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流】一迁邠二迁岐三迁各支始祖祖居地

 jieh503 2016-09-26



史·志·谱,乃中华朝野兴衰盛亡之写照,乃华夏皇土复兴建国之写实,乃世人繁衍传承遗志之写真。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乃中华民族文明之举。有了史·志·谱,吾以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以赴中华崛起,众志成城;吾以平内外战乱而终归一统,梦游四海而不忘祖根。望郭氏子孙共勉之,并铭记之。



吾江南闽浙粤皖赣湘郭氏各支,渊源流長,多出汾阳衍派;远祖虢叔,王季之穆,文武周王,赐二虢国,以蕃屏周,宗周邰城;二虢国王,游戎狄(唐豳州今庆阳)间,为周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周都四迁,泾水畔营,上中游垦,离豳迁岐,军戎牧耕,南迁丰镐,重返周原,经豫折晋,移都大阳,周衰虢亡,虢序裔孙,北征定襄,命翼宗周,定居太原,序封阳曲,皆名汾阳,社稷起家,建国命氏,太原吾郭氏也。网传今汾阳县级市即子仪公封地,非也。郭氏子孙共识之,并铭记之!

然今西安杨凌(古邰国, 初为姜姓,后为姬姓,为后稷弃的后裔之封地),实吾郭氏远祖王季、文王、武王、周公、姜尚、成王、康王、穆王毕陵之所;然姬姜结亲,鼻祖后稷,公刘(居豳)、古公亶父(居岐)实吾先贤;农牧豳地,维新革政,除纣立周,实炎黄两帝后裔之典范也。欲问“中国”两字谁发明,当今宝鸡青铜器馆有见证(如下图),惟我虢氏扶周先民遗物为创也。

可见,知晓吾郭氏数千年姓氏史,为宗族之起源为宗支之流向,何等重要。我们先祖夏商周三个时期,夏时源自黄帝后裔姬姓以及炎帝后裔姜姓通婚而成;黄帝征服炎帝于“阪泉之野”(今北京延庆境内),并赐姬姜传人后稷统领北方黄河流域以西(今甘肃庆阳地区)称之豳地(古邠州三水属之)农牧长官,时周氏先祖进入商时期。则有周太王(王季)、文王(联同众弟虢仲虢叔虢公周公)、武王三代崛起灭商立周,后南移都于宝鸡之东,北宋吾莆田布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如实表述吾远古族史:“姬姓,黄帝之苗裔,后稷弃之后。有邰氏曰姜嫄,为帝誉元妃,出见钜人迹,践之而孕,期月生稷。初以为不祥而弃之,故名曰。好种艺,闻之,举为农师。封干部,号曰后稷。邰,今武功县漦城是也。邰之总名曰周,故国号周。后稷卒,子孙立。不窋末年,夏太康失国,稷官遂废,不窋失职,乃奔戎狄之间孙公刘,复修后稷之业,诗人歌之,迁於幽,今邠州三水有古豳城是也。至古公亶父有薰鬻之难,去豳居歧,豳人扶老携幼尽归之,邻国亦归之,今凤翔岐山是也。至文王始伯诸侯。武王光有天下,追封古公、季历、文王为王。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在永兴鄠县东南(户县),镐在丰之东二十里。”宗周(邰)与周原(郑即远古称之奠),即今宝鸡杨凌咸阳渭南地域。周时期先西周后东周,西周初有二虢,当时的古籍没有东虢、西虢之称,到宋朝已经二千年后,文人在古籍注释才有东西南北虢与小虢之称,其实皆为一虢。“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借助西北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张志强教授(网名邰氏姜)对西周王陵的研究,浙江金华民间金文学者毛天哲撰《毛叔郑其人其事考》有精辟的解读,现转载於后: http://maolijieyuan.blog.163.com/blog/static/13091847820110225463619/   【西周封国“虢国”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有“东虢、西虢、北虢、南虢、小虢”。其实虢国只有一个,绝不是人们臆想的虢仲、虢叔各自受封而造成了几个“虢”国。虢仲、虢叔在京畿的采邑地在两都(岐周、宗周)之西,故称西虢。周公、成王大封诸侯时,虢仲被转分封于三门峡为畿外侯,故又称为东虢(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出土虢仲墓文物就是铁证)。虢叔继续留守西虢,为畿内伯。三门峡之“虢邑”因傍河之南北两岸而建而分“南、北”两虢。“小虢”可能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留在原京畿之地的虢仲后人坚持下来的一个小国,在春秋初年被秦武公所灭,大体如此。】由此可见,虢仲叔兄弟为“王季之穆”,依“左昭右穆”之封建王制,封于周都之西,此国叫西虢。毛天哲的论述有理,此后才有东虢、南虢、北虢、小虢之名的出现于世。又我国近代文史学家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载,幽王三年(前779年)幽王用虢石父为卿,善諛好利,国人怨之。幽王七年,虢石父消灭了位于今河南三门峡一带的焦国,并将西虢国东迁于此,以上阳为都城,史称南虢。因其地跨黄河南北,河北之陕地被称作北虢。王先谦《汉书补注》说:“陕与大阳夹河对岸,故有上阳、下阳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称,实一虢也”。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幽王八年,郑桓公为周司徒,知周将亡,言于王,迁其民于雒东、虢、侩县十邑以居之,号曰新郑(今河南新郑)。上述新老学者的表述,根本不提三门峡是我郭氏族源地,岂容现代“狂人”胡编乱语?三门峡之古有宝鸡杨凌咸阳渭南“宗周与周原”之古吗?郭氏子孙,尤其是子仪公后裔,群起共辨之,并铭记之!

