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英美文学专业出身,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开始翻译是很偶然的。最开始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自己翻译爱默生、梭罗等等,现在看来我做的这些东西没有多大价值。但翻译是很好的学习外文的方式,也可以锻炼自己的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是检验自己水平的很好法宝。 我第一次从事翻译工作并且得到报酬是在大三的时候,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一本叫做《闪电战》的杂志。《闪电战》这本杂志目前好像已经不存在了。我因为对纳粹德国历史感兴趣,从初中开始读这本杂志,后来决定试一试。他们对我的翻译比较认可,所以从大三开始,我就做了大量翻译工作,有很多练笔的机会。翻译有点像竞技体育,是需要维持一个训练度和熟练度的,如果搁置了一段时间就可能手生了。在我起步的阶段,给《闪电战》做的翻译对我帮助很大,让我能够进步和提高。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当然后来,为大家所熟悉,是从翻译《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开始。
其实没有什么准则。如果硬要说有,那就让自己从读者的视角来看。 我不敢说自己是多么优秀的译者或作者,但敢于说自己是不错的读者。我对自己翻译的要求是:我自己作为读者,会愿意读得下去。也就是拿自己作标尺来衡量。 相比老一代翻译家,今天的青年翻译家的优势实在太多太强了。这是时代和技术进步赋予青年人的。工作条件上,无疑有很大的改观。电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电脑上查字典肯定比搬着笨重的纸质词典要方便吧。打字肯定比手写誊稿要快捷方便,也更容易修改。我们今天获取知识比以往要方便很多。只要你有足够的基础,足够耐心,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容易搞清楚的。何况我们站在前人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 我们不能贬低前辈的努力,但我要说,我们今天做得比他们好,这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事实上我们做得比前辈好吗?也未必。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
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吧。我相信肯定有比我快的人。效率比我高,比我勤奋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说,台湾翻译家邓嘉宛笔耕不辍,翻译了托尔金的《魔戒》《精灵宝钻》等巨著,是我非常仰慕和敬佩的。 我其实没有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来翻译的习惯。都是见缝插针吧。
我不会追求自己的风格。首先,我是译者。 在翻译作品中译者应当有自己的风格吗?我看未必。 为什么需要翻译?翻译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因为有的读者不方便直接读原文。没有别的原因。翻译不是为了让译者表现什么、炫耀什么。唯一原因就是,译者有责任帮助不能读原文的读者。 所以我觉得译者唯一真正的责任,就是转达原作者的意思,帮助读者。在此之外,就是尽可能忠实、流畅、准确地转达。没了。 所以,我做的,也仅仅是尽可能忠实地表达,做到通顺。我自己觉得,自己的文字是非常平实简单的。 如果译者的个人风格太突出,会损害这个表达,那么就违背了翻译的初衷。比如,我特别反对在翻译当中过多使用译者自己特殊的方言、俚俗表达、网络语言和半文言。 当然,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好的历史读物?如果外观就很庸俗低劣,那基本上可以立刻排除了吧。除此之外,就是看有没有恰当的资料来源和索引。一本靠谱的历史著作,不会没有这两样东西的。另外,如果个人养成了比较好的读书习惯,会渐渐了解到,某个领域内哪些人比较靠谱。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如果满足了上述条件,我觉得好的历史读本还应当有比较好的可读性。所以,很多优秀的学术著作,并不是好的读本。
那是当然。不过,历史只是我的兴趣的一部分。我对世界文学和地理同样有着浓厚兴趣。
很巧,前几天与一位法国文学经纪人聊天,我吹嘘自己翻译了拉什迪和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她也说:“这两位的风格差别差别好大!拉什迪的语言极其复杂,层次极多;而罗斯简直可以说是极简主义的风格。” 我翻译了罗斯的《我们这一帮》(译林出版社,预计2017年推出),有偶然的因素。 但翻译拉什迪的《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是我很久以来一直想做的事情。 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Rushdie应当译作鲁西迪。不过中国大陆好像已经习惯了拉什迪,那就用拉什迪吧。 我不遗余力地宣讲,在我眼里,拉什迪是目前在世的英语小说家当中最优秀的一位。我这个选择可能比较个人化,但拉什迪绝对是非常有趣和有深度的一位作家。《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我非常喜爱,希望能早日与读者见面。 除了很明显的文字风格上的不同,我觉得不太容易把罗斯和拉什迪两人相比较。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家,都属于最顶尖的一级。但我个人远远更喜欢拉什迪。阅读拉什迪,对读者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果不是对东西方文学经典有很好的把握,读者恐怕不知道拉什迪的很多笑话的笑点在哪里,甚至不知道他刚刚讲了一个超级好笑的笑话。 拉什迪的作品当中有历史、神话、后殖民思考、诗意、深度、讽刺、对宗教的反思、哲学、幽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字游戏……包罗万象,洋洋洒洒,差不多什么都有。你还能要什么呢?古往今来有几个作家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呢?除了他,有谁能把死了的欧洲男性白人的文学经典、阿拉伯/伊斯兰传统和印度文化如此娴熟地玩弄于鼓掌之间呢?
