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与“不读”背后的文化思考

 老沈阅览 2016-09-28
“读”与“不读”背后的文化思考
              
           张魁兴   2016-09-28                            

   9月26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文说:“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前不久,《中国周刊》前总编辑,资深媒体人朱学东说,“我为什么不让孩子读四大名著和中国的儿童文学?”;历史学者端木赐香也说,“孩子读四大名著就能读坏?”(6月6日腾讯·大家)一看题目就能闻到“硝烟味”。在我这个“小家”看来,“读”与“不读”的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

   关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前不久还有不好读不好理解的新闻。应该说,四大名著文白夹杂是不好读,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像朱先生那样给不让孩子“读”找那么一个理由的非常罕见。我们说的四大名著,虽然说是我国的优秀文学遗产,但也是相对而言的,也并不是说其中就没有糟粕,只是相对而言精华占的比例更大。朱先生对《水浒传》几乎是全盘否定的,在朱先生眼中水浒中英雄好汉似乎都成了十恶不赦的恶人!他们到底是英雄还是恶人?主流认识多数都是官逼民反、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杰,绝不是坏事做绝被社会抛弃的无赖。

   朱先生说,(《水浒传》等)这些人,小时候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但他们算哪路子英雄好汉呢?若不是我后来见多识广了,对世界和英雄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这些人恐怕还是我心中的英雄。也就是说,朱先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他们是英雄了。然而,这只是朱先生的一家之言,他们中的多数人还是现在很多人心中的英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仍然是中华美德。朱先生全盘否定四大名著的思想不妥,也要不得。四大名著自有四大名著的价值和意义。朱先生在文中虽然没有推荐什么,但从文中我们感觉的言下之意就是,中国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还是可以学的,外国的文学还是可以学的。有网友留言说,朱先生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是有这个可能的。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是教材,而四大名著几乎都不是,那能说明《三字经》《弟子规》等教材就比四大名著更优秀吗?估计没有这样的认识,在我看来《三字经》《弟子规》等教材比四大名著的糟粕更多,特别是《弟子规》和《二十四孝图》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绝不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继承传统文化都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外国文学也是如此,还有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外文学只要是优秀的,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当然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共识。

   端木女士说的意思非常好,你朱先生学的是传统文化并没有学坏,我的孩子看了很多遍《水浒传》也没有变成恶人,关键是有正确的引导。引导人的思想价值观很重要。我认为朱先生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引导人,端木女士适合,她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教育历史证明,中国的教育应该多学学国外的先进经验,至少不能以自己的意识编写历史,或不能以自己的文学观去教育人。历史或文学不是你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历史不是任人涂抹的口号。人要学会尊重他人,教育也要学会尊重历史。

   “读”“不读”四大名著,不能由我们这些大人在那里瞎嘚吧,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孩子想读就让他们读,他们不想读就等他们想读时再读。我们这些大人只是孩子成长过程的看客,要做的只是引导和辅导,要教给他们有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再回到“读”与“不读”的问题上,我们这些大人还是顺其自然吧,孩子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我的观点是四大名著以及国外的经典文学有时间都该读读,我不说他们都没有糟粕,但他们总是糟粕较少的文学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