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答案(12——20)
十二、春望
1. 感时花溅泪,恨别留惊心
2. 残破凄凉
3.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诗人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安史之乱;杜甫的《石壕吏》
3.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的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十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 引用典故的手法;“闻笛赋”表达了作者对受害友人的悼念,“烂柯人”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
3. 这两句诗,作者拿“沉舟”“病树”自喻,是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带有很强的普遍性。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诗形容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十五、观刈麦
1.(1)正面 侧面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3.这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的产物,都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他们对统治者的不满。
十六、钱塘湖春行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最爱湖东行不足
2.C
3.通过“几处”“谁家”的描写,清晰地凸现出初春的季节特点。因为是“早莺”“新燕”,数量上还是有限的,因此诗人在此处的用词是准确的。
十七、雁门太守行
1.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 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生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3.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宜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十八、赤壁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 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可谓“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写得具体可感。
3. 示例:武则天建立武周,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超凡的驭人能力,登上了和男人同样高的舞台。与其我们认为她是篡位,不如理解她是继承,甚至发展。因为是她将大唐的基业接手并传承下去,是她将当时的社会经济带到了新的高度,也是她诠释了中国女性不为人知的伟大的一面。
十九、泊秦淮
1.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C
3. 运用了互文的写法,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二十、夜雨寄北
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4. 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