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作文语言如果能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晰地基础上增添点文采,就一定能够够吸引读者的,提升文章的韵味,成为重要的发展等级。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总结了几种训练的方法,学生也有不错的收获,现罗列于下。大家在写作教学中不妨一试。 一、 学会模仿 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一种再创造。叶圣陶曽经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其实,任何人的语文学习都是一个不断模仿、借鉴、积累的过程。平时的模仿训练既有句段式的,也有篇章式的。下面的文章是我在上完《陋室铭》后,指导学生仿写的成功的例子。 例1、师不在多,渊博则名。教不在高,严格则灵。斯是教育,惟吾 倾心。精心批辅改,课堂下得勤。声声动天地,句句撼人心。可以扬激情,侃学经。无难题之困扰,无名利之劳神。谈心吐肺腑,意切情更真。众人云:老师可亲!(《教师铭》) 例2、艺不在高,肯学就成。学不在深,刻苦就灵,斯是教室,惟吾 专心。桌上书堆满,手中笔不停,谈笑是讨论,往来无闲情。可以记单词,赏美文。无吵闹之乱耳,无疯打之劳形。求学是正道,修行靠自身。学子云:何累之有?(《教室铭》) 二、 巧用修辞 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既可以使句式富于变化,又能贴切地表情达意。纵观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无不是语言大师们的修辞表演。 例3、历史不会忘记,你一烧博望,二烧新野,三烧赤壁的雄才伟略;历史不会忘记,你“三分天下,一分西蜀,一分江东”的宏业伟绩;历史不会忘记,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在一次次人生、国家的心灵选择中,你升华为历史星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无悔五丈原》) 例4、古老而美丽的中国文字,载声载形,博大精深,它宛如一瓶香醇的美酒,又似一杯清香的幽茗,时时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而宋词,便是我们母语中一缕香味奇绝的悠然之气,时时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宋词,母语中的一缕清香》) 三、 巧妙引用 引用本是修辞之一,在这里单独成类,是因为中国古文化历史悠久,诗词曲成就灿烂辉煌。平时古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单背熟记牢,还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来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例5、诗意的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悠然自得。诗意的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的生活,或许应该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诗意的生活》) 例6、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还有地球那一边,《荒野的呼唤》中的杰克·伦敦;《老人与海》的海明威;“自由的旗帜”的拜伦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顺着他们的思维走向了不同的宿命。(《作家们的故事》) 四、 放飞想象 文章的文采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想象力能够使文字形象化,赋予事物以生命,让文章活动着、发展着。而阅读这样的文章,就如经历一次漂洋过海,天马行空之旅。想象是一份灵气,一分智慧,是作者才情的真实体现,能够让想象飞起来的文字,一定活色生香,文采飞扬。 例7、住在庐山,早上起来,云树满窗。忽然,一朵云从窗外飘进来,我用小盆载满,准备带下山,给没有上山的朋友一盒庐山云。(《游庐山》) 例8、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两排高大的樟树,把天空撑得愈来愈高,愈来愈蓝。于是,湛蓝是封面的颜色,白云石拭净的布,而是洗尘的水。然后,风去烘干,太阳去晒亮。(《上学路上》) 五、 注重通感 通感是指感官的互移,是语言通往斑斓彼岸的风帆。通感能够使语言丰富多彩,让文章的语言增添几许春风,几树桃红。 例9、起初,江涛唱得如蜻蜓点水;而田震的歌声,像一株野草,在旷野里多自由自在而执着;宋祖英的歌声,如太阳底下的红辣椒,鲜艳通红,回味悠远。(《演唱会》) 例10、嘴上虽然这么说,心里却像安塞腰鼓一般,鼓声连天,有好像五胀六腑在我上午肚子里开了派对,上下窜到,跳个不停。(《我的烦恼》) 六、 巧改名句 将名句灵活借用于新的环境中,这仅仅是浅层次的语言创新,旧语新用而已。而将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大胆地改用则需要更高的输出语言的能力,当然也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