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平和说历史】宋代阵图是个什么鬼东西?

 静雅轩345 2016-09-27
引子


前几天,我带着学生读南宋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时候,跟孩子们说起宋代阵图的话题。不过课上,我没说过瘾,我答应大家,我会写一篇关于宋代阵图历史的文字,谨以此文,送给跟我一样上课没过瘾的同学们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上提到阵图,是书中介绍宗泽授岳飞阵图那段记载。其实原文曰:
泽大奇先臣,谓之曰:“尔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因授以阵图,先臣一见即置之。后复问先臣,先臣曰:“留守所赐阵图,飞熟观之,乃定局耳。古今异宜,夷险异地,岂可按一定之图?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虏遇,何暇整阵哉?况飞今日以裨将听命麾下,掌兵不多,使阵一定,虏人得窥虚实,铁骑四蹂,无遗类矣。” 
泽曰:“如尔所言,阵法不足用耶?” 
先臣曰:“阵而后战,兵之常法,然势有不可拘者,且运用之妙,存于一心。留守第思之。” 
泽默然良久曰:“尔言是也。”

首先,我想告诉各位的是,阵图这样东西,从先秦开始就在军事中广为运用,并未有固定的好坏之说,无非是看使用时的因地制宜,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冷兵器时代作战,列阵是必须的。既然如此,则列阵用兵之法当然古来有之并不奇怪。然而北宋却又是古代阵图历史中的特殊时期,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从宋太宗时代说起。



宋太宗烛影斧声后即皇帝位,其皇位来源的不正统、不合法,当然在他的心中有不小的阴影。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意欲挟灭亡北汉之威,挥师收复幽燕,惨败。在狼狈撤军之时,有部分武将试图拥立宋太祖之子夺取皇位一事对他影响极大。武将之权如何控制,武将的威势如何防范,这是宋太宗必须考虑的。更何况,在距离后周灭亡时间并不算远的宋太宗时代,制约武将,以确保皇权也确实是他所不能回避的棘手问题。
(下为宋太宗像)

与自己的兄长宋太祖所不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高级武将的兵权,而他却提拔和重用了不少中级武将,使之能够独当一面,并成为宋廷日后对北方辽国和南方割据政权作战的主要负责人。宋太祖时代对武将的制约,体现在战略上,而不是战术上。宋太宗强调“将从中御”,完全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丢弃。将领出征,宋太宗安排监军对武将予以监视。宋史中的“监军”和“走马承受公事”一类的官职,基本都是宋太宗监视武将,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产物。


此外,宋太宗以阵图颁发将领,要求将领依据阵图行军作战,这实际上也是宋太宗对武将制约的政策体现。宋太宗曾有这么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这段话出自《宋史 李处耘传》。宋太宗任用武将的标准并非敢战勇武,而是听话。不过这话记录在李处耘传中还真有点讽刺,李处耘算得宋初名将,至于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打得辽国咬牙切齿的李继隆,正是李处耘的儿子。当然,满城会战时,李继隆没有尊照天子阵图行事而最终获得全胜的历史,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后文,我也会对满城会战做一介绍。


宋史中对于宋太宗阵图名作,平戎万全阵图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五月。这一年是宋太宗二次伐辽失败的一年,宋廷对辽的战略也逐渐由战略进攻,转变成战略防御。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宋辽战争中,宋人一直居于被动局面。


宋太宗御制的平戎万全阵图出现在这个时候,除了有宋太宗对武将“将从中御”策略的考量,还有宋廷面对居于进攻一方的辽国所采取守势的迫不得已。这套阵图被记录在北宋官修的武学书籍《武经总要》中。平戎万全阵是太宗一朝军事阵法中最重要的阵法。只不过,就目前的史料记载来看,这套阵法,基本没法在实战中使用。我们姑且不谈这套阵法怎么操作,就其人数高达14万人,分布大阵五处的情况,就很难在两军交战中现实使用。除非战场是预设的,双方如先周时代,约兵会战。而宋人还必须在会战前,事先选定适合14万人布阵的大空地才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这套阵图中,宋人骑兵只属于配合支援力量,与辽军骑兵来去如风的作战力量完全不可等量齐观。宋人甚至在大阵中出现战车。当然,这种战车完全不是进攻之用,只是在旷野与敌猝遇,用以防御以阻止敌人骑兵的驰突。


显然,这个人数多到爆的平戎万全阵,其功用只有一个: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在事先选好的大空地上,宋人有条不紊地布置好14万人的大阵,等着辽军来冲击……
(下为唐代阵图)

这画面太美不敢想象。这种打仗方式基本是不会存在于宋辽战争中的。至于宋人也不用渴望辽军如宋襄公一般愚蠢。因此,宋史上,我们完全看不到宋人用这平戎万全阵图作战的记载。或许,这真不是宋人不愿意记载,而实在是现实战斗中,完全不可能有这么合适的场景让宋军去套阵图。


宗泽给岳飞看的阵图是否是平戎万全阵图?这个还真不好说。不过,就现在我所知道的情况来说,宋人《平戎万全阵图》属于高度机密,一般书上是没有记载的。这套阵图也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到。毕竟阵图属于军事机密,不能随便流传出去,万一给北方胡虏知道了,那打仗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即便在战争中,这套阵图也未必就是武将人人得见。哪怕是宗泽这样的大领导。所以,我猜测宗泽给岳飞的或许不是《平戎万全阵图》。
不是《平戎万全阵图》?难道就不能有别的阵图吗?

