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教学用书 | 新版历史七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往事如烟908 2016-09-27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甲骨文】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教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紧密联系社会资源,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和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案例1导入语和过渡语的设计

  导入课题的设计: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

  (播放结束)

  师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

  过渡到青铜器部分的设计:青铜器是商朝古老文化的卓越代表,刚才老师首先简单介绍的文字,同样可以铸刻在青铜器上。二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将永远地铸刻在这里。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青铜器博物馆参观,谁愿意做博物馆的小解说员?

  过渡到甲骨文部分的设计:本节课一开始我们观看的奥运会开幕式场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场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就在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同一时刻,全世界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那么,在古代,人类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记录的呢?

  2.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学习

  案例2司母戊鼎

  为了使学生对司母戊鼎有一个形象认识,教师可设计一个现场实验环节,事先准备一个体重秤,将学生的体重数逐一相加,计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为使气氛活跃,具体现场可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的风格。如:

  主持人提问1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千克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主持人提问2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学生自己通过计算,较为形象地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规模,加强对其地位“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的形象认识)

  3.加强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宏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案例3对教材内容的总结

  分别学习完青铜器、甲骨文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语,既简要概括所学的知识,又运用宏观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4.创设合理情境,适当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

  案例4汉字

  在讲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汉字的热爱上来,热爱汉字,才会热爱甲骨文。

  情景创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说的话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教师提问: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

  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组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

  (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连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

  四、板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 广泛的用途功能

  2. 高超的制作工艺

  3. 典型代表: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

  1. 发现:

  (1)材料:龟甲、兽骨

  (2)时期:清朝

  2. 影响:

  (1)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五、问题解答

  课后活动

  1. 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酒器、炊具、礼器

  2. 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A. 人 B. 水 C. 猪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1.学生活动建议

  新课讲完后,可以布置一个文物卡片制作活动。

  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搜集一些青铜器图片及资料,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制作青铜器简介卡片,内容包括青铜器名、出土朝代、功能用途三大项。

  2.学业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片,进一步认识青铜器,理解青铜器高度的文明,同时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课前将学生分成组,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任务,获取有关信息。活动开始后,学生可以分组活动,完成资料卡片制作。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看学生制作的卡片是否按照要求准确、简要地处理信息,评价学生对有效信息的处理能力。一个是卡片设计能力,看学生在整体版面结构设计上是否突出重点,美观清晰,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七、教学资源

  1.资料与注释

  青铜器

  用青铜制造的器物。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古代又称金或吉金。中国古代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从夏商周直至秦汉这段时期,时间跨度为2000年左右。这一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同时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

  材料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

  【解读】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合金,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们熔合在一起而成为另一种金属,并具备了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能。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再创造,而青铜就是合金的首创。中国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比例,称为六齐,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金指的是纯铜,它标明了六类青铜器的铜和锡熔合比例。

  专家们曾对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进行了定量分析。钟鼎类器物的合金比例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一致,商周时代的乐器达到了较高强度的韧性,声音洪亮、悦耳,色彩辉煌,应该说与合金的科学配比有关。工具类器物,要求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性和韧性好,商周时代的实物也合乎六齐,合乎科学。《周礼·考工记》对青铜合金配比的表述,只有对兵器类的说明与今天测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总体看来,商周青铜制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一种自然铜石──红铜(即纯铜)。在利用、锻打红铜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金属的特点和功能,后来又发现可以从孔雀石中冶炼出铜。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又掌握了在冶炼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锡可以降低铜的熔点,增加铜的硬度,从而冶炼出青铜。青铜具有优良的锻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化学稳定性。

  一般把中国青铜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

  我国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还无法作准确的判断。相传禹曾铸九鼎。从现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来看,时代最早的青铜是在甘肃出土的铜刀。这说明我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就已有了青铜制品。从相当于夏代文化遗迹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青铜器可知,当时的青铜器多是仿照同时期的石、骨、陶器制作而成,胎质很薄,器表无饰纹,比较粗陋,带有明显的原始性,说明夏朝的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

  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商代,青铜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样式庄重、美观,造型生动逼真,器表还有精美的浮雕和繁缛细密的花纹,如饕餮纹、龙、虎、鸟蝉、人型、蚕纹等。商代后期,青铜器上常常铸有三重花纹:衬底用云雷纹,上面凸起兽面纹,主纹之上又加上几何纹等,器内有时还铸有字数不等的铭文(金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西周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器型种类远远超过商代,纹饰从繁缛趋向简朴,体型也比前代轻巧,实用性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字体优美奔放,内容丰富,包括祭祀祖先、征伐、记功、册命和赏赐等。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东汉末年这一时期。因铁器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及传统礼仪制度的彻底瓦解,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青铜器物大多日用化。到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也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铸造青铜器的陶范法

