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平:解析书法艺术

 ZGGDWWZS 2016-09-25


编者按
跨语际传播即在时间、数据和符号中寻找生命的真谛,让彼此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流动、生发、融汇,使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通过跨语际传播,不同语境中的人们能够相互沟通,凝聚共识,为社会各领域提供更有价值的思想。基于此,首届跨语际生命传播思想峰会将于乙未年己丑月庚寅日、辛卯日(二零一六年一月九日、十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大公共传播近期将陆续推介各领域具有思辨性、创新性、启发性的优秀学者及其作品,以推动跨语际传播相关议题的交流与探讨。
任 平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研究室主任,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良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文字学、书法学、文献学、艺术学。
1990年代初,我在法国访学,曾去巴黎郊区拜见时任东方语言文化大学教授熊秉明先生。当时熊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已经在国内书学界风靡,像一颗石子扔进池塘引起阵阵涟漪,中国的书法界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哲学、美学理论,在学术研究方面拓展了领域。我的拜访,自然有亲聆真言的意思。
70岁的熊先生开车到火车站来接我,真是不好意思。在一片灰色山岗的映衬下,熊先生的独栋居所前盛开着迎春花,亮黄一片,煞是好看。客厅里有两件十分独特的“现代艺术”,一件介于雕塑、工艺与书法之间,一时我无法辨认出是什么字,经熊先生解释,才认出是“鬼神”;另一件看似瓦片,却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牛,那牛的身躯已经被夸张变形到极致,据熊先生说,这是苦难重重的中国农民的象征。两件都是出于熊先生之手。
熊先生用一个小小的“测试”(或者说游戏)来说明他的研究手法。他让我在一张白纸上写一个“我”字,看了一下,让我再随意写,还是这个“我”字。写了三个之后,他说,哎呀,你是搞书法的,难免有“法”的意识,要是一般人,写一个就可以,你要多写几个。在看了五六个“我”之后,熊先生沉思片刻,娓娓道出一番话来,将我的性格特征、情感类型乃至大致经历,几乎接近真实地说了出来,不仅使我暗暗吃了一惊。他说,笔迹是人心灵的流露,而写汉字“我”的时候,一种潜意识会更真切地流露,十多年来已经收集了几千人写的“我”字,经研究已经总结出一些规律,归纳出一些类型,所以现在差不多可以屡“算”不爽。
回巴黎市区的路上我想,熊先生的“测字”看似小玩意,其实跟他做其他大学问一样,用的是资料收集、归纳分类、理性推导的科学分析的方法。

2006年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有一次“书、非书”的现代书法展览,2010年,又有了“书非书”的第二届国际展。说其是现代书法,不如说是现代艺术,因为其实有许多作品已经有所跨越,甚至大大越过了书法的“疆界”。看这样的展览,心态、视角与看传统风格的书法展览是不一样的,有许多观众说“看不懂”,我对不少作品的用意也百思不解。但“不解”不等于不爱看,许多观众早已不在乎“解”或“不解”,只觉得好看,有意思,经受了一次新鲜而独特的艺术享受。这里面有装置、有行为、有“声”有“色”,光怪陆离,天马行空,与传统书法距离极大,但细细看细细想,所有作品都还有书法的“成分”,或者有一只书法的“神手”在操控。

既然有书法的“成分”(或者说“元素”),且不说成分有多有少,显露还是隐秘,应该是可以解析出来的。比如,有一幅作品《此》,虽然是一个汉字,但它的“笔画”是五彩的线条拼成的,是一种平面设计,毫无“书写”的痕迹;但它至少保存了书法中字形“空间构造”这一元素。又比如张强的行为艺术,既用了宣纸也用了墨,张强也手持毛笔,但整个过程中所谓的“书写”是颠倒的,即身着宣纸的女学生以各种动作“触碰”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笔迹”,而持笔的手却是不动的。这是对书写中“施”“受”关系的倒置,致使书法的关键环节受到否定而成为一次以行为显现的现代艺术。

