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许卓娅教授:我理想中的幼儿园音乐教育

 五千韧月 2016-09-23

从事了这么多年的音乐教育研究,也常到幼儿园观摩音乐教学,在我看来,幼儿园日常音乐教育必须在遵循孩子发展、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让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简言之,就是“通过音乐的教育”。

说起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很多老师都能侃侃而谈。但我深入到幼儿园音乐活动现场时,多次观察,发现相当多的时候展现出来的仍然是“教授音乐的教育”,并不是“通过音乐的教育”。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前者往往把教授和学习的重点,放在不断提高音乐舞蹈本身的知识、技能水平方面。而后者,则更关注参与学习者通过音乐、舞蹈的集体学习活动,在人格完善、智慧成熟和幸福能力方面的提升。

理想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心里会有各自的标准和内涵。理念和技术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教育行为的细节之中。我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应该具备下面的这些特点。


1着眼于孩子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持续发展


我希望孩子能够通过长期的音乐活动,逐渐成为积极乐观、从容淡定,善于观察、模仿,又善于探究、创造、反思、合作以及解决问题,并能持续自主利用音乐舞蹈的表演和鉴赏活动来提升生活与生命质量的人。


记得那是2004 年,我在某地一所幼儿园观摩了一次借班公开课,那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律动游戏,较多的动作以及复杂的动作顺序对大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老师示范后,问孩子有没有什么问题,全体一致回答没有。事实证明,这些孩子并非真的没有问题,有些人忘记了动作,有些人搞错了顺序。根据经验,我从孩子课堂上的种种细节分析,他们这种盲目自信的学习态度,是日常教育中滥用“我真棒”之类的激励方式的结果。

4 年之后,在另一所幼儿园的大班的公开课上,跟上次同样的教学内容。老师示范以后,多个孩子不止一次主动提出问题,都是关于动作的做法和先后顺序。经过一问一答的互动,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理想,孩子学会了这个律动游戏,特别是那些有孩子提问过的环节,全班都做对了。

这个教学效果让我很吃惊。因为其中有一处动作,先用双拳同时慢速捶击大腿,先右后左交替两次,然后变为双拳轮流快速捶击大腿,右手击右腿,左手击左腿。这些复杂的细节,即便在我培训老师时,他们都不能一次就掌握,而这个班的多数孩子竟然在教授以后的第一次集体尝试时,就能全部做正确。这种学习态度和能力,不是一时之功,而应是得益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

2006 年,我们曾在某园的5 个大班进行了一次中美合作研究的测量活动。A 班的班主任是擅长音乐舞蹈教学的区级青年骨干老师,而B 班班主任则是园内认可的、比较擅长美术教学的普通老师。结果却让所有人跌破眼镜:B 班音乐舞蹈测量成绩排第一,而A 班的成绩却垫底。

我们讨论时,认为这次测量提醒了大家,仅靠观察一两节公开课,无法准确预测老师所执教班级孩子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持续的日常教育品质才真正影响的孩子发展。


2莫要错过师幼互动的细节,里面可能隐藏教机


如果老师能够真正关注孩子学习态度和能力的长远发展,他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是我们理想中的那样——耐心启发、热情鼓励,还有,给孩子难度适宜的挑战。



2008 年,一位外地的老师在南京某园借班上公开课。当他把乐器小钹发放给孩子以后,一个孩子问:“你刚才教我们这样敲(对击),但我们老师教的是这样敲(对擦),我到底应该怎么敲?”老师建议:“你试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舒服,就用哪种方法。”孩子试了试,选择了对击。

下课后,我跟园长交流,认为这位老师处理得非常出色,但孩子的表现更让人惊讶。我去过那么多幼儿园,很少见到有孩子会在外来的老师面前提出这种问题。园长的回答更让我惊讶,这个孩子刚入园时曾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从轻微的自闭,到能够在公开课上向陌生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中间,如果没有日常师幼互动给孩子累积的经验和信心,是根本不可能的。每一次的师幼互动,都可能是一次宝贵的教育契机,不放过跟孩子交流的每个细节,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老师应该把这个时机当成孩子获得发展经验、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机。我最怕老师仅仅把这个时机当作孩子遇到了知识技能掌握的“障碍”。因为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他对孩子一味催促、机械训练、简单告知或包办。而这些都有可能给孩子的发展埋下隐患。比如,经常被催促的孩子,很可能会逐渐变得浮躁;经常被包办的孩子,很可能会逐渐变得依赖成人……

