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徽因:别丢掉(附赏析)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6-09-27

 

别丢掉

 

林徽因

 

写于1932年,刊1936315《大公报·文艺》。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赏析一

 

朱自清/新诗杂话·解诗

 

  今年上半年,有好些位先生讨论诗的传达问题。有些说诗应该明白清楚;有些说,诗有时候不能也不必像散文一样明白清楚;关于这问题,朱孟实先生《心理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大公报·文艺》)确是持平之论。但我所注意的是他们举过的传达的例子。诗的传达,和比喻及组织关系甚大。诗人的譬喻要新创,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因为就觉得不习惯,难懂了。其实大部分的诗,细心看几遍,也便可明白的。

  譬如灵雨先生在《自由评论》十六期所举林徽音女士《别丢掉》一诗(原诗见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天津《大公报》):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三行至七行是一个显喻,以“流水”的“轻轻”“叹息”比“热情”的“渺茫”;但诗里“渺茫”似乎形容词。下文说“月明”(明月),“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和往日两人同在时还是“一样”,只是你却不在了,这“月”,这些“灯火”,这些“星”,只“梦似的挂起”而已。你当时说过“我爱你”这一句话,虽没第三人听见,却有“黑夜”听见;你想“要回那一句话”,你可以“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但是“黑夜”肯了,“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你的话还是要不回的。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黑夜”可以听话,是一个隐喻。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那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梦似的挂起”本来指明月灯火和星,却插了“只有'人’不见”一语,也容易教读者看错了主词。但这一点技巧的运用,作者是应该有权利的。

 

 

 

 

 

赏析二

 

嵇景洋/《别丢掉》读后感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一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然而,在他们全部感情交往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的热情、直率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短暂一生的深刻影响。林徽因由于理性、个人经历及性格因素,在行为上努力进行淡化处理。使林徽因本人在与徐志摩的关系中成为示情的背景。一九三六年在上海的徐志摩,为赶时间听取林徽因在北京进行的建筑学报告而搭乘邮政飞机遇难。林徽因在极度的悲痛中怀念着这位能够以心相交的朋友,并将飞机残骸中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里做永恒的纪念。一九四零年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写下了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阅读《别丢掉》这首诗,终于让读者以直接的方式感受到林徽因对这一情感同徐志摩一样的珍视和执着!然而,全诗采用直述与象征相结合、新月诗派和现代诗派相统一的手法,通过创造一种情绪氛围来表达情感,含蓄蕴籍,诗意灵动又给读者切实把握内涵带来影响。本文将蕴籍灵动的寓意分三个层面进行解说,以期达到共赏的目的。

 

一、行文分析,把握线索

 

  本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内蕴丰富,表达曲折,手法多样、意象繁复。因此,透过含蓄蕴藉的文字把握贯穿其中的线索便成为正确、深入解读全诗的首要条件。诗的前七句写的是抒情主人公自己“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是自我劝谕和提示。作为以心相交的朋友,林徽因同徐志摩的交往中,一定有许多激发他们热情、给他们留下难忘印象的经历,从这首诗整体基调上看“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应指他们的初恋,这是他们友情的发端,投入情感最大,因而也最值得珍视。所以,那“热情”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了,但它不但没有消逝,反而“流水似的”在悄无声息中扩展着,在“幽冷的山泉底”有它的留痕,“在黑夜”里有它的踪影,“在松林”有它的声息。然而,它毕竟是不可重复的过去。于是这些存在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只能是“叹息似的渺茫”,这也正是诗人在一开始就劝谕提醒自己“别丢掉”的原因,第八句:“你仍要保持那真”中的“你”是主人公情感的倾诉对象徐志摩。本诗的纪念对象是人徐志摩,同时“真”也是徐志摩最鲜明的性格,接下来几句写徐志摩去世后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明月依旧、隔山灯火依旧、满天的星星依旧,但由于物是人非那一如既往存在着的景物也如梦幻般地失去了现实的本真。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表达了徐志摩去世后抒情主人公那种寂寞而无所寄托的情感。最后几句:“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是说:如果你要向黑夜要回初恋时那句刻骨铭心的话,既便是黑夜答应了,山谷留下的回音却依然不会消失。鲜明体现了生者对于死者至死不渝的爱恋和怀念。通过行文分析,我们看到作为怀人作品,本诗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别丢掉 这把过往的热情”是直接述情,也是诗歌情感线索的发端,接下来的五句是通过著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来扩展和丰富所述情感的内涵,“你仍要保存着那真”又是直接述情,是沿着情感线索发端之后进一步发展和转换,由抒情主人公劝谕提醒自己,进而劝谕情感倾诉的对象,而其中又有一个小小的转折,景物依旧,人却不复存在了,因而劝谕的结果只能是“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是直述情感中的假设,是情感线索由发端到发展而进入高潮:即使你想丢掉它也不可能。这样诗歌线索清楚了,感情脉络便显露出来,阅读的第一层面也就完成了。