然郭氏先贤,叱咤风云,呵护乾坤,其丰功伟绩,枚不胜举;史有“林宗振汉,子仪鸣唐。”今有“鸣谦守虚·约己·善下”出自汾阳诸子墓志,又颜真卿受命撰书《郭敬之家庙碑》刻“炳灵毓粹,奕叶生贤。。。。其惟郭宗乎”;又《郭曜墓志铭》刻“临终顾谓弟晞曰:吾以虚薄,谬承门荫,位登三孤,年享下寿,巳逾量矣。所懼於名无以称,於善无以録,将负先君之业为士林羞。昔王祥解佩刀於览,今以为讬尔其勉之,言终而殁”;又《郭钊墓志铭》刻“惟豳与蒲,皆汾阳旧封,祖孙续之,为公之荣归”;这里,无不闪耀吾先祖谦和、善孝之遗训与荣光,汾阳王子孙铭记之!
民间金文学者毛天哲又撰:【据史料所载,在周族早期一千余年的历史中,周先祖曾经以邰为起始,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迁徙。第一次大迁徙便是在“夏之衰也,弃稷不务,不窋因失其官,遂去豳,度漆沮,越梁山,自窜于戎狄之间”。周部族第二次迁徙,其实是回迁南周原周人故土。在夏桀31年,成汤在兴平犬侯的帮助下,消灭了居住在邰城的夏桀,并在邰城建立了商朝初都。太甲七年时,商人迁都于郑亳。不窋的孙子公刘因受戎狄侵扰,又听到商王离开邰城之后,带领周人又迁徙回祖居地南周原豳地(邰地),因此公刘别称豳公。公刘迁豳建邑建家园,在竹峪南原山地采伐木料,在《诗经·大雅·公刘》中有描述。第三次迁徙在古公亶父时期。商代后期,公叔祖类(《史记》是把先后古公亶父四个平辈先王太公、组绀、诸盩、公祖统称“公叔祖类”。)平辈先王四次更迭,在历代王朝世系中都是少有的。可见是在周人与鬼方、昆夷之戎的战争中相继被害。古公亶父最先在竹峪南原建造祭祀先王的盩庙也在情理之中。周太王后期“离豳迁岐”的最根本原因是“昆夷逼周”,即昆夷打败了周人。周人才由邰地再迁于北周原岐下建邑,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后经过了太王古公亶父21年的休养生息,周的实力大增,周王季继位后的第一战是“打败昆夷,收复豳地”,周文王继位后的第一战是“消灭昆夷,建立豳师”。在文王时代又迁都于丰邑、镐京,完成了先周时期的第四次迁徙。。。因受戎狄威逼,古公亶父率族人自豳地(邰城)来到岐山脚下,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灭商的基础。】二十二年前,泰国郭远功宗长邮来《四库全书·合水县志》复印件知,子仪公之墓在庆阳府合水县,无不唤醒我的思海。
此庆阳,乃吾鼻祖农牧之豳地,乃子仪公初戎“横寨军”守疆之地,乃郭钊墓志铭刻汾阳旧封之一地,怎能不引起吾郭氏子孙之注意呢?请铭记子仪公封地在豳与蒲州!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为正本清源,寻根问祖,发掘家族文化的内涵,本着探研、考证、撰修宗谱为目标,吾江南闽浙粤皖赣桂湘川等乃至大陆汾阳王后裔各支,能人召集,成立组织,集思广益,筹建宗祠,寻访祖墓,收集古谱,查核资料,汇编成谱,以促成各地各支之谱、之宗祠、之组织,并重修、重建、重组之。虽然众郭氏支派不一,但属同一姓氏,皆鼻祖之后。望众不分虢或郭,不分虢仲或虢叔或虢氏,不忘今陕甘宁边区远古祖居地豳,周虢所迁都之地宗周、周原、大阳,以及虢叔后裔虢序后裔,尊周天子之命,于古汾阳(今定襄与阳曲)建国命氏为郭氏,铸就吾郭氏太原望族之辉煌族史;展望吾郭氏之未来,勿忘吾族源、族史,特撰此文与众共勉。



太原郭氏·莆阳布衣·郭养法谨记

(2016年9月23日于皖南家)


作  者

    郭养法,莆田人,1945年生,福建郭氏文化联谊会会长,从事郭氏又化研究几十年,有很多文章刊登于郭氏网上,并有专著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