2013 年,我跟一些专家共同观摩一次教学活动,老师正在讲故事,突然有个孩子插嘴:“老师,‘寻宝’是什么意思啊?”这位老师就是本园的,他把食指竖在嘴唇中间,说了声“嘘”,紧接着用手臂划了一下似乎表示“别插嘴”。孩子接着问:“老师,‘伪装’是什么意思啊?”这位老师又重复了前面的动作,示意孩子安静。果然,孩子没再提问。

我跟身边的专家悄悄说:“这么难得的教育机会,就这样被浪费啦?要是我,会先惊叹,然后大大表扬提问的孩子。在现在的课堂上,这种提问是求都求不来的呀。”有人说,也许是老师太紧张了,毕竟这么多人在看。可能确实如此,这位老师或许以为大家看的是教学环节是否流畅,孩子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其实,我在观摩幼儿园教学时,往往更关注教师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激励水平,因为那才是支持、促进孩子发展的着力点所在。


3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让孩子的学习循序渐进


关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关注孩子音乐、舞蹈能力的进步,更要细致地关注学习内容、形式、方法及进度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能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学习态度、能力与音乐舞蹈本身的感知、表现、创造能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结果。


歌曲《秋天多么美》,通常是大班选用的音乐教学素材。这首歌曲的曲调和歌词都比较长,也比较难。我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三类。

大部分老师在第一次集体活动中可能只教授第一段的曲调和歌词,等孩子掌握熟练后再教授第二、第三段。这种做法,是老师凭经验进行任务分析,仅仅在总量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任务分析”,然后选择使用“减法”,希望能降低孩子的学习负担。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做法。

一些音乐修养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则会抽取曲调、歌词都比较简单的副歌部分,提前教授给孩子,然后领唱歌曲的主要部分,让孩子演唱副歌部分。师生合作的方式,不仅使歌曲完整流畅,审美情趣提高了,也提升了孩子的成就感。在合作的时候,孩子可以自然地多次聆听老师演唱的主要部分,等正式学习时,曲调和部分歌词的学习难度便自然降低了许多。这种“任务分析”的方法,是从音乐的曲式结构方面来着手进行的。

还有一种更为高级的做法,往往是那些音乐、教学以及心理学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的老师采用的。他们发现,如果引领孩子对曲调、歌词进行“异同分析”,找出“相同”和“类同”的地方,既能提升孩子利用规律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能有效降低感知和记忆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和效益,还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


4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让孩子的学习循序渐进


1988 年,我参加某园的一次内部教研。一位有着10 年教龄的老师,在大班开展熟悉歌曲“默唱游戏”。第一次试唱后,全班只有一个男孩在需要默唱的地方没能“刹住车”。老师立刻点了他的名,让他暴露在其他孩子惊讶或嘲笑的目光中,还说:“怎么就你一个人唱错呢?”结果这个孩子越来越紧张,越紧张错的地方越多,错得越多脸越红,他的窘态不断引起哄堂大笑,直到下课,这个孩子也没能正确掌握到底该在哪些部分默唱。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记着这个孩子的尴尬和窘迫,时刻提醒自己,要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或者说在音乐教育中给孩子更细致的人本关怀。

可惜的是,很多老师由于没有掌握专门针对3-6 岁儿童音乐舞蹈学习的生理、心理舒适水平调控的相关知识,仍然会犯类似的错误。

2013 年,我观摩了一个小班的新歌教学活动。老师不断地给孩子发出动作指令,让孩子一会儿坐在椅子上,一会儿离开椅子,并多次让他们蹲在地上,边仰头观看投影屏幕,边听自己的讲解和提问。

很快,孩子由于体位的不舒适变得疲劳了,有人转换了体位,有人移动了位置,好些孩子的注意力涣散了,或者转而投向其他事物。而老师由于不清楚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选择了更加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使用各种强制手段,企图将孩子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自己原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上来。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还是觉得,我们有责任去追求完美的教学,这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也想提醒年轻的老师,从事幼儿教育就应该掌握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知识,还要积极学习能为科学教育提供支持的各类知识。(

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还是觉得,我们有责任去追求完美的教学,这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也想提醒年轻的老师,从事幼儿教育就应该掌握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知识,还要积极学习能为科学教育提供支持的各类知识。(作者:许卓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