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前后照应的写作技巧。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史书的相关知识
(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2)编年体是按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 。
国别体是以
纪传体是以
二、注音
①夜缒而出(zhuì)
⑤肆其西封(sì)
⑧
三、课文学习
(一)起因:
(1)语法常识:
a、释义: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
b、翻译掌握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秦晋两国围郑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历史背景:
①以其无礼于晋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都很贤德(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亲姐妹)。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姐妹疏远了自己的儿子,在骊姬的迫害之下,太子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②介子推割臀奉君
③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即文中
“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发展:
(1)
a、释义: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无能为也已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b、掌握特殊句式: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2)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2)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虚心纳谏,敢于改过
(三)高潮:
(1)
a、释义:
①
注:在古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作状语。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b、掌握特殊句式: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④夫晋,何厌之有
c、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译文: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2)历史背景: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自此,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3)思考: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a、坦言知亡,动之以情:“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阐明厉害,晓之以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以利相诱,为秦着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引史为例,巧设离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其中b项最为关键
(四)结局
(1)语法常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b、掌握特殊句式:
①
(2)晋文公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理由是什么?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理由有三:不仁、不知、不武。
晋文公: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的?
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能言善辩。
正面描写:从四个方面说服秦伯。
侧面描写:a、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晋侯退兵,也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