  铸造金属器物,需要先制作范,用陶质范铸造铜制品就是陶范法。考古工作者在对安阳青铜冶铸遗址进行考察时,发现了铸范和铜渣。经过测量和分析,推断当时青铜器的炼铜原料是孔雀石,燃料是木炭,制作程序是传统的方法──陶范法。

  陶范质地以陶为主,一般由外范和内范组成。外范可以分割成几块制作,并雕镂花纹或铭文,然后合拢在一起,成为器物的外腔;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芯。制作青铜器时,用外范包住内范,在内外范之间灌注已炼好的铜液,凝固后取出器物,再经过打磨加工,一件完好的青铜器物就制作成功了。

  利簋

  利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零口镇,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簋是古代的食具,即现代的碗,圆口,圈足,无耳或有两耳,也有四耳,方座,或带盖的。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的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部的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铭文4行32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这则铭文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铭文记述了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之事,内容还反映了西周奴隶主统治不稳定的情形,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千克,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是国家特级文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原始陶器刻画符号(半坡、大汶口)

  汉字可能是从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发展变化而来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多种刻画符号,半数为一竖道,也有两竖道并列的,共20多种。而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彩陶上面,已有形似文字的刻画符号。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距今4000多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郑州二里岗等遗址的陶器上也曾发现一些象形符号,其形体已与甲骨文接近,更接近史书上所述的“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而初创的文字。

  甲骨文

  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统称,或称“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我国可识的汉字中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发现,到目前为止共出土了15万余片,因绝大多数是占卜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它们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反映了从盘庚迁殷到商朝灭亡200余年的历史。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5000余个,约1500个已经过考释。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甲骨文字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和成熟的文字,笔画和结构不仅已经由独体趋向合体,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并且已具备了传统“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的六种造字方法。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清朝末年,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小屯村的村民们在种地时挖到一些“龙骨”,“龙骨”上的一些刻画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们将“龙骨”当作中药材卖给城里的药铺。后有古董商人从小屯村收购“龙骨”到北京出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年)得了疟疾,派人到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药店把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进行搜购,累计收集了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画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画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

  王懿荣死后,刘鹗(字铁云)搜集了5000片甲骨,他选出其中的1000余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一书。不久,学者孙诒让据其写成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1908年,罗振玉得知甲骨的出土地点后,三次派人去安阳搜求,并从搜集到的12000片甲骨中精选出2000多片印成《殷墟书契前编》等书。王国维(罗振玉的亲戚)首先利用甲骨文中的记载来研究商代的历史,证实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商王世系记载的可靠性,并据以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郭沫若第一个利用甲骨卜辞,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进行商代历史的研究。目前,甲骨共出土15万片以上,大部分藏在国内,美国、日本也藏有少量,甲骨学已经成为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铭文,是指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早在商朝晚期的青铜器上已出现铭文,但字数较少,仅用来表明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其字形也近似甲骨文。西周时金文才开始盛行,这个时期的许多青铜器上均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多至500字的长文。西周后期,金文字形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周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

  六书

  材料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解读】“六书”指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没有记载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历来文字研究学者,多以六书为标准,其实这种分类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它不能完全概括古代造字的规律。

  2.学术动态

  二里头遗址与夏代

  自从发现殷墟甲骨文后,商代的存在已确切无疑。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是否真实存在呢?《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夏代的历史而且罗列出夏代17位王的传承次序,一直以来,人们不曾对夏代是否存在有过疑问。而至20世纪初,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提出了所谓的“尧舜禹抹杀论”,之后我国掀起古史辨运动,主张怀疑历史,顾颉刚明确提出夏代不存在观点。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近年来,对它的发掘研究使得史学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夏朝确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但目前对此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体现在“界标”上。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属于夏代。如北京大学已故教授邹衡生前发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夏商考古研究体系,在其《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及《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中主张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另一种认为第一、二期属夏代,三、四期属于商代,发现的宫城也属于商都。两种观点目前还处于争鸣阶段,尚无定论。

  3.参考书目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梵:《汉字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

  周旻:《中国书画史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崔建林:《中国青铜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