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店的风景不是美与不美的问题,而是因为特别和有意思

 真友书屋 2016-09-26


钟芳玲 ,作家、书业顾问。 一个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与写书为工作和志趣的女书人。著有“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被媒体喻为“书店达人”、“书店大使”、“书店守护者”。 

 

我是书店爱好者,后来成为长期的观察者和经营者。我写了三本书,走访了几千家书店,因此看到了许多书店的风景。我不想再讲一些复合型的书店,因为诚品书店在台湾造成新的形态,将书店和很多的生活方式和美学结合起来,这样的概念,在大陆现在也是非常多。这次分享的一些书店,我认为不是美与不美的问题,而是因为特别和有意思。它们也许有想法,也许是跟台湾,或其他地方不一样。

 

实体书店不曾消失


从八十年代末期起,由于喜欢书和书店,我开始观察。那时台湾的书店形态有限,狭长的空间,摆满了书,没有位置和咖啡桌,一直到我上大学才有金石堂。当时对书店的认识是浅薄的,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我去了美国,发现当地一个很重要的趋势:除了有多种类型的书店外,超级连锁书店不断兴起,它们空间大、书种多、开业时间长,加上活动多。相反,小书店则营业时间短、图书少,更不要说咖啡座。

 


我从美国书商协会会员统计中获得数据,除却有些资料不齐全,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1995年,亚马逊刚刚成立,美国书商协会的会员是5500个,营业点是7000个,有些书店有连锁店。到1998年,只剩下3300家,三年之内少掉了2200家,2001年,亚马逊开始获利,书店减至2794家,江河日下,到2009年,只剩1401家。跟1995年相比,相差了非常多。但2009年至2011年有所回升,不可否认,这是很重要的。

 

2011年,实体书店的龙头之一Borders书店结束营业。无论是独立小书店还是连锁小书店,都一波又一波地消失,连美国最早的旗舰店都面临关闭。只有关店的消息,没有开店的消息,民众因此恐惧了。我们曾经习惯书店的存在,无论买不买,它们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没有书店的城市,是非常令人恐慌的。

 

结果,在书店接连消失后,反而有一批人想要开书店了。他们有资本、有理想,而且清楚如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存在,他们不想所在的城市没有书店。我住的旧金山在2007年左右,都有一些小书店继续开业了。

 

书店具有的独特精神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我们要对书店有希望,还要有期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实体书店不会完全消失,我们来看一下现在存在的书店,有的经历了超级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至今还存在的,包括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开始于1919年,有一位美国的女性毕奇在巴黎开了英文书店,因为找不到英文书。当时有名和没有名的作家,例如海明威等等都在她的书店厮混。她的书店不仅卖书,也提供书籍租赁服务,因此有非常好的客户关系。

 


莎士比亚书店为什么这么有名,因为它不仅仅是书店,也是一个出版者。它所出版的最有名的文学书是《尤利西斯》。这本书曾经在英国和美国都是禁书,没有人敢出版,只有巴黎的莎士比亚没有被查禁。

 

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并非原来的美国女性所开,而是另外一名男士,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所开的,乔治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享年98岁,现由其女儿掌管书店。他希望书店是文人聚集的地方,鼓励文学和创造,因此将自己的书店在1964年改名成为莎士比亚书店,也就是现在所熟知的。这个人的个性很怪异。很多独立的年轻人,没有经济基础的人,可以在莎士比亚住,因为有十几张床,很多的人到这个书店住。很多人知道《爱在日落巴黎》《冲上云霄》等电影,都是以莎士比亚书店为背景。

 


1953年,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成立,如果英美排名的话,前两位的就是城市之光书店,由诗人和画家劳伦斯·佛林格堤(LawrenceFerlighhetti)创办。他跟乔治是同学,两个人都留学巴黎,在巴黎的时候就认识了。乔治在河左岸经营了书店,当时文学和思潮很多,劳伦斯回到旧金山就开了书店。他本身除了诗人之外,还是画家。

 

劳伦斯目前已经95岁左右了。城市之光书店有很多手写的画和海报,实际上都是老先生自己写的,比如有一句是,不要对陌生人冷淡,因为他们可能是乔装的天使。莎士比亚书店也有这样的话。这两家独立书店都有其独特的精神。

 


城市之光之所以有名,也跟早期的出版有关,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还是一个出版社,出版了很多诗集,卖一些别人不想卖的书,出版了一些别人不想出版的书。第一本是《敲打》。早期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敲打的那一群人就在旧金山,都在这里面厮混,跟劳伦斯是好朋友。

 

