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十大名穴】 鄧氏祖墳 【仙人大座】(駱法丹師傅)

 mkt11 2016-09-27
這一個【仙人大座】穴墓,所葬的主人就是我的偶像鄧符協。當年他入粵之前點了四大龍穴,數到最勵害的,反而不是自己用的【仙人大座】。做風水,懂風水的,大都希望有朝一日能令自己飛黃騰達,成功為自己所做的而感快慰。
當年鄧符協就先後把自己太祖父葬於【玉女拜堂】,再把祖父葬於【金鐘覆火】,另再把父親大人葬於【半月照潭】。可想而知,他的心思希望藉此令他或子女能受福蔭而帶旺本身。不過陰宅福福蔭之事,往往都要等上數年甚至數十年以上才能見效,越是大龍大局的,都不是能夠輕易受氣提運。因此,他就以【仙人大座】的穴位,先為自己種了生基。



【種生基】之說是出於鄧氏家族事件簿入面的記載。鄧符協仙遊都差不多一千年了,而最早關於【種生基】的記載,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對於風水學者來說,點了穴位不用的確是很浪費,要賣或贈於有緣人或有需要的人是比較難的。所以大部份的地師都會用作以【種生基】來納福納氣,待自己死後再葬於此穴,能夠得以繼續福蔭後人。


【仙人大座】位處丫髻山的左面山腰之處,穴位所結之處正正座落於山的中腰位置稱為【肚臍穴】(如穴於結山頂則為【囟門穴】,結穴山腳稱為【下陰穴】,【玉女拜堂】就是結於下陰),由於穴位左右兩邊的山勢像一位仙人座於椅上,故名「大座」。另外風水學上此穴因遙對象徵一座「掛榜山」的雞公嶺(圭角山),故主發文人。



要行上【仙人大座】說易不易,難亦不算太難,但凡過了重九,於山下都必有明顯的小路而上的,如果是到了夏天,除了識途老馬,否則路就不易找了。不過由2011年開始,鄧氏家族出資興建了一條新路上山,現在上山一年365日都輕鬆很多了。。。。


【仙人大座】的父母山是丫髻山,此山分出數脈,其中右方一脈落到了山腰結了【玉女拜堂】,另外左中右三脈於山肚中結穴,結穴的位置不高不低,為【肚臍穴】。

從2011年從修之前,墓的正中很明顯可以看見了有一部份的棺向外而露的,此葬法是一淺葬的法門,因為來龍氣緩而至,如果是深葬八尺,恐怕氣會隨面而過而不能收氣。所以當時他們就採用了【吐葬法】,以山腰橫向入穴,把棺橫吐而入,再以土泥包裹蓋上。以往千奇百怪的葬法隨處都是,都是因應不同穴位而用之,現時代已改變了,很多風水真訣都已失傳,所以即使有些師傅懂得用反而主家人就是覺得' 騎呢'而未被用上,當然另外就是香港能夠做土葬的機會少之有少,即使能夠找到好的穴位,亦不能土葬矣,可惜,可恨。。。


幾百年前,元朗出名是水田多,四處都是以種水稻為生,元朗絲苗你們小時候總聽過吧,很出名的。所以當年【仙人大座】對外的明堂是一片廣大而濕潤的水稻田,另外再加上生生不息的河流水溝,是非常美麗的。當然現今一看,就看到時代已經不同,以前的水稻田,現今已經變成了工業區,一支又一支的煙囪頂住,使我感到有少少破局的感覺。當年鄧符協也是從水口山入首,於丫髻山的前面有幾個小羅星,右面白虎方的羅星就是豬黃嶺,左面青龍方的羅星就是吳屋村的小金星,前方明堂的羅星就是工業邨之前被剷平的小山丘,分別在左、右以及前方三個案星(羅星)關鎖住明堂形成了一個關鎖格局,今氣聚於大明堂,想不發都難了。