 

二、意象解剖,理解内蕴

 

  通过贯穿于诗歌的线索,把握抒情脉络只是理解作品的一个基本层面,对于《别丢掉》这首诗,还必须对其中的意象进行研读和分解,才能体会深层次的丰富意蕴。概括地说,《别丢掉》感情线索所连缀的是一个个含蓄蕴藉的意象,是怀人之“意”与自然之“象”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多种形式的强调与开发。从“流水似的”对已过去却不能忘怀的情感的形象述说到“叹息似的渺茫”——自己感慨和无耐通过创造情绪氛围的抒发,从“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情感化景物的叙写到“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留着有那回音”一种情感过程故事化的叙述,整个诗作充满着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意象,甚至多数句子本身就是一个个含意幽深的意象,如“幽冷的山泉底”本身是一种物象或景致,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情感,是由生死离别所造成的孤独无助以至于心灰意冷,“黑夜”同样也抒发一种沉重灰暗的心境,“松林”则暗示了平静中不时泛起的感情动荡,又如“一样是隔山灯火”这句话,在整首诗中是以前后对比来映衬物是人非给抒情主人公带来情感上的伤痛。而“隔山灯火”本身又是一个独立的意象,这个“象”所表达的“意”是那过去了的可望不可及的情感经历给人诱惑的同时更给人以伤害。由此情感的表达通过意象进入更为幽深的心理世界。

  由于情感的表达与文学手段充分运用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诗的广阔空间,使得有限的文字负载了更为丰富、深广的情感内涵,也使这种怀人的情感,超越了一般怀人作品那种外在的沉重而成为不乏深刻的诗意情感。

 

三、对照比较,澄清疑义

 

  第二层面解决之后,对于作品的阅读已经基本完成,然而由于对,《别丢掉》这首诗,不同读者对其表达手法认识上有分歧,所以澄清这一分歧便成为阅读的第三个层面。

  有读者认为,全诗涉及了两个人物;抒情主人公和“你”,两者虽然以抒情主人公为主体,但“你”也有主动参与,如“你向黑夜要回”,因而隐含一种对话的意味,或称为“潜对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别丢掉》是以心理独白作为内容和构造形式的双重因素出现在诗中的。诗中“你”的处境、“你”的地位、“你”的愿望,都是抒情主人公独白中的情形,怀念对象“你”完全是被动接受情感倾诉的,他也不可能进行主动的回应,“你向黑夜要回”一句是抒情主人公想象中的推测情景,并未改变“你”的无法做出反应的存在状态。诗的前七句直接写“这把过往的热情”在抒情主人公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迹,由于这段情感贯注了她的整个生命过程,因而在她眼里,客观世界中的一切都有那段情感留下的深刻的印痕,正面表达这种情感在她心理产生的影响之广,又侧面描写这种情感对心理产生影响之深——“叹息似的渺茫”,时过景迁之后难以割舍又无以为续,使诗人无所是从,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矛盾而无所寄托的情感极度的珍视。下一句“你仍要保持那真”在诗中第一次出现“你”,但这里没有对话的意味,而是诗人通过心理独白所产出的期望。“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只是人不见”,前面说“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 在松林”都留下了“这一把过往热情”的痕迹。这三句是说,那些寄寓着情感的景物还是如从前一样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作为感情主体的人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对那段难忘的感情,对那倾注感情对象的真诚美好回忆,只能“梦似的挂起”这一段虽然出现了“你”但内容上仍然是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感受,形式上也仍然是心理独白,“你”不过是为心理独白拓展出一个新的空间。

  最后五句则是通过心理独白进行假设,假设“你”没有保持那“真”而是要收回那段情感,其结果如何呢?“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这里的假设及对假设的推理依然是心理独白的内容,两次提到的“你”,不过是作者对心理独白假设与否定过程述说的称谓。

  所以从全诗表达方式看,是以心理独白为主体构筑意象抒发情感的。虽然出现了两种称谓,但“你”的意义只在拓展心理独白的内容范畴,增加诗的意象层次而已。

  通过上述解说,我们认为阅读一篇意象复杂,情感含蓄的作品,一定要理清线索,抓住重点,分步进行。这是清楚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寓意,把握作品的技巧的必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对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