角色所写的书的镜头,观众就能明白角色的身份与性格,正如书的标题与封面的作用一样。

2.隐藏的背景故事

背景故事透露了角色身份的重要信息,也提供了故事里的冲突的基本元素。你如何在电影中表达背景故事,某种程度上将会决定整个剧本的结构。不论你是否选择在第一幕就说出所有的背景故事,或者将它编织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一个角色的背景故事和认同发展间的关系,应该总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很多时候,保留一些重要的背景故事信息是有用的,它能使这少量信息的揭露,与故事的发展,或角色的自我发展相符合。在《一小时快照》(One Hour Photo,2002)中,随着西(罗宾·威廉姆斯饰)逐渐地被一个他已经产生了不恰当依恋的家庭的相片所迷住时,我们也在不安地跟随着他。直到片尾真相大白,西小时候曾被虐待,而他的被虐是与摄影有关的。保留这个重要背景故事的信息直到片尾,增加了西这一角色的恐怖感。观众对西的动机和恶习的根源的认识,在全片里是一直被隐藏在黑暗中的。



 3.背景故事的个人披露

背景故事的揭露可以在情感上特别有效,尤其是当角色自己披露他的隐私时。虽然《天才一族》大部分的背景故事,是在冗长的开场段落中被陈述出来,但我们并不知道罗伊(吉恩·哈克曼饰)与他的忠实朋友(库马尔·阿拉纳饰)间特殊的关系,直到他讲述和孙子会面的故事时,我们看见罗伊在他们年轻人的生活中变成了一个中心人物。



一场安静、严肃的吐露时刻以及自我反省,可以是相当有力量的。当角色自我披露时,他创造了与说话对象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创造了与观众间情感的联结。正如莎士比亚剧里演员的独白一样,它提供给了观众对角色思想与情感的直接暗示。电影演员的吐露时刻,使得观众能进入银幕上角色的思想和动机里。《挚友亲邻》(Your Friends &Neighbors,1998)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发生于一位卑鄙的、极度大男子主义的女性玩弄者(杰森·帕特里克饰)向他的两个朋友吐露他曾有过的最好性经验,即高中的时候,他和高中同学强奸了一位同班男生。顿时观众对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之前观众对于他凶残对待女人的行为感到惊讶,但是现在,观众却被他的行为与背景故事中充满矛盾的性欲所迷惑。

4.认同扩散

有些电影,特别是自传性的题材,都是关于背景故事的。斯派克·李的《黑潮》(Malcolm X,1992)中,每个场景都是直接讨论马尔科姆(丹泽尔·华盛顿饰)发展中的认同,以及它和背景故事的关系。因为这些电影中,动作就是角色,它的每一个情节和故事,都经过刻意地设计来增加电影所讲述的角色的另一面。即使是非自传性的电影,也可以由角色驱动,并到达情节地位次于角色发展的程度。




虽然詹姆斯·迪恩只在三部电影中担任过主要演员,但他在青少年经历认同危机这类角色的表现上,已经成为了典范。迪恩在《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中的角色,是一位充满困惑的年轻人,他主要的奋斗就是去了解自己。这部电影的情节是相当“清淡”的,集中表现在角色和他们的认同感的错乱上,即寻找一个属于个人的和有意义的自我意识。

摘自《编剧心理学》

作者: [美]威廉·尹迪克(WilliamIndic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