第一个问题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提高效率、管理好时间呗。
第二个问题,我自己喜欢语言,所以愿意在上面花时间。不过英德法语的基础都是在大学期间打的。大学生嘛,时间多。现在可能没有这样的精力和时间了。从大一开始,德语是自学的,而且当时幸或不幸地用了一套全德文的课本,也没有讲解,完全靠自己硬啃。所以我不太懂德语语法,完全是靠观察、类比和推测来理解的,居然还算顺利。而且对一些语法现象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估计别人是不知道的。学语言其实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你说得对,我不是个纪律严明的人。。。虽然我努力告诉自己,应当做一个纪律严明的人,但往往做不到。而且我越来越觉得,纪律严明的人恐怕很难是好人。哈哈哈。
9. 陆老师能不能具体讲讲你翻译一本书的过程,就是互联网时代年轻译者做翻译的一些细节,给稿子补充点血肉哈。比如可以以翻译伊沙贝拉为例谈谈吗,如果可以再谈谈翻译小说的过程就更好了~多谢。比如说你拿到一本书先是通读全文,然后如何一步步翻译的,遇到困难如何解决这些细节~刚交稿后编辑建议再加一些血肉哈,麻烦啦~
我的翻译工作流程大约是这样的:拿到一本书之后,就马上开始了,一般不会先通读。这种做法到目前为止对我还是合适的,但也许其他人会觉得最好先读一遍书。 翻译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包括专名无法确定、遇到不懂的东西,或者对原文有疑问,就先留下来,用word软件标亮。等全书翻译完毕,第一稿出来之后,再集中精力处理遗留问题。
我的第一稿一定是千疮百孔,标满了黄色、红色的。一定会有大量拗口的长句、不妥的表达。当然我的第一稿出来的速度会很快。 然后就是处理问题,需要查资料等。这个工作,会花费不少时间。
问题全部解决之后,我会把稿子搁置一段时间(一周到几个月不等),冷却一段时间之后再来从头修改。这一次就是对技术性问题查漏补缺,主要是修改文字表达。尽量把长句子拆短,尽可能用少的字表达多的意思。
所以我翻译一本书的过程大约是三个阶段:完成粗糙的初稿、解决技术问题、修改文字。 这三个阶段所占的时间比例大约是40%、30%、30%。
一般第一稿翻译需要你多长时间呢 我: 取决于书的长度和难度。《伊莎贝拉》的话,一共花了9个月 : 查漏补缺解决问题你一般用啥工具呢 : 会跟出版社一些翻译前辈交流吗 我: 最好用的是英文维基百科、谷歌地图、《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这些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比较偏门的问题,我还会查德文、法文的维基百科。如果还没有,就是各种专业工具书,比如宗教方面的。然后可以查文科的学术数据库(大学生都知道的,如muse/jstor),谷歌搜索也有帮助。最后就是问人
比如,我翻译拉什迪的书,里面有许多印地语和乌尔都语,我就经常咨询一个印度朋友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豆瓣:陆大鹏Hans 微信公号:扫描下图, 或搜索: ldphans 点击“原文链接”,看陆大鹏的全部译作清单 |
|
来自: 木头1018 > 《学术 政论 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