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殖医学不能承受之重|院士的颠覆观

 志鹃 2016-09-26

导语:“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做魔法。”生殖医学以“造人”为己任,与魔法更接近,也有着更多的不可承受之重。


医学的发展已经可以将男女性别“互换”,将癌症变成慢性病,生孩子甚至不需要“亲力亲为”,提取点“原材料”给医生,医生就能还你一个健康的宝宝。这些科幻故事里的情节,正一点一点在我们身边上演。医学由巫术演变而来,却又逐渐向着“魔法”靠近。


人们对法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种执念使生活变得美好,但也让医学偏离常规。「治病救人」和满足人们的需求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差距?生殖医生的功与过又如何衡量?

真实故事4则


功利生育的工具

狗血却真实的剧情:因为需要个孩子拴住男人,因为想生个儿子“母以子贵”,某明星借助人工受精,成功以小三上位。医生或许不知情,但却成了推波助澜帮手。


迫不及待的焦躁

年轻小夫妻试孕几个月不成功就吵着要做试管,还说这个月就要怀上。医生按规定诚恳的说,先监测,一年不避孕没怀上,再来看,迎来的却是没好气的批判和指责,医生是该满足患者,过度医疗就过度医疗,还是该按规矩来?


推卸责任的保障

少女流产,不注意不听妇科医生劝告,经期同房感染炎症,父母责骂,少女反倒说,“大不了,我以后就去做试管”。生殖医生居然莫名地扮演了“白脸”的角色。


最后一根稻草

女性不再像从前一样,愿意在合适的年龄生育,部分因为有辅助生殖技术做保障;有钱的女性,选择冻卵,因为生殖医生技能高超;多囊女性,不积极控制体重,因为最后的最后还可以去做IVF。辅助生殖技术就像最后一根可靠的稻草,放任着人们的任性和不合理要求。结局,很可能不遂人愿。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无论是怀孕的急切心理,还是对孩子性别和特征的功利化追求,归根到底无非是人们认定,昌盛发达的生殖医学已经可以而且应该为自己代劳一切了。而恰恰不是这样。如果一个女性的内在心智模式还不够成熟,碰到一切的问题都只会抱怨外在环境,在家抱怨老公,指责父母,在外埋怨命运,过分的依赖医生和药物,从不审视自己的内在,如何成为一个可以孕育生命的母亲,如何来承载一个新生命的交托。而医生,如果只知治病,不知救人,那只能停留在治病的阶段,而病却越治越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院士的颠覆观点




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将现在中国医疗所出的问题,归结为医生正在承受不能承受之重。韩院士提到,我国100个4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后,只有4至5个人受益,还要忍受着药物副作用和服药的经济负担。美国一项涉及7.6万例病人的研究:55岁至74岁的男性,一半人每年做一次前列腺癌的筛查,一半人不做,通过筛查,确实发现了更多的病人,但是13年以后,检查和不检查的两组人,死于前列腺癌的没有任何差别。

 

这些结果不仅支持了韩启德的“个人观点”,而且更指向一个问题:医学到底能帮助我们到哪里?韩院士的结论是:只有8%。

这个8%的帮助,看上去是悲观的,但健康美好的希望真的遥不可及吗?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院士,在几十年对抗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看到了一种医疗智慧——最简单的方法就在身边。医疗对人的健康作用十分有限,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保障来决定的。医疗在发展,但医疗对健康的干预更多的应该集中在疾病预防和改善体质上,即回归到平和的心态,科学的饮食和运动以及积极有能量的身心状态。 

 

医患纠纷,伤医事件,永远不够用的医疗资源……都是重压之下的变形产物:“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医学不是魔法,为什么治疗达不到预期?为什么还有误诊误治?为什么不能使病人起死回生?凡此种种对医学乃至医生的错误期待,在增加了对病患自身过度诊疗的同时,也是医患纠纷,伤医甚至杀医悲剧的深层根源。


理解生命,放弃依赖



虽然生殖医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能操作越来越多的微观世界。有时生殖医生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在显微镜下挑选着哪一个细胞可以发展成人。但是仍然有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什么各项检查都没有问题,但就是怀不上;为什么有些医生都觉得没可能生育的,居然怀上了双胞胎;为什么有人做了一次人流,就再与孩子无缘;而有些人不停刷新着人流次数的记录,却一直受到送子观音的眷顾?患者在抱怨,质疑,医生却无法从医学的角度给患者满意的答复。医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科学却不能完全复制实验的学科。求而不得,舍而不能,面对如此纠结的患者,医生要如何提供帮助?


我们提倡把生殖备孕当做一场迎接生命的修行,当做自身身心提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医生只是帮助者,归根结底是患者自身能量状态提升,吸引宝宝到来。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一次次地刷新着对我们惯常认知的以牛顿物理学为代表的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当人类承认科学认知的局限性,正是登上人类更高意识层级的大门之时。


爱丁推出了许多线上课程,让患者不只依靠医生,依赖药物,更多的是自己积极参与到辅助治疗过程中,提升身心能量。运动健身课,多囊减脂营更会有类似效果,这个效果不只是来自运动本身,还有在运动过程中人们救赎自己健康时的放松和自信。当患者能分担医学和生殖医生不能承受之重时,无疑是到达了对自身和生殖医生的双赢局面。


我们并不想宣扬任何宗教,但宗教的核心其实无非是要完成对自己心灵的内在救赎,这种救赎是可以掌握在每个人手中的,松开了对外在的功利追求,摆脱掉对医学的绝对依靠,更多地理解并借助生命自身的规律和力量,这也许才是现在人最该有的生命宗教吧。而医生,若能指引患者走向正确之路,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理念,通过“看病”,使其内心注入力量,才能更好地践行「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愿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