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整理
淄博六中 王鑫凯
1. 语基类
1.1 标点符号:
一、引号与冒号(“ ” :)
形式:
①“——————,—————。”
②“——————,”XX,“——————。”
③“——————,——————。”XX。
④XX:“——————,——————。”
冒号后引号前无字,否则句号放到引号外
⑤与即连用 …,即:…
二、分号(;)
内部必须有逗号
形式:①————,————;————,————。
②————,————;————————。
③—————————;————,————。
前后为并列成分
三、问号与感叹号(? !)
怎么了,你?
要死啊,你!
?!在句末,不随词走
四、书名号(《》)
①话题、主题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②报纸名/报纸简称用书名号,其栏目名用引号
五、括号()
①句内括号放该句停顿前
如:“…………(),…………”
②句外括号在句号后面
如:“……………。()”
③很重要的内容不能用括号,“()”不怎重要,最好不读
④括号中!?保留,“,”“、”去掉,句内括号无句号,句外括
号句号可有可无
六、顿号(、)
并列谓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
来大声大气。
并列成分间有?!不用顿号
七、破折号(------)
破折号“------”很重要,必须读。
八、书名号
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均用书名号
1.2 关联语病句中四种考察点:
①与主语位置关系
②句意关系与所用关联语不一致
③强加因果 “因为他来自农村,所以他思想很闭塞。”
④递进关系颠倒
1.3 句式杂糅病句常见结构:
一、表被动:被(受)……所……。
二、表原因:原因是……造成的。 由于……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
三、表目的:是为了……为目的的。
防止……不再……。
四、表意图:本着……为原则。
从……为出发点。
五、表对象:对象……面向。
对于……问题上。
围绕……为中心。
六、表组成:还有来自……也参加了……。 分……部分组成。
有……组成。(错)
由……组成。(对)
七、表程度:分外……多了。
八、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 是出于……决定的。
2. 诗歌鉴赏类
2.1诗歌六看:
①看题目(感情基调)
②看作者(确定基本语言风格)
③看注释(写作背景)
④看意象(意象身上有与诗人感情相似的特征)
⑤看结句(后一两句、主旨)
⑥看表达技巧
描绘景象用四字式,XXXX图:意象组合法
XXX被称道原因:手法丰富而巧妙……,感情意蕴极其丰富
2.2诗歌语言的风格:知人论世,题材,品读诗句
1、朴素(平实、冲淡(陶潜)、直率) 术语:朴实无华、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多用口语。
2、华丽(工丽、绮丽) 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
3、清新(自然) 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 如杨万里
4、明快 术语:明白晓畅、真实自然。
如白居易
5、含蓄(委婉) 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含蓄隽永。
6、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 术语:慷慨悲壮。如辛弃疾词
7、豪迈(奔放、雄奇) 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8、沉郁 如杜甫诗
9、生动形象
10、多用口语:富有生活气息。
2.3回答人物形象方式:
一、先概括,再细分解释
二、分条概括+文本 ①XXXX,解释:…………②XXXX,解释:…………
③………………
④………………
思妇:思念、埋怨、担心、挂念(远行人)
2.4炼字题:
①解释(若可解释)
②翻译该句(诗情画意)(淄博题答案必有)
③手法(多修辞)(该字手法)
④体现点(修辞)
⑤术语:形象生动……
⑥其作用:物:形态
人:感情
2.5诗句作用:
①内容:1、写了什么 2、作用(与下文对比……)
②结构:承上启下、总领全文……
2.6手法使用
一、虚实结合(手法)中虚:①回忆昨天
②梦:不满现实/向往某种美好事物
③想像未来
二、表达方式(完全独立):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三、修辞手法:比拟(拟人与拟物)、反语(说反话)、婉曲(讳饰)
层递(层层递加)、顶祯、借代、拈连、仿词、对比、
衬托(出现两事物,但地位不同)
四、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皆称艺术手法
答手法先答修辞手法
3. 语言运用类
3.1图标意象:主题先明,主体先明,细节先明
自然类:地球、山水、日月、树木、星辰……
主题性动物:熊猫、猴子
地域性景物
文化类:毛笔、书法(篆刻、印章)、汉字变形、月亮、竹简、
凤、龙
地域文化:建筑、出土文物、邮票
主题性典故:鹅(王羲之纪念活动)
公益类:和平鸽、爱心、手掌
赏析规律总结:感知整体,考虑主题对象。
留心细节,不要只顾一方。
颜色图样,特色常做文章。
字母汉字,抽象变形夸张。
中华民族特色:毛笔、书法、图章、篆刻、龙
3.2重组句子题:
1、看清题干
2、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的(分句少,附加成分多(定、状、补)),一般情况下重组为单句为好。
3、句子结构相对复杂的(分局多)重组为复句较好。
3.3 新闻类题(概括):
who,where,what,when,why
并非一定都概括,先看导语,有额外情况,若出现“中国”、“山东”要总结上,体现自豪感。
向陌生群体或第三方发表感言不能太生活化
向朋友圈:以生活化语言先概括主要事件,生活场景还要考虑生活要素。
3.4下定义四忌
①不用比喻②不同语解释③不用否定④概念大小适当
下定义:a 是 (种差,与其他同种事物最大差别) A(大概念)
例:单身汉是没有老婆的男人。
绝不能用比喻
4. 文本阅读类
传记文学:
