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有些人一言不合就复发,久治不愈,成了门诊常客。“您又来了?”当熟悉的面孔又出现在诊室,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挺无奈的。到底复发性尿路感染是怎样引起的,又怎样避免成为“资深”患者呢?是指一年以内出现3次以上的尿路感染,或者半年内出现2次以上的尿路感染。本来,女性尿路感染非常常见,不必大惊小怪。但如果不去除易发因素的话,不少人第一次发病后会在半年内再次复发,这个比例高达30-44%。有四分之三的尿路感染是由大肠杆菌导致的。在复发性尿路感染中,由粪肠球菌、奇异杆菌、葡萄球菌等导致的感染也很多,治疗起来相对复杂。这是大肠杆菌的美颜照。这家伙的学名叫做大肠埃希菌,英文名叫E.coli。E.coli的户籍所在地是大肠和小肠,多数居民安居乐业、尽职尽责。也有少数不法分子寂寞难耐、胡乱串门,甚至非法移民到尿道和膀胱,便导致了尿路感染的发生。不管是窈窕淑女,或是大妈大婶,都具备成为高危人群的潜质。或采用杀精子剂方式避孕的(像避孕药膜、避孕栓等,好陌生的名字), 或者女神同时有好几个男盆友或者频繁换了新男友的(男友污污的躺枪),甚至妈妈姐姐妹妹等女性至亲曾有多次尿路感染复发的(老妈:怪我咯?),第二,对于大妈大婶而言,在绝经期之后,由于雌激素的缺乏会导致尿路感染,或者排尿不彻底不干净也会导致发病的。第三,一些病理状态使尿路感染很容易复发,像残余尿太多、膀胱膨出、糖尿病,以及以前得过5次以上的尿路感染。需要澄清的是,即便体态过度丰腴、没从前往后擦屁股、喜欢坐浴泡澡和冲洗阴道、来大姨妈时使用卫生棉条什么的,这些倒不是引发尿路感染罪魁祸首。跟着感觉走,Follow your heart……不少患者在尿路感染复发时会有明显的直觉和不适感,像尿频、尿急、尿痛等。甚至感觉来得比试纸检测还要准,准确率可达到85%。因此建议,一旦出现症状时可尽早开启初步自我治疗模式:尽早使用抗生素。这比找医生诊断后再治疗要及时、方便、经济、高效。倘若等你熬几天再去医院看一趟病,噢漏!……星星之火,早已燎原。尽管建议你开展初步自我治疗,但是由于尿路感染反反复复,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到医院明确的:第一,如果决定长期采用初步自我治疗(注意是“初步”,不是“总是”),或长期预防性用药,最少要做一次尿培养,知道是哪种细菌在捣乱,它的克星又是啥。第五,有插尿管、阴道流液、甚至性传播疾病等病态因素。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国外多数推荐用磷霉素、呋喃妥因和复发磺胺制剂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但我国的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和变异情况比较严重,在药物的选择和疗程上更需要重视和严谨。一旦发现苗头不对,患者自己可以先按既往经验用药,更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持续每天用药,或在性生活后给小剂量的抗生素可以减少95%的复发几率。预防性消炎药用多久呢?还没有非常科学的证据,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用半年到一年左右。经过治疗后或症状缓解后,但是尿液里面还持续发现细菌或者白细胞,称为无症状菌尿。一些患者看到检验单上有加号就非常纠结,心理不舒服。其实,如果对于无症状菌尿过度治疗的话,反而会增加尿路感染复发的风险,并且增加细菌耐药和变异的几率。如果没有怀孕的话,真不建议进一步治疗。呃,菇凉,这样的想法有点因噎废食的感觉。另外,你受得了他那渴望而无辜的小眼神吗? 以下几点建议十分有用,小伙子,我也只能帮你到这儿了。咬咬牙,也许能挺过去。但是作为一名厚道的医务工作者,我真还不建议这样做。如果有明显的感染症状(像尿频、尿急、尿痛),推迟消炎会耽误治疗效果。 二、蔓越莓可能会有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医学价值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作为水果或者保健品而言,长期吃点还是容易被接受的。三、已绝经的阿姨们可以阴道内使用雌激素软膏或者栓剂。四、我国传统中医药也证实对复发性尿路感染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一试无妨。参考文献 1.Arnold, J.J., 2016. Common Questions About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3(7), pp.560–569.2.Mody, L. , 2014.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older women: a clinical review. JAMA, 311(8), pp.844–854.3.Dason, S., 2011.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women. Canadi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journal,5(5), pp.316–322.4.KODNER, C.M. , 2010.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82(6), pp.638–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