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学大师王叔和

 昵称36878636 2016-09-27
    

王叔和,名熙,约生活于177年~280年间,山东高平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脉学大师。王叔和与汉皇室荆州太守刘表及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同乡,和张仲景的弟子卫汛为友。他少时爱好广泛,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之学。后因北方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侨居荆州之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得缘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有机会亲聆过仲景教诲,深受其熏染,对研习经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通经方,深究病源,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王叔和与王粲同归曹操。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已被封为魏王,王粲拜为侍中,从这时起,王叔和担任魏太医令。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曹操征吴,命太医令王叔和随军侍于左右。

王叔和鉴于历史上有关脉学的资料繁杂零乱,内容极其不统一,不便于系统地学习和运用,对历代脉学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编成了《脉经》。《脉经》汲取了魏晋以前的脉学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由《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扁鹊、淳于意、华佗有关脉学研究中摘出的,广泛结合当时诸家经验,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补充了新的内容,重加汇编而成。把各种脉象归纳成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一一加以排列,并用形象的语言分别作了简明的注释,此后历代医家虽然发展为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三十二脉,但常见的基本体象,均不超出本书的范围。

关于诊脉的部位,《脉经》肯定了《难经》中提出的诊脉独取寸口的原则,明确了寸关尺三部的位置,将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与其前的诊脉方法相比较,这一定位法操作简单易行,为中医临床带来极大便利,一直沿用到现在。《脉经》还论述了寸口脉寸、关、尺三部与脏腑的配合关系,即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与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与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然后,根据五脏六腑、阴阳营卫,阐述了各种病理的变化,还围绕脉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顺逆、虚实、预防及各项治疗原则。这种把脉、证、治三者紧密结合以用于临床辨治的理念和模式,成为后世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和借鉴。

王叔和擅以生活中常见之物来描述脉诊时指下的感觉的方法,即平实又不乏生动,后世医家描述脉象时亦多宗此法。此外,《脉经》中还介绍了如屋漏、雀啄、弹石、解索、鱼翔、悬薄卷索、转豆、偃刀等一些特殊怪异的脉象。除了对脉学的贡献,《脉经》中还涉及了诸多治法,如药治法、针灸法、药膏摩治法、药熨法、坐药法、药水熏洗法、雄黄熏法、药粉扑法、饮食调养法等,进一步丰富了治疗学内容。

《脉经》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脉经》在唐代已传到国外,6世纪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6世纪末传至印度。8世纪初,日本颁布大宝律令,规定《脉经》为医生必修教科书。11世纪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的《医典》除吸收了埃及、印度、希腊成就外,还采用了《脉经》的脉法。14世纪《脉经》在阿拉伯和土耳其译出。《脉经》由阿拉伯传向欧洲,17世纪译成英法等国文字。(王振国  张效霞  刘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