书店的位置正好在很陡峭斜坡,不正的,就是不走一般的“正路”,不是一般的世俗,就代表了这家书店的风格。

 


有一点需要强调,他曾经从军过,在二次大战时。他去过广岛,是第一批踏入日本境内的美军。他看到战争的残酷,因此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意识者,终生是强烈的反战独立者,并有很强的政治和社会的意识。


因为他个人的倾向,包括他的选书。真正的畅销书,包括曾经很有名的畅销书,他们是不卖的,他们希望进很多小型独立出版社的书籍。这个书店已经将这个店址买下来了,因此这个书店的未来不用特别担心。

 

独特的古董书店和慈善书店


西方有一大类的书店——古董书店,在东方少看得到的。伦敦“莎乐伦书店”就是专门卖古书的店,创立于1761年,有250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卖书,早期还做过装订。它还是英国闹区著名的地标,曾经在1881年被威尔斯王子指定为皇家御用书店。东方人去旅行的时候,看到高档的书店就害怕,实际上做古书的人非常喜欢爱书人去游览,有时候会赠送一杯奶茶,受伤的话,还可能会用上百年的急救箱。

 

美国与英国古书商协会会员统计,2000年到2004年,美国从472家下降到464家,英国则从222家增加到227家,实际上到2014年变动都不大,由于其独特性,没有受到网络和连锁店的影响。



国外有些书店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般的书店,而是慈善书店和书展,比如说英国牛津会的乐施会,还有美国的图书馆之友。图书馆之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图书馆的经费是非常紧的,最后靠基金会来筹款帮助。因此美国图书馆之友就是做善事的,他们想办法跟大众募捐一些书,而且利用义工做这件事情。图书馆就是办公室,大家在这里进行分类,甚至读者可以过来买书,最后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开了非常像样的书店,将书店和办公室分开了。

 

我们并不是赚很多钱,但我们过得很好


无论如何我都要介绍的就是“鲍德温书仓”,位于美国的费城,我们先看一下春夏秋冬的场景,而且是完全户外独栋的建筑,跟我们想象的在购物中心或者是商场里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二十年前跟现在这个景象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如果拿二十年的照片来看,上面有一只跟现在同种的狗,还有猫和大火炉,还有主人“鲍德”,他是第二代的主人,之前他的父亲买下这个地方,变成二手的书仓,他现在经营这家书店。

 

它不仅仅在室内买书,也鼓励大家到这里,享受这个地方。很多人在这个地方结婚,但不是这里美丽,是因为人,因为他们对这个书店有情感。



鲍德温书仓大概有80年的历史。我去过几次,每一次去几乎都是一个礼拜或者是十天,在这里观察,我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有些人从小的时候就去,还有男女的朋友一起过去、三代同堂一起去的。这些人想到这里,因为他们小时候,父母带他们的这个书仓,他们的父母也被自己的父母带去这个书仓,对她有深厚的情感。


跟一般书店不同,这里有老的员工。这是一个书店的形态。我去过几千家店,他们可以提供的东西,或者是在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其实也不太一样,但是共通的内容是,书店提供的就是真、善、美,和乐。真大家都知道就是求得知识,善很重要的,可以从书中有启发,对道德的意识有所考虑。正如鲍德温书仓一样,书籍可以带给我们很美的看法,提升审美的品位,包括方所这样的场合,类似于诚品早期的设计,不仅仅是将书籍摆出来,而是通过书籍和这样的环境,给读者真善美乐的感受。



二三十年前,没有网络,电视的节目非常的少,电影也很少,书本就是我们的真善美乐。当时大家必须要到实体书店购买书,从而获得“乐”,包括娱乐和快乐。现在有了这么多媒体,真善美乐的来源不再只是实体书店或者是实体书本身了,我们对书有特殊的情节,永远希望这个世界存在一些书籍。这已经不是对书本身有期许,还有对书店这样的空间的期许。


我要强调的是,现在有很多大规模书店,他们也许有自己的思考层次,或鉴赏能力很高,但并不见得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开书店,小型书店、个性书店也有其价值。这个世界必须要有多元性存在,才是比较可爱的。

 

我对鲍德温书仓一访再访,并非因为它不断地改变,而是它维持了自己的历史。鲍德温曾说,当我们求新求快时,我们的未来建立在我们的过去。

 

他还说过,我非常的感动:我们并不是赚很多的钱,但是我们过得挺好,这是一种生活形态,我们因为生活形态而做事。书业这一行并非为了赚钱,而是维持生计以及拥有美好的日子,我们过得相当精彩。我希望我们的书业人员都可以这样讲,我不悲壮,我很快乐。

来源:方所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