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力红:如何得遇明师?

 解脊厄 2016-09-29


本文摘自《思考中医》结尾的“九问”,是《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老师答此书编辑龙子仲的九个问题。本文为“问三”。


今日教师节,特以此文向天下所有的老师致敬!祝老师们桃李满天下,祝学生们得遇明师,学有所成,青出于蓝!



中医传承,或者说中医教育问题,我觉得你书里谈了很多,对这个问题的感触也很深,好像这是你忧心的一个焦点。我这两年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有所体会。前阵子还写了篇文章,谈到“废医存药”时,说了一句话,叫“医之不存,药将附焉”?所以“存医”或者说存下真正谙熟中医思维的“医”其实很关键。而这就涉及中医教育问题。你觉得现在这种中医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教育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难办的问题。从教育的根本要素而言,不外能教之人与可教之人两个方面。能教之人为师,可教之人为生,师生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教育搞好。

 

古代的学问很强调“师”这个要素,故曰“师道尊严”。所以教育实际由师来把握。而现代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基本不是由师来把握,而是由体制来把握,这是现代的知识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在现代的教育里,师的位置下降了,没有师道之尊严。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非有大楼之谓也。现在的大学是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多少课题之谓,非有大师之谓。

 

强调师的教育,实际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这种个性化完全由师的风格来确定,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师门、不同的流派,这样一个形式的教育,都是一竿子插到底的。以中医而言,理论与实际、基础与临床都是一师贯通,两千年的历史证明,这样的教育模式是适应这些学问的传承的。

 

20世纪以来,以师为主的个性化教育已不复存在,代之的是规模化的共性教育,中医的教育亦不例外。早几十年,从师门走出来的老一辈还有执教,情况稍稍好一些,这些年来,随着老一辈的相继故去,教育领地全都是青一色的科班生。一以贯之的师资被各就各位、各持一科的分段师资代替了,这就是中医教育的大现状。所以依我看,中医教育所存在问题的本质就是能教之人的问题,师资的问题,另外就是共性教育的模式不适应于这样一门个性化的学问。

 

一以贯之的师资没有了,教育的模式又这样格格不入,问题应该十分严重了,以至于一些老一辈称自己是中医的一代“完人”,而我现在对这个问题并不这样悲观。与历史长河相比,几十年不过一弹指,它总要过去的。这样的情况再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幡然省悟,就会意识到个性化教育的可贵,就会重拾师道。正像孔子说的,岁寒方知松柏之后凋。现在也许还不够寒,所以还察觉不到松柏之可贵。但是为时应该不远了。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从20世纪开始,中医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就不足为奇,不足为怪,她将是人们重新审视中医,重新重视中医,让中医的教育乃至中医的方方面面重新按照自己的路去走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思考中医》出版后,不少来信、不少来电、不少来访是为着来拜师的,有的并不是学中医的,却要中途退学来跟我学中医,有一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甚至要从济南徒步来广西拜师学中医,他们的这份热心令我感动,也使我看到了中医的希望。但是以我目前的水平,却只能做一个徒弟,还远远不能成为课徒之师。师道尊严,不是开玩笑的,过去有一副对联:“不尊师道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这的确是很严肃的事,上联讲的是生,讲的是弟子,弟子应该尊师重道,过去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有这样严重。若为弟子的不尊师道,则不但天诛之,地亦灭之,后果不堪设想。下联讲师,为师的带引弟子,要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样便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的功德无量。若不能如此,反而误人子弟,则后世非盗即娼,这个后果更是令人不寒而栗。现在的教育不是师道的教育,而是体制化的教育,商业化的教育,只要做到买卖公平就行了,不过作为师这个职业,究竟还是小心为妙。这也是要请欲拜师的朋友们需要谅解的地方。

 

《思考中医》出版后的这段时间里,我又先后拜了三位师父,先是于20046月拜著名老中医邓铁涛为师,并在邓老的引荐下于20047月前往山西灵石县拜当地名医李可老先生为师。邓老以近九十的高龄,尚自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他老人家的精神,他老人家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鞭策着我。李老是位了不起的活菩萨,对于病人从来是有求必应,在他的面前我是深感无地自容,惭愧万分,他的人格、他的心量,是值得我一辈子学习的,他以大剂附子起救沉疴,更是令人大开眼目。2005年暑期,上苍垂怜,另一个师缘又悄然而降,我得以亲近心仪已久的具有火神之称的卢氏医学传人卢崇汉先生,并几经周折,终得于2006年元旦正式得列卢氏门墙,成为卢崇汉先生的上首弟子。卢氏医学至今已两百余年传承不断,师父之祖父亦即太师爷卢铸之乃清末名医郑钦安的得意弟子,尽得钦安医学真传,结合卢氏本具之学而成卢门火神一派。我书中谈到的颇具神奇色彩的田八味,其实就曾经是太师爷卢铸之的学生。入门之后,师父口传心授,明敲暗拨,数月间心身已然震动,深叹师门之奥妙、师道之尊严!所以,中医教育的问题要想获得解决,最终还是得回到这上面来的,这也是我亲身经历的感受。

 

另外,还想借此机会跟欲求拜师的朋友们说上几句:医乃仁术,而欲得仁术,必先仁心,故凡医门具格之师,皆大具仁心者。苟非仁心充满,而欲上上之术,比犹缘木而求鱼,了不可得也。故欲遇明师,必自先锻炼一颗仁心。何谓仁心?爱人之心,慈悲之心,救苦之心,济困之心,非为名、为利、为私欲之心也。若是仁心充满,则先得师心矣,遇师乃是迟早之事。若不具仁心,而欲求明师,实为难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