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教科书:葛明和你一起读010 原创 2016-09-27 葛明

 九霄环沛 2016-09-28

现在进入第三单元的教科书阅读。这一单元涵盖中国历史的秦汉时期,课标要求的内容比较多,共六条,抄录如下:

1-10.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1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1-12.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13.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14.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1-15.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秦朝的历史课标要求知道或了解,可见要求层次不高,但在教学中是否只做如此追求自当别论,毕竟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第一课。公元前221年,秦国国君嬴政实现了对其他各国的征服,成为统一王朝秦朝的始皇帝。这一节课所陈述的就是秦朝建立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一节的命名各不相同,但意思基本一致(部编版《秦统一中国》、河北版《秦朝的统一》、北师大版《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而课文内容的选择也大体一致,不过内在结构略有不同:

部编版

秦统一中国

①秦灭六国②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③巩固统一的措施

河北版

秦朝的统一

①秦灭六国②开拓岭南、修筑长城③统一与集权措施

北师大版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①秦王扫六合②废分封立郡县③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略

1.秦的统一

教科书都花了些笔墨,来试图解决为什么秦能够实现统一这一问题。部编版提到战争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秦的实力超过东方六国以及秦王嬴政的统一准备。河北版则指出人们对战争的厌恶所起的作用,并引用孟子答梁惠王之问指出与秦统一方式的差异(课前导语),也认识到秦的实力。北师大版关心的是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社会发展,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它也提到秦国的实力最强。但在细节上,北师大版特别强调了军队与武器的问题,部编版和北师大版都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我个人觉得这些细节的补充很有价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统一这件事靠的不是嘴上说说,靠的不是宣传,而是扎扎实实的努力、对人才的尊重、军事上的强大与技术上的先进等等。

其实讨论秦国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要讨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够统一,这就涉及到当时历史发展的走向当中有没有产生有利于实现统一的因素,秦之前的诸侯纷争局面数百年如是,怎么就能够形成统一。这可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统一这件事也绝非有了一个皇帝、组织一班人马、实施一套架构就行了,联系秦末群雄蜂起的局面中各个以前代国号为号召的力量以及汉初郡国并行体制的历史反动,都可见历史发展的伸缩与变动。二才是为什么是秦国完成统一。这一点几乎不会被忽视,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多说一句,是关于“大一统”。这个词现在教科书里很喜欢用,从前只是用在汉朝尤其是武帝一朝(河北版教科书依然如此坚持,第12课便是《汉武帝“大一统”》),现在有不断提前的趋势(部编版和北师大版都直接用来说秦的统一)。“大一统”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而关于它的解释很多,一般认为这里的大一统与现在我们普通所说的大一统意义差别很大,《公羊传》此处大意是为什么要说“王正月”呢,是因为这体现出对初始的尊重,大是动词,表示尊重、推尊。而“一统”二字经学的解释繁复我们不必深究,总之并不是现在所说的统一。刚刚我们说过,现在的教科书里这种区分正在逐渐消失,基本上说的就是统一,但用法就未免混乱(我不知道编者为什么非要用这些现成的概念却不用它本来的含义,尤其是在学科里面使用的时候)。比如“大一统”这三个字在部编版43页第一段出现了两次,正好是本段的两句话:①是“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②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如果①的大一统为真,何必还要再创立新的制度?如果②为真,那怎么能说秦已经实现大一统了呢?前后矛盾啊。除非这两个大一统说的不是一个意思?那为什么还非用相同的词不可呢?匪夷所思,还望各位教我!

2.秦的制度建设

河北版教科书把开拓岭南、修筑长城专门作为一目来说,强调秦朝在疆域上的努力,然后把其他事情归到“统一与集权措施”一目之下,但也认为这些措施有统一与集权之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度到底算巩固统一的措施还是加强集权的措施没做区分,却又明确说了“巩固新兴的统一政权”的措施,并举统一文字为例,可是只在正文中说了一句“统一文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不再说,而是转入小字部分略说几句,而不那么重要的(根据教科书说法推测)的货币、度量衡问题则都是大字正文,道路问题是小字阅读,基本说是乱七八糟。

北师大版第二目标题是“废分封,立郡县”,但与部编版第二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一致,都是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与地方的官制等。两个版本大概都认为以上措施都不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因为从表述上来看,部编版说在第三目“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始就说“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然后是文字、货币等等,而北师大版更为明确,在第三目“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略”(政略一词很讨厌,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中说“秦始皇在实施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推行了一些列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3.一则史料

这则史料见用于部编版和北师大版,都注明出自《史记》(部编版明确为《秦始皇本纪》),但文字上有一字之差,并有标点不同:

部编版: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师大版: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文字当以部编版为准,“一”是统一的意思,不可省略。句读可以如下:法度、衡石、丈尺,法度指制度建设,衡石和丈尺分别指重量和长度,大意如此。轨是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这样这句材料大意就可以理解了,部编版的标点都用句号,好像也没有必要,无大碍,不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