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过去的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

 曾经小太阳 2016-09-25



刚过去的中秋,除了吃月饼,你是怎么过的呢?其实,中秋节的传统意义自然远不止月饼。小编特地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家萧放教授,为大家拨开层层云雾,讲一讲中秋节的来龙去脉,看看古人如何过中秋。
 
中秋节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明清以来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节的主旨是亲朋团圆庆贺。中国节日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节期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月半时节的满月,常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

 
中秋
名称何其多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又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人们在中秋节欢聚赏月、祭祀、庆贺丰收。

摄影:冷菊贞
 
中秋节
是何时出现的?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因时代的关系,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中秋节已上升为民俗大节。中秋节虽然晚出,但它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祭月仪式
归皇家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月分别为阴阳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同时,日月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季节上分属春秋,空间方位上属东西,五行中属水与火。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从殷人起,直到秦汉,日月祭祀都循皇家礼制,而很少有民间祭月的记载。因为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自然是无缘祭享的。月亮对于平民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无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华夏文化系统内民间祭月的习俗,在汉魏时期不见著录,更不用说出现以拜月为中心的节日。

摄影:冷菊贞

中秋赏月
诗篇传
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气象恢宏,亲近自然,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留下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美好诗篇。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
——白居易《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吴刚伐桂的故事也是在这一时期加入月亮传说系列的。

中秋节俗
入民间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的形成,大概与都市生活情境有着内在的联系。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当然,对于宋人来说中秋也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无论贫富,纵情欢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南宋 佚名 瑶台步月图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中秋节俗的变化更是明显。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唐宋时代地位微弱的中秋上升为与过年、清明、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清 冷枚 赏月图
 
中秋
不只是赏月
 
明清时期的中秋节俗内容较前代有了显著的扩充。

祭月拜月
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节主要是赏月、玩月,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认为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朝北京人八月十五购买印有月光菩萨和玉兔的“月光纸”,供奉在专门的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夜间在月出之东方,向月供祭、叩拜,焚化月光纸,分食供品。
 
各地对月亮神的形象有不同的描述与理解。在福建汀州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浙江西安县小儿女凑钱备齐糖、米果,拜月婆。诸暨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宴嫦娥”。江浙一带中秋祭月有“烧斗香”的习俗。

宋代拜月男女俱拜,男孩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南宋 佚名 拜月图

明清之后,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兔儿爷也是在明清时北京中秋节新添的节令物件。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怪、滑稽有趣,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径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这一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可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其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北京兔儿爷

赏月食饼
庆祝团圆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是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当时仍重在尝新,与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一致,有秋尝之意。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明代中秋节馈送月饼是全国普遍通行的重要节俗。月饼的制作在明代后期的北京已经十分考究,价格也不便宜。
“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清代后期北京出现了品牌月饼,前门致美斋的月饼为“京都第一”。供月的月饼大的直径有尺多长,上面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

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从而实现对亲族关系的再确认。


 
家人团聚
人月两圆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

明清时期,尤其重视夫妇的团圆。出嫁的妇女中秋要赶到娘家与父母团聚,当天又必须返回夫家,与夫君团圆。俗语云:”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

贡嘎雪山上的圆月 摄影:三两

子嗣繁衍
瓜瓞绵绵
中秋正值秋天收获的季节,民间在对神灵酬谢的同时,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中秋节出现以后,男女相会,祈求子嗣的习俗逐渐转移、合并到中秋节俗之中。妇女对月祈祷与月下出游大都与婚嫁子嗣相关。中秋夜游玩月在宋代已经流行,明代益盛,特别是在江南苏杭地区,杭州西湖“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清代以后俗称为“走月亮”,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踏月访亲,或逗留尼庵,深夜不归。

“摸秋”或者称“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习俗。人们在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描画成婴儿模样的冬瓜或南瓜送给婚后数年不育的夫妇,以求瓜瓞绵绵。

札达土林的满月 摄影:三两

燃灯祈福
佛祖庇佑
八月十五中秋夜,明清民间还有燃灯习俗。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典型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是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的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这些宝塔灯都有着借佛家力量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年关难过
中秋也不易
中秋,在文人士大夫看来是赏月的良宵,在农人那里为占卜来岁气候天象的时日,在妇女眼里是难得的嬉游之夜,在工商户那里,却是一个结清钱债的日子。
“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
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账日,也是老板与雇员续约或终止契约的时日。债务人愁眉苦脸想方设法捱过此节,店家伙计也担心在晚间盛宴之后被告知明天不要再来。对于他们来说,过节也就是过关,所以“节关”之说,十分妥帖。
 
南迦巴瓦峰的明月 摄影:三两
 
时过境迁,中秋从皇家专属,走入世俗生活,将节日的意义最终凝结在“团圆”这个主题上,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们真挚的心愿。中秋佳节,小美祝愿大家与亲人“人月两团圆”,分隔两地也要“千里共婵娟”。
文章获作者授权,节选自论文《中秋节的历史流传、变化及当代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