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伤寒”的概念,不是专指太阳伤寒。 如:“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是指伤寒病得之一日,邪气客居在太阳表部。脉若不静者,一日即可传里。伤寒病邪在表部者,是太阳伤寒,若邪气不在太阳表部,就不是太阳伤寒。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谓“伤寒,脉浮缓,无少阴证者”,可见伤寒病,可以合病少阴证。那么伤寒就不是专指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此条之伤寒,明显合病有太阴证。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伤寒之谓,确定不是说太阳伤寒,因其治法是先与小建中汤。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条伤寒之证,是厥阴病小建中汤证。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此条之伤寒有热,是抵当丸证。 所以,将101条和158条之“伤寒中风”,说成是“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是有问题的。因为太阳伤寒血气俱强之证与血弱气尽之柴胡证,从病理上无法联系。太阳伤寒而反下之,理应作结胸,亦不当作痞。 太阳伤寒,是界定在“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证状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证状范围,就不应是太阳伤寒。《伤寒论》中“伤寒”的概念,不是专指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是界定在“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证状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证状范围,就不应是太阳伤寒。 |
|
来自: 昵称22723945 > 《传统中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