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VS服务 产品和服务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两种价值形态。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软件服务与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服务一词的意义大相径庭。本文所指的服务,是传统软件服务之服务,包括咨询、集成、外包等
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的经济特征和成功要素如此不同,以至于甚至可以认为它们属于不同行业。
尽管如此,产品和服务并非水火不容。
二、项目VS运营 运营是通过开展持续的活动来生产或提供重复的服务的一种组织职能。项目是为了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和结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运营承接方比项目承接方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因而其商业运作的空间也更大。这个差异体现在一下方面
项目和运营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项目上线后可能将项目团队整体转换为运营团队,而在运营过程中又可能内部启动若干阶段性项目。 我们可把运营模式视为有灵魂的长期项目。
三、四种业务模式
完全按照客户需求需求定制化开发,并且开发成果通常无法向其他客户复制。影响这种模式业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服务水平及其积累的专业声誉,由于服务的复杂性,客户通常没有客观的定价依据,因此声誉好的服务提供商有溢价空间。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声誉不同于产品型公司通过营销可以达到的品牌知名度,它必须通过实践来逐步积累。其他的关键因素可能包括: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客户管理等 产品主导型项目-产品解决方案-一对多的被动定制 以产品组合为基础,配以实施、定制以及售后服务。根据不同的策略,各类服务可能由合作伙伴完成。这些合作伙伴必须符合产品公司的标准,由产品公司授权和指定,是产品生态的组成部分。每个客户都需要定制一套方案,但其核心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即使是服务,其复用性都要较上一类型为强。这种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产品本身的领先性和品牌知名度,以及是否能成功构建产品生态。 服务主导型运营-联合运营-一对一的主动迭代 针对具有创新性、挑战性、战略性的业务目标,与客户构建本地联合团队负责业务目标的达成。业务上线是运营的开始,在用户获取、后台运维、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对于客户而言,该模式最终交付的是一个达成的成果,而非具体的产品或功能。这一过程有赖于运营合作方的综合贡献,因此称为服务主导型。但是不同于前两种类型,这种服务具备创造性、主动性和全局性,而这也是该模式的成功要素。 产品主导型运营-在线运营-一对多的主动迭代 当具备在线运营的条件,一定是产品形态已基本成型,所有运营性活动不能发散。产品化既使得一对多成为可能,也保障了业务运营权在手。但与上一种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对单一客户(及其用户)的反馈不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寻求最具共性的反馈迭代到产品版本中去。这种模式涵盖一般意义的Saas业务,但不仅于此,它可能同时维护着本地的2C和云端的2B关系,在各种本地运营之间构建起桥梁。关键因素有待探索 四、小结 很少有公司仅在一种业务模式上开展业务,而未来也不可能是某一业务模式独有天下。每个公司都需要结合自身战略和起点把这四种模式视为业务组合加以管理,制定最优的转型路线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