是
**如何分析、评价传主?
一、德(高尚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①对他人:学生、同事
②对工作(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无私奉献)
③对国家(科研、文化传统)
演员:德艺双馨
医生:德术双馨 专家、军人:德能双馨
二、能
①能力
②成绩
官员:德、能、勤、绩、廉
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填补空白
***传记的常见手法(真实性、艺术性)
①典型事件
②真实客观
③详略得当 ④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⑤正侧结合
⑥叙议结合 ⑦细节刻画
⑧感情真挚
传主为何要做某事
有价值(需要、必要) 有空白 有夙愿 有条件(客观、主观)
***为什么这么写
1、形式特殊
日记(时间条理,详略得当,便于直接抒发感情)
书信(亲切自然)
2、内容针对
全面刻画传主形象,突出传主性格,表达作者对
传主点评态度
小说
现代文阅读必须多答的题
①人物形象(4分就≥4点) ②心理情绪变化梳理(后解释)
③情节发展梳理(开、发、高、结)
④其他需要分项列举的题
小说标题分析:
一、标题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的意义与深层(比喻、引申、象征等)
2、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标题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切入角度:1、作品:四要素(情节、主题、环境、人物)、本
身信息
2、作者:手法(拟人、比喻、双关、化用、讽刺)、
呼应
3、读者:阅读感受(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戏剧性
/矛盾冲突)
三、以何物为题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明时间地点、创设背景、渲染氛围、
隐喻、象征、兴趣悬念思考
②以物件(象)为题:线索贯穿全文、寄托作者情感、概括情节、揭
示主题、比喻象征、兴趣悬念思考
③以人物为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讽刺对比、照应文中细节、突
出主题、表明中心、兴趣悬念思考
④以情节为题:概括情节、突出主题、表现人物、兴趣悬念思考
赏析句子题:
一、句子本身
①手法 ②句式:整齐、整散结合、句式灵活
③用词 ④风格:典雅、生活化
二、人物
①神态
②语言、细节:表现心情、感情之动作、言语等……
三、景物(8+2)
写景手法:6结合:动静、虚实、正侧、远近高低、视听、点面
2:拟声词、颜色词……叠词
2:先看修辞或白描(几乎不用手法)
四、抒情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1、借景: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少)、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细节抒情
句子分析题:
一、作用:①内容:1、自身信息 2、人物特点 3、中心主旨
4、态度情感
5、读者体验
②结构:位置:1、开头(奠基、铺垫、照应)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3、结尾(深化、升华)
二、含义:①表面义:字面意思
②深层义:言外之意(讽刺、揭露、反思、表明)
三、句式:整散结合、句式灵活
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
一、想不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二、想得到:①内容语言:突出主题、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达到最
高潮)、语言手法(修辞、句式、风格、
炼字)
②结构安排(参考“写作启发题”)
三、想不全:留下想象空间
为作品、作者、读者服务
差异即是财富
写作启发题:
①要善于发现:选材典型、特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生活
化
②精于反思:从日常生活现象得出某种感悟、哲思、启发
③巧于表达(写作有什么特色?)
艺术手法:1、修辞:多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衬托、设问、
反问、排比
2、(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直接:语言、动作、肖像、
心理……
侧面:环境烘托、对比衬托
3、景物描写8+2
4、抒情手法:
……
5、语言手法:修辞、句式、风格、炼字
结构安排:
1、倒叙、插叙、补叙
2、人称(一、二、三)
3、首尾照应、线索、铺垫、悬念
4、对话体、日记体(真实、易于交代、叙事集中、激
发兴趣)
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①手法: 修辞(善用)、……
②语言风格特点(句子、语段、全文)
缠绵悱恻、空灵、玄妙、慷慨激昂
③句式:
整齐/整散结合
④出彩字、词: 动词连用、……
叙事视角:
视角与人称的关系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洞悉一切。
2、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真实。
人称作用
一、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自由表达情感
二、呼告,贴近读者,亲切自然,便于感情交流、引发共鸣,感染力强。
三、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自由,客观真实。
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
①线索 ②情感寄托:思想触媒,情感生发的触媒。
③某种象征或比喻 ④背景或特定环境
概括文章中某物特点题:
一、自然类:时地形色味神用(食用、药用、赏玩)
二、人造物:除自然七点外,包括工序、工艺、用料
三、穿插传说作用:体现物的特点、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内容
5. 作文类
写任务驱动型时事评论:
一、概述社会现象
二、分析本质
三、①具体事例排列 ②抽象写,分析 (危害、弊端)
四、①事例(重要性)②分析
五、号召,回顾主题
议论文行文思路:引:缘事说理
析:判是非,看发展,究本质
议
联(同类事物)
解
结(升华中心)
对立双方统筹兼顾(非五五开)
审材料作文:
①确定出现的人、事、物
②确定人、事、物比重关系,主次分明,隐显分明。若为并列
关系,可选一个来立意(父亲、儿子)
③确定人、事、物逻辑关系(因果、并列、条件……),关系
不同,重点不一样
起题目时:文艺+直白最好,避免过于隐晦高深
好作文标准:卷面好、中心明、语言美、材料新、文体对
其他内容
句子:
①存现句:某时、某地(有、是)某物
后接句应围绕该物写
如:平坦的河中央有一抹沙渚,虽缺少萋萋芳草(写沙渚),却……
句子中出现的表范围、数量大小的模糊词(大约、至少、以下、以上……),一般保留一个。
②写景句:渲染、铺垫、衬托(最基础作用)
对读者: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韵味悠长(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