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与宝鸡的渊源

 songsgt 2014-01-10

汉字与宝鸡的渊源

2014-01-10 09:29:52 作者:张丽萍 来源:宝鸡日报 

      汉字是我们先祖伟大独特的创造,是维系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灵魂。宝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这里不仅流传着与汉字相关的历史传说,而且遗留和出土了汉字发展各个阶段的珍贵文物。
北首岭的神秘符号
    位于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之上的北首岭,是一处保存较好、内涵丰富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并存的村落遗址。
    1958年至 1978年,北首岭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石器、骨器、陶器和陶片。尤为珍贵的是,在出土的彩陶纹饰中,不仅有鱼纹、鸟纹、人面纹、波折纹、宽带纹、对称的等腰三角或直角三角,还有不少神秘的黑彩绘写符号和刻画符号。“这些神秘的符号可能就是人类从混沌蛮荒向初级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市常年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段德新对这些神秘符号有独到的见解。他曾在《出土文物与汉字文化》一书中提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多种刻画、彩绘符号是帮助人们记忆有关抽象事物的符号,后来逐步发育成了略具雏形的原始汉字。”
    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说过:“刻画符号的意义至今尚未明确,但无疑是文字的起源,或者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段德新举例说,“比如,在有些陶器上发现了彩绘三角形对称组合,这可能表示数量;有个陶壶上画有彩绘水鸟衔鱼花纹的图案,有学者认为这是炎帝时代的铭文;尖底器上发现了彩绘的单字组合,几个不同的单字组合在一起,说明它已具备了记载复杂事物的功能。”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神秘的符号就是汉字的萌芽,陶器上的花纹就是器物上刻画符号作标记的开始,是中国文字的铭刻和先导。
仓颉在岐山造过字
    在岐山县凤鸣镇仓颉庙村有一座庙,名曰“仓颉庙”,这里供奉的是“结束结绳记事,开启民族文明”的始祖仓颉。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用祖传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但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创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从此,他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跨州越县,观察风土人情、山川地貌,记录方言土语、所见所闻。当仓颉行至岐山县城南边横水河旁的一个小村庄时,毛驴由于负重过多而劳累致死,于是他便在河边寻了一间茅屋,立下宏愿,一心要造足“石粟”之数的文字,供世人使用。在这间茅屋里,他夜以继日地造字。但由于长期颠簸、终日辛劳,最终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仓颉谢世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造字圣人”,为其修建了庙宇,塑了金身,并勒石立碑。直到今天,问起仓颉庙村的村名来历,很多当地村民依然会骄傲地回答:“那是因为仓颉在我们这儿造过字!”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已久。有些文字研究学者认为,汉字是先民历经世世代代的集体创造,仓颉造字只是后人对创造文字的先民的追称;但也有学者认为,汉字的产生是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由一个人或者极少数人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是真的。对此,一位长期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民间学者认为,传说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遗迹来佐证。所以,仓颉造字的传说至少可以说明仓颉为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有过巨大的贡献。
大量发掘的甲骨文
    提起汉字与宝鸡的渊源,不得不提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备最成熟的汉字。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仅近几十年来,就发现了不少刻有文字的甲骨。”原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明科告诉记者, 1977年,在岐山凤雏村和扶风齐家村西周宗庙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 17000多片甲骨,其中有文字的就多达 292片,共有文字 1029个。2003年,常年在周原进行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在岐山县城北面的凤凰山周公庙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了两片刻有先周占卜用的甲骨,一个刻有 17个字,一个刻有38个字。如此长篇、娴熟的刻辞在周代甲骨中极其罕见。随后,在凤凰山西周贵族陵园的另一处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卜甲 700余片,其中有刻辞的 82片,共有文字 500多个。 2008年,周公庙考古队又在该遗址的一个填土灰坑中发现了 7600多片卜甲,经初步整理,有字卜甲共计 685片,辨识出刻辞 1600字。这一重大发现,使周公庙遗址成为当时全国出土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
    细细查看,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虽然有很大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这些从宝鸡发掘的甲骨文和现代汉字有什么关联呢?“甲骨文是我国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对汉字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巩宝生告诉记者,宝鸡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当时山川地名、人物官职、动物、天文、数学和八卦等珍贵资料。由此看来,甲骨文是一个有着成熟系统的文字体系,除了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比较原始的构字方法外,还有形声、转注和假借,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
金文让青铜器说话
    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这不仅是因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还因为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铭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叫作'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另一个自成体系的古文字系统。”巩宝生说,“金文在古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在汉字发展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拿商代青铜器上的族徽来说,这既是一个家族或一个部落的符号象征,也是一种文字。到了周朝,金文慢慢成熟,表现在青铜器上,就是出现了长篇铭文。”
    据巩宝生介绍,宝鸡出土的大量商、周和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其上有铭文的就多达 1000多件,且很多书法与铸造都很成熟。 2003年年底,我市还特意利用馆藏文物举办了一个展示汉字文化的陈列展览,受到了专家学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金文是汉字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字体,可以说,现代汉字就是金文演变过来的。”巩宝生认为,“当时相对安定的文化环境,始终推动着文字系统在成熟化、规范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西周早期的金文用笔瘦硬、兼带肥笔,以图画象形为主。到了西周中期,金文的字样已经婉转流畅、造型秀美。而到了西周晚期,金文的字体已经可以用大气俊美、自由潇洒来形容了。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等都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如今,世界各地收藏的铸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大多出土于宝鸡,而宝鸡能发掘出这么多有铭文的青铜器,肯定对汉字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十面石鼓话乾坤
    在宝鸡,最早有关秦人的考古资料就是唐贞观年间在陈仓古道发现的十面石鼓了,因其上刻有文字,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是秦人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开创了我国勒石记功的先河。”刘明科告诉记者,大篆是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在小篆之前的文字。2000多年前,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实现华夏大统一,文字统一是重要举措,而统一后的文字就是小篆。也就是说,凿刻这些文字的年代距今至少有 2300多年,它们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那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在与刘明科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一种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 15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它方正匀称、舒展大方、笔法圆润,给人一种自然质朴的感觉。刘明科说:“石鼓文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历史价值都非常高,是我国历史、考古、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石鼓上刻的大篆体文字为四言诗,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展示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精深;从书法角度考之,它则介于大篆和小篆之间,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始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