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庄子这三句话面前,世间的混账不堪一击

 兵书战策 2016-09-25


宋代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仅仅一句,便已经说尽了人世的炎凉,世道的艰难,活着的无奈。


“人情冷暖古今同”,也许正因为此,古人才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处世的感慨与良言,每一句背后都是他们曾经的经历和心中的苦。

 

而我看过最透彻的,是庄子的三句。在这三句话面前,世间再混账,也是不堪一击。

 


这一句,且去安顿世间

 

《庄子·天下》篇纵论诸子百家,在谈到庄子时,把他的处世之要熔炼为这样一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仅仅一句,便已经为我们交付了那安稳活于世间的钥匙——息是非。

 

只因人间的一切纷争,莫不因是非起。纷争之下是痛苦,痛苦背后是得失,得失背后是取舍,取舍的背后,正是是非之念。

 

世间事皆有因果。祸从口出,不说是非话,就不会种下招人忌恨的因;灾因行起,不做搬弄是非之事,便不会有招致反噬的隐患。反之,人生只能是安稳的反面,终不消停。

 

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说“不与人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真正涵义。

 

禅语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议论和搬弄是非的背后,也不过因为你自己就是一个是非人,为了自己的利弊在做着各种算计。

 

所以“不谴是非”之前,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人多数时候之所以争,除了心中本有的贪欲,不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或者自己要比别人强吗?

 

做好自己,也就够了。

 


这一句,且去安顿自己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这是《庄子·知北游》里的一句。

 

为什么要分古之人今之人?因为无论老子庄子,都以为古时之人,要比今时之人真淳、干净、智慧。就如同孩子与成人之别。

 

什么是“外化而内不化”?便是老子所说“和光同尘”,入乡随俗,随顺世间和形势。从外在看,你看不出他跟平常人有什么差别,简单而平凡。而他的内心,则什么都看得清楚、透彻,有着自己明确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并抱守不移。

 

这也就是我们寻常所说的“外圆内方”,以及“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老子所说“被褐怀玉”,也是此义。

 

什么是“内化而外不化”?正是现代人的众生相——内心浮躁混乱,没有操守底线,常常人云亦云,总是自私自利。他们的内化,便是被这污浊世间同化;他们的外不化,便是只知争取个人利益,顽固狭隘,逆道而行。

 

很显然了,“外化内不化”与“内化外不化”的根本差别,在乎一心,在乎此心是坚守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不受眼前乌烟瘴气的蛊惑而放眼长远,还是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轻易地放弃心志、出卖自己。

 

这或许很难,却别无退路。长远看,人的结局喜悲与生命质量,也都由此奠定。

 

如何安顿自己,你懂了吗?

 


这一句,且去安顿命运

 

中国人在现实的无能为力面前,总会说一句话——“这就是命。”

 

命,也许是人活世间最为沉重、无奈、悲凉的主题。以至于只有接受它,才能得到最后的安慰。

 

只可惜太多人只是把“命”放在嘴上,却没有放进心里。于是心中有的,仍是不甘和压抑,痛苦因为沉默而更加深重。只有在心中真的接受了,才能体味那种达观和放下所带来的强愈合力。

 

《庄子·人间世》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人间的一切苦,皆源于不肯接受;一旦接受,诸心顿息。能够接受命运,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大德行。

 

何谓命运?命运不是注定如此,而是明明有着万千可能,却偏偏发生了这一种。命运也不是随它去,而是尽力之后,终不能改变,于是坦然放手。

 

老祖宗的教诲,没有比“尽人事,安天命”更凝练有力的了。因为它说尽了所有——人生的真相,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态度。

 

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世间太多的事,都是无可奈何。命运或许强大,我们却可以放过自己。

 

是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拗不过命运,是我们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但能放过,便是命运对你无可奈何。

 


世间再混蛋,我亦可安然


安顿世间,安顿自己,安顿命运;一外,一内,一中;三句话,便是对自己生命的全部承担。但去悟之、行之、得之,便是世间安稳、心中自在、活得坦然。

 

因为这是庄子的三句话。庄子所求,正是逍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