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识也不一定都对,换个角度试试

 欧阳芊双 2020-02-21

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事依靠的都是所谓的“常识”,按照一成不变的做法行事,倒也不觉得哪里不妥。不过,有时候如果我们试着在“常识”后面加个问号,没准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1>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积极上进的人,你每次看到他的状态都会觉得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甚至我们自己就是鸡血族的代言人。但是我们都知道“打鸡血”它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这更多的是自己不愿意行动的人对别人的评价,又或者是某些人自嘲的用词。

“打鸡血”这个词来源于“鸡血疗法”,是1967年流行的一种保健术。人们把小公鸡的血抽出几十到100毫升给人注射,以期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科学做法,打鸡血后出现的亢奋状态也不过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而已。

如果你也认为某些人的积极行为是打鸡血的表现,那么在你内心深处的潜台词其实是“TA坚持不了多久的”。可问题是那些看似积极的行动真的是靠“鸡血”撑着的吗? 

如果我们想研究、想模仿一个人,那就不要轻易把他的行为归因为某种现象。那些行为背后的思考才是值得学习的。而如果你看到别人积极上进,就说不过是打鸡血而已,其实是为自己封上了探索的大门。

那些长期积极行动的人,背后必定有强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支撑着。只有你将积极的状态视为一种常态以后,才有可能加入成长的行列。

<2>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生长的环境真的是允许我们失败那么多次的吗?真的有人有耐心等到你失败以后的成功吗?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大多经历的都是挫折教育,即使是考100分也不会得到什么表扬,而如果考得不好,则会迎来各种批评之词。父母希望我们在挫折中奋起直追,知耻而后勇。可实际上呢?有多少人绝地反击,屌丝逆袭了呢?

步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会越来越成功。正是那些微小的进步,和温暖的鼓励,使人们再接再厉。不然怎么会有写成功日记的做法呢?因为人们需要鼓励,需要成功。

失败在数量上的累积,并不能带来成功的必然结果。当认清这一点以后,我们才能更客观理性地面对失败。

<3>


这句不知出处的说法,倒也挺励志的。可人丑就该多读书吗?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像海绵一样学习,像战士一样实践”。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努力学习固然重要,积极践行更加重要。而学习的手段并不是只有“读书”这一种。

之前古典老师曾提到过“人事网书”学习法,有些知识和人学可能会更快一些。而盲目追求阅读数量的学习,并不会带来什么本质的提高。

而如果只是单纯觉得容貌丑,不如从内外兼修开始,齐头并进。

这些指导我们行动的常识,加上问号以后,思考的角度就会开阔起来,同样一句话,你可以这样诠释,我可以那样理解。只要不把自己限制在某种思维定式当中,你就会发现很多不同的思考维度。

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别人说的话可能是对的,但却可能是不适合自己的。有了自己的思考,收获才会是自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