如同熊秉明的思考与实践,汉字书法和其他艺术是可以解析出各种元素的。这种解析可能是理性的,而在“现代书法”和“现代艺术”的创作中,各种元素的取舍、夸张、变异导致了新作品的产生,可能有理性的因素,更多的却是灵感的驱使。

书法的“因素链”
中国书法历经三千多年,亿万次的书写实践,已经生成了一系列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有构成形式的技法因素,也有形成意蕴的文化因素,有个性的东西也有共性的东西。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举出了书法的10种构成元素
1.汉字字体构成的图像及各种“变异”,体现为单字的不同空间分布;
2.由笔法和墨法造成的各种线条形态,用笔的行为过程;
3.线与线的衔接方式,书写的节奏、韵律;
4.整体的布局,包括传统方式和变异方式;
5.对书法意境有指向作用的字义和句意;
6.书法所用的“文房四宝”;
7.书写的环境;
8.书写者和鉴赏者的交流方式;
9.书法式的艺术思维;
10.书法的传播。
这里,后面四项其实是很笼统的,与文化、精神相关的元素很复杂,还可以分化出许多子元素。


有了这一条书法的“元素链”,再去分析书法或与书法有关的艺术作品,就方便多了。不能说这是一件万能的武器,但至少能清晰地说明一部分问题。比如,拿传统书法来说,王羲之创立了一套空前复杂的笔法系统,以致他的作品精妙绝伦,后人心摹手追未必能得真谛。就笔法而言,所有学王的书家都在一次次地消减、弱化,比如智永、赵孟頫。但王家笔法的弱化,也许造就了其他书法元素的强化,比如米芾,虽然笔法有点程式化,但结体的开合与线条的节奏,却更为强化,这便有了新的境界。一些“先锋派”的书法作品,视觉上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靠的不是笔法的精微,而是线条的力度、气势,造型的奇崛,黑白对比的强烈。也就是说,强化或弱化某些元素,都可能在创作中别开生面,当然,成功的前提是合乎情绪的表达和主题的发挥。


书法的“元素链”,往往可以为现代艺术、各类设计提供可资利用的“元件”,或是创作时的灵感渊源。比如第一届“书非书”展览里面有一件装置艺术,一排塑胶椅子,每张背部是镂空的汉字,组成“你觉得累吗”?很有人情味,也很时尚,同时一点不影响实用。当然这是简单地运用书法元素。另一件也是装置艺术,它以巨大的砚、墨、水盆为组合,虽然这里没有一个汉字,但不可否认这些器具也是书法文化的一部分,水盆里的墨汁倒映着其他作品和参观者的脸,使得这件作品有了一种与观者、与环境的互动,这种感受不妨被解释成“在传统面前当代众生相”的转录或“文房四宝”形态与精神的异样放大。


“元素链”中精神层面的元素可能在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中是更有价值的。比如,“书写者与鉴赏者的交流方式”,从古到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人在书斋里创作了书法,在“雅集”中相互观赏品评,而今书法展览在厅堂和更大的公共场所供更多人欣赏。研究这种文化现象的变迁,本身就给我们一种启示:现代艺术的创作是要将形式表现与展示方式同时考虑的。现代艺术仍然可以考虑一种回归,即交流、传播在比较个人化的范围之内,比如使之更为即兴,更注重行为,更具有东方文化意味。“书法式的艺术思维”的一部分意思,是体现更多的“天人合一”,即作品的特点在于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与大自然的和谐。现代设计需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环保意识,显然,书法所具有的简单中的丰富、平面中的立体感、静态中的动态以及音乐般的节奏韵律,在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乃至建筑景观设计中都是用得到的元素。有学者说,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书法自不必说,绘画也是,音乐、戏剧的结构也是线性的承续。见过一位年轻设计师的建筑设计图,一所体育馆的屋顶,是根据110米跨栏的动作曲线设计的,而这一曲线又可以引观者进入室内。这条静的线具备动的联想,是健与美的象征,与书法的某种元素也是暗合的。




任平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