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真的对立吗?

 KVic 2016-09-29



在现阶段,家长纠结取舍:选择去美国读本科,那就意味着放弃高考。选择从小学就开始读国际学校,就意味着放弃体制。错一步,失全盘。


然而作者坚信:将来的10年,素质教育,软实力发展,不再是国际学校的骄傲,体制内学校的软肋。办一所好学校,世界上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


蓝橡树专栏作家:林杰,中美教育者,现住北京。出版了《我在美国当老师》和《优秀的绵羊》。公众号:“林老师频道”。


........................................


过去两年的暑假,我完成了一件事:从0到1,开发并运营了一个国际学校的暑期项目。喜欢教书的我,之前是一间教室,现在是一个校园,因此两年的经历用两个字来描述:满足。


我的满足感来自多方面:能力成长了,视野拓宽了,朋友多了;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的肯定。学生通过几周的学习,在课程结束之际,两次暑假都发生了同样的一件事:多位学生毅然决定转学到国际学校,目前都已经入学。


印象当中最深刻的有三位:两位女生,一位男生。这三位分别来自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史家小学以及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之所以印象深刻,不仅仅是因为我亲自面试了这几位学生来参加夏校,而且这三位代表了顶尖公立学校的优秀种子。

 

文至此,读者也许会问:林老师,你是在鼓励我们放弃公办学校,加入国际学校?非也。我恳请读者给予耐心,同我一起探讨一个跟众多家庭相关的话题: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是否真的就是对立的?


国际学校为何遍地开花?


过去5年,国际学校办学火爆。从珠海到北京,自己身边的多位朋友都在参加建校办学,有的已经办学多年,有的正在筹划办学。目前中国的国际学校已经多达600多所(本文的“国际学校”是广义的国际化办学),数量乃世界之最,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


也许读者会觉得国际学校瞬间遍地开花。事实上,办学大潮来临之前,就已经出现小潮。早在2006年,留美小留学生就开始起步。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低龄留学进入井喷式发展,我很幸运在美国的私立高中任职,在一线见证了这一段历史,也成为了一段历史。


这一批留美先锋队,也是一群最具有经济实力以及最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中国家庭,他们用行动直接带动并影响了紧随身后数量巨大的中产家庭。从此,中上层家庭对国际化教育需求引发了国际学校办学大潮。

 

那么啰嗦了这么多,跟今天的话题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大有关系!而且跟每一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国家庭都有关系。


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

  • 从2006-2011年,少部分家庭送孩子低龄留学,目前还在火热进行中。

  • 从2011-2016年,国际学校办学快速起步,逐渐进入黄金期。

  • 2016-2025, 关键十年。接下来的10年,国际化教育将深入公办学校。


我坚信中国各省的体制内领头羊学校将会做出大胆的改变,尝试新的招生和教育模式。证据何在?


如果读者关注教育的话,最近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给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模式。这已经是一个信号。

 

如果读者对官方文件没有兴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新一代家长,尤其是80后家长,已经不再满足于狭隘的以结果论英雄的教育模式。大学录取固然考虑,但是家长更加注重教育过程,关心孩子的软实力:独立思考、国际视野、多国语言等等。 在文章开篇我举例的三个学生以及小留学生潮流,足以敲响体制内学校的警钟。没有公司可以永远垄断,也没有学校可以永远当“重点”。与时俱进不再是一种励志,如同国企转型,是一种现实,关系生死存亡。

 


▲珠海容闳学校


读者稍微用心观察,不难发现,体制内学校的改革已经开始:“人大附”已经不是一所学校,一个模式。而是一个网络,多种模式;十一学校革了自己的命,推进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北京四中剥离了国际部,让它独立运营,给予了它全新的生命。这种种迹象说明趋势不可挡,接下来的10年,部分优质公立学校将获得重生,更多“重点”学校将失去竞争力。


好学校只有一个标准


也许在现阶段,家长依然纠结取舍:选择去美国读本科,那就意味着放弃高考。选择从小学就开始读国际学校,就意味着放弃体制。错一步,失全盘。回到文章题目,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是否对立?在现阶段,的确如此。

 

但是我坚信:将来的10年,素质教育,软实力发展,不再是国际学校的骄傲,体制内学校的软肋。办一所好学校,世界上只有一个标准:不是因为国际化,也不是因为双语教学,更不是豪华大楼,而是她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因此,不论公办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将来只有这一种学校。


如果你是学生,你将不必再二选一。也许选择了国际学校依旧意味着放弃高考,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放弃了清华和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因为高校自身也会改革。生源是任何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必定为了持续吸收优质生源而调整招生策略和教学模式。


如果你是老师,将来的10年,很有可能编制将会弱化,铁饭碗将被打破,尤其是敢于尝试的学校。“与时俱进”不仅仅适用于学校,更适用于老师。


如果你是投资者,投资教育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巨大想象空间的领域。


如果你再次问我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是否对立,我会说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不重要。最关键的你是否为孩子的教育,也准备好回归教育本质。我坚信,只要你是位受过真正教育的人,哪里的大学都会为你敞开大门。


作者简介:林杰老师,中美教育规划师。在中美担任4年的康奈尔大学校友面试官,拥有多年美国高中和中国国际学校工作经验,深谙中美两国教育的利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