於【錦田鄧氏師儉堂】的【鄧氏祖墓圖記】入面的【丫髻山二穴祖墓圖序】提到穴位的風水來龍去脈:
丫髻山二穴墓自梧桐山起祖,正幹前去結東莞城,北幹逆去惠州府城,其南幹就近起小梧桐,自小梧桐山迤邐而前至犁壁仔,火星重疊,展開大帳,自擘枝柯,遮蔽海洋,將近大埗頭,奔騰委宛,頓跌而下,過圍頭起剃刀屻,跌斷起觀音山,繼而突起大帽山為少祖,左右分枝迴抱,肯後右一枝從城門凹過去起尖山肚,左一枝從淺灣至狐狸峽過去起虎頭山馬鞍山一帶,兩重護托極其週密,而祖山力量於此見矣。從阿公凹跌斷北峽極貴,由是幹龍行止皆轉內地,外海皆有山以為藩蔽,此後重重度峽,不及詳述,直至洪水卸下平洋,穿田渡峽,左右分枝,以為輔衛,正龍起伏頓跌,或開天池,或龍身自出侍從,自衙前逶迤而上,如生龍活蛇,聳起丫髻成誥軸開花。右角結始祖漢敝公地,本主太陰金星窩中突穴,妝臺為案,觀音山特朝,吁玉女拜堂形。內局右水倒左,下關緊閉前逆水大帽山之水,扦辛山乙向。左角下結四世祖符協公地呼仙人大座形,臍上穴扞寅甲向,此幹龍盡結也,左砂逆水為倒地笏,獅象掛列為門戶,正對橫山腳玉琴為案,少祖之水一字橫過穴前,太祖之水逆來會合。符協公得此二地,即能自卜厥孫必將甥舘於帝室云。



【仙人大座】的碑文:(之前是刻於碑上,因碑面已經風化多時,所以從新立碑於旁)
四世祖考宋進士陽春縣令承務郎符協鄧公、宋勃封妥入廖、胡氏之墓。
公諱符,字符協,迺處士諱旭公之子、承務郎漢敝公曾孫也,登宋崇寧二年進士,官陽春令署南郡体階承務郎。公性好士,置田以資四方力來學者。生二子曰陽曰布,陽生一子珪,珪生二子元英元禧:布生一子瑞,瑞生三子元禎元亮元和,始分為五大房。子孫繁盛,分處於東新二縣,數千餘人。公與安人合葬於新安土名丫髻山仙人大座寅甲向之原。自宋元明至皇清甲戌歲六百餘年,所矣世承福蔭,科甲代不乏人。公之封塋允稱福地,然歷世化久遠,墓貌改舊,玆闔族子姓,鳩工維新,乃於甲戌八月初七壬寅日興工重修,立碑永垂不朽。
康熙三十三年歲次甲戌八月初七穀日五大房子為立



鄧符協入粵後的數百年,子孫都忙於建基立業,當時的確是沉靜了好一段日子。鄧氏入住岑田(錦田)後,人丁大旺,家家戶戶安居樂業,後又加上當時宋、元、明朝的交替,所以對於祖上留下來的祖宗山墳就漸漸忘記了。。。五百年後,鄧符協這座【仙人大座】墓穴,已經被後人忘記得一干二淨,變了座沒人打理的荒墳。及後於明嘉靖四十五年時間,當年遠居他方的元朗鄧氏第十三世孫鄧蒸便差遣兒子鄧靈範遠道從內地走入元朗祭祖去。當年鄧靈範回到祖堂找了鄧元輝就一同上山找開山老祖那兩個祖墳山處,他們走向丫髻山,先找到了第一世祖的【玉女拜堂】,再幾經艱辛,才能於草叢中找到破爛的【仙人大座】。見這情況,鄧靈範當堂就跪於墳前哭了出來,及後回家告知老父,就連同老父一起,帶備工具再上山修墳去。由於當年鄧蒸父子並不是富戶,而錦田鄧氏對於修墳之事亦不見踴躍,所以父子二人就於墳旁搭了屋子,擇了吉日就動工修墳,一修就修了三年。完成之日,鄧蒸更另立了碑文,指子孫荒廢祖宗之墓,是子孫之罪,深感不考,希望後人不要重蹈覆轍。
不過百多年後【仙人大座】又再度被荒廢,及後於清朝年間始有鄧氏後人重修。


左面青龍方的拱衛


右面白虎方的砂手


左前方的一座新建火形的化寶爐


墓上的官帽以及正前方明堂的工業區。

後記 : 以上的相片拍攝於2011年重陽節後【仙人大座】重修後的新墓相

以上如有錯誤莫怪,歡迎提點。 駱法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