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晓波:当人性不可靠,我们拿什么拯救信任?

 木头1018 2016-09-28

当前社会,“信任缺失”问题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病。

少有人愿意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

病人总是怀疑医生是不是故意用了更贵的治疗方式,

接起陌生来电前需要犹豫很久...社会问题总要被发现、被解决。因为它有一天可能会威胁到每一个人的权利。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一直在关注信任问题,为信任发声。

来听听他怎么说那些我们看不见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信任问题......



“信用是唯一需要保全的财产”


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哈耶克,曾在其196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性成本,一部分是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而隐形成本是指隐藏于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可以是显性成本的现在时或将来时。隐性成本隐蔽性极大、难以避免、不可量化。

“信任将是隐性成本中最大的、同时也是最不确定的一部分”吴晓波如此认为。

吴晓波曾经分享过融创老总孙宏斌的故事,这个故事十分典型:当显性成本都丧失殆尽,努力保全隐性成本——信任,就有机会再一次获得人生的成功。

孙宏斌于1994年创办顺驰,顶峰时期顺驰在天津房产二级市场中占市场份额30%。2002年之后的两年里,顺驰由天津地方房产公司以破竹之势向全国扩张。然而,在2004年二季度的宏观调控中,顺驰遭遇资金危机,孙宏斌被迫将股份出让于香港路基。2005年,孙宏斌被中国企业界戏称为“最大失败者”。


“就如这同一幢房子,很可能会突然着火,在熊熊烈焰中,你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抢出来的唯一财产,不是椅子、电器或账本,而是你的信用。”

为了深入了解孙宏斌的这一败局,吴晓波先后访谈了地方政府官员、银行、媒体记者以及顺驰的几位高管,就在这个过程中,吴晓波感受到孙宏斌还可能重新站起来。

孙宏斌近乎僵硬的偏执和冷静使他在商战中折戟沉沙,他对信用也极为看重。在企业即将崩盘的前夕:很好地维护与当地政府的关系,解决与银行的债务问题,对遣散的员工尽量妥善安排。在最困难的时候,孙宏斌竭力保全的资产是个人信用。


在写作顺驰案时,吴晓波在最后添上了这么一段话:“这位在而立之年就经历了奇特厄运的企业家,在四十不惑到来的时候再度陷入痛苦的冬眠。不过,他只是被击倒,并没有出局,他也许还拥有一个更让人惊奇的明天。”


吴晓波的预感应验了,孙宏斌随后创办融创,再一次迈入人生巅峰。

吴晓波在《大败局》中评论:当顺驰作为一个企业组织难以为继的时候,孙宏斌作为一个企业家的信用并没有同时破产。对一个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不是人才,甚至不是资金,不是所有看得见的资源,而是最为无形的——信用。只要一个人的信用没有破产,那么,他在商业世界里便还有立足和翻盘的可能。因为,人们还愿意给你机会。商业,其实就是一个与机会有关的游戏。

“信任需要摆脱对人性的依赖、摆脱对国家制度建设的等待”

重要的不是信任描绘的年代,而是描绘信任的年代。

近日,在平安普惠“信任就是力量”全新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吴晓波再一次提起著名的“温州商人”的故事——为何温州人敢于欺骗天下,却不敢欺骗一个老乡?吴晓波在发布会上给出的答案是:信用成本。


中国那么大,一辈子也骗不完,信用违约的成本几乎为零。可是如果失信于一个同村人,那么,他可能此生在温州地区再也借不到一块钱了。

但吴晓波在发布会上没有讲到的是:温州人之间的那种原始的信用体系在2009年之后崩塌。因为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温州商人之间的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大,一个人不会为了几万元背信,可是为了几亿乃至数十亿,他可以跑路,可以人间蒸发,可以永远地离开他的宗姓圈子。

 “中国的信用环境还在崩坏的轨道上继续滑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人与企业之间的不信任,人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病”。

当劣币驱逐良币,君子成为“刀俎上的鱼肉”、当“这孩子太老实不适合做生意”成为常态认知,“信任靠什么,靠人性?靠制度?”吴晓波在这场以信任为名的发布会上严肃发问。


“金融公司进入互联网,运用刷脸、语音识别、大数据挖掘、区块链等互联网工具,有可能可以大大地缩短中国整个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缩减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时间成本。”

“新的工具和技术使得像平安普惠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有机会摆脱对人性的依赖,摆脱等待国家制度的建设;在这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面,不再需要见到那个贷款的人,凭借技术在三到五分中内就能够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这些技术变革真正的使这个国家在未来能够快速的成为一个成熟的国家”。


重塑金融世界的“信任”,是每个人拥有平等享受金融权利的前提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到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实现金融世界中的“公平”——让所有用户在体验金融服务中获得公平的对待与结果。但放眼国内市场,很多方面仍有欠缺。


“金融是要在社会上建立起这种公平性的,否则就谈不上普惠金融。同时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方法,去公平地评估客户的信用度。让需要金融服务的人有办法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平安普惠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说。


在普惠金融业开始蓬勃发展的今天提出重塑“信任”这一概念的背后,体现的便是平安普惠对“公平”的坚持。用赵容奭的话来说,“当客户需要金融服务的时候,不管是需要5千元人民币还是30万元人民币,无论你是否有信用卡或央行征信记录,在平安普惠,我们都可以运用我们的风控模型公平地对其进行信用度评估,并且不需要提供繁琐的个人材料,就可以帮客户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是普惠金融存在的价值。


最后,这个温文尔雅的财经作家在平安普惠信任发布会上宣布:“非常高兴,我们将进入到一个新的信任时代”。

信任将要来临之前,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你准备好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