这是个关键问题。实际上,宋廷自从太宗时代开始,已然成为一个制造阵图的朝廷。北宋一朝,除了太祖时代没见阵图记载,其他历代官家,没有谁是不热衷阵图的。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史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翻翻史书,宋太宗造阵图咱就不说了,随便找几个造阵图的记载:


宋真宗,宋太宗的孙子。咸平四年,庸将王超西征,出征前,真宗问他这仗打算怎么打。然后,王超就进呈阵图两份。真宗很激动,直接给表扬了;咸平六年,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将官石普献阵图,希望用兵西北时候可以用。真宗皇帝相当激动;



宋仁宗,宋太宗的重孙子,对阵图更是喜爱。武将赵振,打仗不咋地,但就是喜欢创作阵图。然后,仁宗皇帝赏!赵振晚年更是进入创作阵图的高潮期,仁宗赏赐不断;至于赵振的儿子赵珣也是阵图艺术的创作高手,他有“五阵图”被宋史记录下来。



至于文臣,仁宗庆历年间的并州知州杨偕向朝廷推荐了自己下属杨拯,这个杨拯有阵图《龙虎八阵图》传世。甚至,这位杨兄还自己设计了配合阵图使用的兵器。仁宗见了以后很高兴,亲自召见并奖励了他。



韩琦,经略西北也有阵图传世,史载“仿古兵法,作方、圆、锐三阵,指授偏将,日月教习之。”

实际上,由于宋太宗的大力提倡,宋人至于仁宗时代,已经完全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那个年代里的宋代士大夫普遍有喜论兵的毛病。创作阵图,无非是他们论兵的一种表现而已。至于文章,那就更多了。这里我不一一列举那些士大夫谈兵的文章了,来一篇比较有名的算是举个例子了。



这篇文章叫《心术》。没错,你没看错,就叫《心术》。可这篇文章真不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心术》,而是宋代文豪苏洵的一篇被《古文观止》收录得文字作品。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我原本想引用其中几句就得了。可通篇看下来,没有哪一句是不谈兵的。没辙儿,只有全文引用。苏洵,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写文章是个好手,虽然他谈兵说得头头是道的,但是真让他上前线,估计也没多少克敌制胜的本事。就跟文首提到的宗泽一样,他在抗金战争之初,也是处处被金军蹂躏。宗泽算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才成为南宋初年不可多得的文臣统军的个案。


也就是因此,当岳飞说阵图没用的时候,宗泽才能够理解岳飞所言的道理。不过,若换成别人,怕岳飞当着大领导的面说着话,大领导的脸色就没这么好看了。


满朝文武,在朝在野的士大夫如此,赵宋官家也不能免俗。比如宋仁宗,这算是宋代的好皇帝了吧。人家对于阵图的创造和使用,也是很有热情的!



康定元年,“帝御便殿阅诸军阵法。”(宋史 卷195 )



庆历五年,宋仁宗阅读“经武圣略”后,很激动,当场拿出数本阵图来“以示讲读官”。(长编 卷154 庆历五年二月庚戌)



庆历六年,“诏河北教阅诸军,并用祖宗旧定阵法,其后来所易阵图,亦令主将闲习之。”(长编 卷158)


至和元年,“赐边臣御制攻守图。”(长编 卷176)


就罗列这么多吧。官家带头,文武臣僚一拥而上。于是整个大宋天水朝,阵图满天飞,不论有没有用于行军作战,反正先当个宝贝用着、囤着,总是符合主体思想的。



但是,这些阵图几乎全部对实际的行军作战没起到任何作用。御赐阵图,只是在约束宋军将领的手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宋代阵图,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皇权约束武将权力的产物,于军事功用几乎为零。

行文最后,举一个经典的宋军前线将领改变阵图,违反皇命,最终获得大捷的故事。宋史上将这次战斗称为“满城会战”。


战斗前,宋太宗一如既往地给前线将领颁阵图。皇上阵图要求宋军列为八阵,每阵相隔百步。而实际交战钱,宋军将领之一的赵延进,登山远眺观敌情,不由大吃一惊。辽军十万骑兵裹着滚滚尘土而来,宋军如此八阵,首尾相去太远,完全无法与辽军骑兵对抗,极易遭辽军分割歼灭。那些久经战阵的将士对八阵也没有信心,大家都觉得,这么打下去,这一仗必败无疑。
他赶紧跟主帅崔翰商量:“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优于辱国乎?”
崔翰听到赵延进的建议后,不敢赞同,万一不胜,又违反了太宗的阵图,这责任谁承担?
崔翰知道,这阵图毕竟是皇帝亲赐,不能随便改动。万一改动了再打不赢,这责任是要有人承担的。而他,可不愿意承担这个后果。赵延进当然知道崔翰所担心的是什么,于是,他主动表示:“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

话虽这么说,崔翰等人知道,毕竟赵延进是皇亲国戚。赵延进的老婆是宋太宗前皇后尹氏的妹妹。赵延进说这样的话,他自然是不怕什么,到底是后台硬,说话也硬气。崔翰等人还有点犹豫。可就在这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就是李继隆。



李继隆见众将犹豫,便站出来力挺赵延进,他对大家说:“事应有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至此,两位将领站出来愿意承担责任,这让大家心里放心了许多。当然,最要大家放心的还在于他们的身份。赵延进是外戚自不用多说,这李继隆也不是普通子弟。除了父亲李处耘与太祖皇帝关系紧密之外,李继隆的妹妹是宋太宗皇后李氏。同为皇亲的两人愿意承担责任,那大家还好意思再提反对意见吗?更何况他俩的建议也是正确可行的。



再然后,宋军违背太宗阵图,将八阵改为前后两阵。再然后,历史大家都知道了,满城会战宋军大获全胜。当然,除了宋军将士临阵用命,李继隆这波将领也是宋初名将,着实厉害。但是,宋太宗瞎指挥的阵图,宋军之不用,绝对是此战宋军大获全胜的重要原因。

工作室名师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