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名著你都嫌三观不正,外国孩子却要读失乐园

 昵称179287 2016-09-26

今天,北大学者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文称,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相关新闻戳这里 小编总结了一下,简单粗暴的说,秦老师认为四大名著对孩子来说含有诸多暴力、色情、欺诈及消极遁世内容,一言不合就动手,性启蒙方式不当,或尔虞我诈,或四大皆空,总之,三观不正,小孩子难以早早感知到作品的文学魅力,反而可能受到不利成长的影响。

然而网友们很多并不买账,纷纷表示“中华文化传承就靠经典名著”“小时候读几遍,长大了再读,体会是不同的!”

小编小时候也是抱着四大名著连环画啃过几遍,记得自己饶有兴致,觉得精彩极了,主要喜欢看故事,也没觉得受什么不良影响啊。所以小编就想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看看优秀的“儿童读物”应该长啥样。

既然国内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现有儿童经典名著都被否定了,就看看国外什么情况吧。一搜吓一跳。说起国外儿童文学,首先想起的自然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啦。格林童话的原著可不是我们能看到的翻译过来的那部分那么简单,其中许多故事由格林兄弟搜集的中古民间故事转化而来,也是很血腥的,充满了战争、杀戮、欺骗、遗弃儿童等情节。比如《糖果屋》里的汉泽尔与格莱特被继母遗弃,差点被森林里的巫婆煮了吃;又比如《小红帽》,其中的少女遇上狼情节不只令人感到恐惧,其本身还是欧洲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隐喻,意味着少女受到的欺骗诱惑,失去了童贞。

插播一句,不过之前流传的更为猎奇的格林童话原版,实际上是日本的桐生操1998年出版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那是桐生操在根据对野史的猜想以及自己的分析,重新撰写出更为暗黑的新故事,并非“原版”。安徒生童话要美好一些,所以也被认为是专门的“文人童话”的起源,不过《海的女儿》小美人鱼还是化为泡沫消失了,而且她不消失的代价是亲手杀人,连安徒生自己都觉得这过于残忍,后来改为小美人鱼成了“上帝的女儿”。这么看,所有儿童文学都并非完全摒弃灰暗元素,只描述光明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光明美好,只存在于幻想中啊,如果说《红楼梦》会让孩子过早领略到世界的残酷,《卖火柴的小女孩》则来得更为直白。

而其他国家教育机构给孩子们推荐的书可比四大名著重口味。《一千零一夜》的原版充满直白的暴力情色描写,就连美化版也保留下来讲的故事不好听就被杀的情节,可这本书却因其丰富驳杂、叙事魅力入选了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同在这个书目中的还有《伊利亚特》《坎特伯雷故事集》(又名《十日谈》)《哈姆雷特》《红字》甚至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

按照保护孩子、净化心灵的标准,这些作品个个存在阴暗、奸诈、性元素。《伊利亚特》里最有名的特洛伊之战,有不少残酷的杀戮,木马攻城也是以计策胜出、不讲规则,《三国演义》与之相比也没有老谋深算更多;《十日谈》里,“涉及男女的事情太多”,作者薄伽丘因为读者普遍反映“你太污”,自己都不得不在最后的跋文中自白一番:一般人整天都这么说着,为什么偏不许我这么写呢;《哈姆雷特》并不只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本书被书目定义为“阴沉可怕的悲剧”,每个人物都都有内心黑暗面,叔父毒杀兄长夺位,主人公自己被膨胀的复仇折磨,其他宫廷成员随波逐流,人性堕落;《红字》整个围绕一桩“通奸罪案”展开,描述了一段三角恋情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但书目将则重点放在了主人公的抗争与追求上,将它描述为“民主与自由的颂歌”;《失乐园》同样围绕婚外情展开,主人公最后更是双双自杀,但作为“爱情和婚姻的时代镜像”,教育机构把它列入书目更是毫不忌讳。怎么样?这些作品是不是看上去一点都不适合家长急欲保护的孩子、“太成人了”?

《十日谈》电影剧照

可小编真心觉得,无论四大名著还是上面罗列的这些作品,都是很好的阅读对象,关键在于“如何读”。指望孩子自己在一边看书,然后自然成长为博学睿智、道德高尚的人是不现实的,是偷懒,家长需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生活里,讲解、引导和讨论一样都不能少。与那些灰暗元素相比,上述书中具有启迪意义的情节更多,所以它们才会一次又一次被选择,自然流传下来。无论基于情节复杂还是语言晦涩否定它们,都是因噎废食。

不过,有关孩子到底应该看什么书,现代人的确普遍认为,就应该看“儿童文学”。而儿童文学其实并没有标准而明确的定义,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南希·安德森笼统的称之为“为儿童写的所有书”,对了,她还把漫画给排除掉了。秦春华老师在文章里提到“四大名著”被认可的历史并不长,实际上,儿童文学的历史也不长。严格意义来说,儿童文学是个西方概念,18世纪才真正诞生,这有赖于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发展出了“童年”这一概念。

童话出现之初都是“黑童话”。中世纪的欧洲,孩子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完全是小大人,从小就看到很多醉酒丑态、游手好闲的人、街头打斗等,他们或许还常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双手沾满鲜血,在厨房里开膛破肚,好准备一顿晚餐。中世纪,大多数平民孩童是无法受到良好教育的;资本主义初期,不到十岁的孩子就开始做童工了,并没有人把孩子专门从社会上隔离、保护起来,那么更不会有专门为孩子准备的著作。儿童文学是伴随着“越来越有礼貌的”中产阶级的诞生而出现的,现在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最早出现在英格兰——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服务于儿童教育。现代童话出现,是在文明社会才会有的现象,所以,儿童文学兴起确实是更符合现代人的发展。

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样是复杂的。在西方广为接受的作品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有个怪异的工厂主,德普在同名电影中将他诠释的很到位;《风语河岸柳》里,有对美好友情的赞颂,也有对欺骗、狂热、“恨社会的人”的描绘;《指环王》《霍比特人》里,对欲望贪婪的描绘给人印象相当深刻。《绿野仙踪》《绿山墙的安妮》都充满社会不公平的隐喻,《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可谓诡谲,现代作品里的红心女王仍然一言不合就要砍人脑袋。不过小编最钦佩的是国内已出版的《夏洛的网》,除了刻画友情,它还在潜移默化中教孩子正视死亡。

人文教育的困境,如今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知识教育的世界性潮流,导致人文教育缺失。所以小编觉得,现在给孩子看的书绝不是太复杂,而是太简单了。可总有人认为能推荐给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和他们的实际年龄相比太超前,主张降低标准,强调轻松和趣味,小编绝不认同。小编觉得,这样的人儿啊,你们真是太看不起孩子了,过度保护实为伤害,请多点尊重和信任,难道你们真的觉得给孩子看喜洋洋灰太狼才好吗?永远不要轻视小孩子,许多自以为是的“儿童读物”,一心提供“光明正能量”,实际上说教成分过多,才真正忽略了年幼读者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绕不过去的,正是那些复杂多样、有美好也有灰暗的作品为人类建立起精神基础,指望孩子通过简单低幼的故事树立良好三观、一直过着“阳光健康的生活”才是虚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